真空热处理炉温现场测温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4722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真空热处理领域。真空热处理炉温现场测温工装,包括碳碳框、石墨支撑柱;所述碳碳框有两个,分别第一碳碳框、第二碳碳框,第一碳碳框的四个外边框的中心分别通过一个石墨支撑柱连接到第二碳碳框的四个外边框的中心;第一碳碳框的四个角部、第二碳碳框的四个角部各固定有一个石墨热电偶固定块,石墨热电偶固定块上开有盲孔,盲孔内插有陶瓷管;第一碳碳框上的四个石墨热电偶固定块的盲孔朝向第一碳碳框的中央,所述第二碳碳框上的四个石墨热电偶固定的块盲孔朝向所述第二碳碳框的中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测试热电偶可以完全到达有效加热区的有效位置,不需要不停的调整角度,可以避免热电偶的共晶熔化。可以避免热电偶的共晶熔化。可以避免热电偶的共晶熔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真空热处理炉温现场测温工装


[0001]本技术涉及机电领域,具体涉及真空热处理领域。

技术介绍

[0002]真空热处理炉在高温下进行温度均匀性检测时,现有的测温工装存在下述问题:
[0003]1.测温工装与热电偶(测试温度传感器)容易接触并产生共晶熔化,从而导致热电偶损坏和测试失败;
[0004]2.热电偶不一定能到达有效加热区的真实位置,从而导致测试后因有效加热区变小降低了设备使用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热处理炉温现场测温工装,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真空热处理炉温现场测温工装,包括位于水平方向上的碳碳框、位于竖直方向上的石墨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碳框有两个,分别是位于上方的第一碳碳框、位于下方的第二碳碳框,所述第一碳碳框的四个外边框的中心分别通过一个所述石墨支撑柱连接到所述第二碳碳框的四个外边框的中心;
[0008]所述第一碳碳框的四个角部、所述第二碳碳框的四个角部各固定有一个所述石墨热电偶固定块,所述石墨热电偶固定块上开有盲孔,所述盲孔内插有陶瓷管;
[0009]所述第一碳碳框上的四个石墨热电偶固定块的盲孔朝向所述第一碳碳框的中央,所述第二碳碳框上的四个石墨热电偶固定的块盲孔朝向所述第二碳碳框的中央。
[0010]首先,本技术改变了石墨支撑柱的位置,通过不在角部设石墨支撑柱,方便了热电偶的插入,从而使热电偶减少折弯次数、甚至不需要折弯,延长了热电偶使用寿命。其次,在本技术的八个角部各固定了一个石墨热电偶固定块,并优化了石墨热电偶固定块上的盲孔的朝向,从而使得测试热电偶可以完全到达有效加热区的有效位置,不需要不停的调整角度就可以避免热电偶的共晶熔化。
[0011]优选,所述石墨热电偶固定块上开有联通到所述盲孔的螺栓孔,所述螺栓孔内插有石墨螺母。从而利用石墨螺母将陶瓷管固定在所述盲孔内。
[0012]优选,所述碳碳框由奇数根等间距排布且左右延伸的第一横梁、奇数根等间距排布且前后延伸的第二横梁交错后形成,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均至少有三根;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的交错处开有开口朝上的插接槽,位于所述碳碳框的四个角部的插接槽内各插接有一个所述石墨热电偶固定块;以位于最外侧的两根第一横梁、位于最外侧的两根第二横梁,作为所述碳碳框的外边框。框架状的结构,可以有效减少遮挡对热量造成的影响,使测量的数据更为准确。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减少磕碰。
[0013]优选,所述第一碳碳框与所述第二碳碳框上下正对,所述石墨支撑柱至少有五个,
其中,一根石墨支撑柱的底部连接到第二碳碳框位于中央的那个插接槽上、顶部连接到第一碳碳框位于中央的那个插接槽上,以该石墨支撑柱作为中心支撑柱;其中,四根石墨支撑柱分别连接到最外侧的两根第一横梁的中心的插接槽、最外侧的两根第二横梁的中心的插接槽上。从而使结构更加稳定,且多处对称。
[0014]优选,还包括热电偶走向固定块,所述热电偶走向固定块的下方设有可插接到插接槽内的插接块,所述热电偶走向固定块上开有盲孔,所述盲孔内插有陶瓷管。可以在需要的区域放置热电偶走向固定块,从而使得热电偶可以在各个区域放置,且不会因与石墨或CFC工装接触而共晶熔化。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17]参照图1,真空热处理炉温现场测温工装,包括位于水平方向上的碳碳框、位于竖直方向上的石墨支撑柱。
[0018]碳碳框由奇数根等间距排布且左右延伸的第一横梁、奇数根等间距排布且前后延伸的第二横梁交错后形成,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均至少有三根。图1中第一横梁有三根,第二横梁由四根,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交错处开有开口朝上的插接槽,位于碳碳框的四个角部的插接槽内各插接有一个呈圆柱状的石墨热电偶固定块。碳碳框有两个,分别是位于上方的第一碳碳框1、位于下方的第二碳碳框2,第一碳碳框1与第二碳碳框2上下正对。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可以插接,即其中一个上设插孔,另一个设插脚,插脚插入插孔中,如图。可以在插脚上设挡头,从而限制插脚反向脱出。
[0019]石墨支撑柱至少有四个。即,第一碳碳框1的四个外边框的中心分别通过一个石墨支撑柱连接到第二碳碳框2的四个外边框的中心。优选,第一碳碳框1与第二碳碳框2上下正对,石墨支撑柱至少有五个,其中,一根石墨支撑柱的底部连接到第二碳碳框2位于中央的那个插接槽上、顶部连接到第一碳碳框1位于中央的那个插接槽上,以该石墨支撑柱作为中心支撑柱,中心支撑柱上开有热电偶固定孔5,从而用来固定热电偶。其中,四根石墨支撑柱6分别连接到最外侧的两根第一横梁的中心的插接槽、最外侧的两根第二横梁的中心的插接槽上。图1中石墨支撑柱有7根。石墨连接柱根碳碳框之间优选为固定连接。
[0020]石墨热电偶固定块上开有盲孔7,盲孔7内插有陶瓷管。盲孔7的内径优选为6mm,盲孔7内所插的陶瓷管优选为外径为6mm的陶瓷管。第一碳碳框1上的四个石墨热电偶固定块盲孔7朝向第一碳碳框1的中央;第二碳碳框2上的四个石墨热电偶固定块盲孔朝向第二碳碳框2的中央。从而使得测试热电偶可以完全到达有效加热区的有效位置,不需要不停的调整角度就可以避免热电偶的共晶熔化。可以石墨热电偶固定块上开有联通到盲孔7的螺栓孔3,螺栓孔3内插有石墨螺母。螺栓孔3的中心轴线与盲孔7的中心轴线垂直。从而利用石墨螺母将陶瓷管固定在盲孔7内。石墨热电偶固定块呈圆柱状。从而利用光滑的外边缘减少磕碰。
[0021]真空热处理炉温现场测温工装,还包括热电偶走向固定块4,热电偶走向固定块4的下方设有可插接到插接槽内的插接块。热电偶走向固定块上开有盲孔。盲孔内可以插入陶瓷管,盲孔的内径优选为6mm,盲孔内所插的陶瓷管优选为外径为6mm的陶瓷管。可以在需要的区域放置热电偶走向固定块,从而使得热电偶可以在各个区域放置,且不会因与石墨或CFC工装接触而共晶熔化。热电偶走向固定块呈方形状,插接块呈圆柱状,并以插接块的中心轴线为转动中心,在插接槽内可转动。从而调整其上插接的陶瓷管的位置。
[002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真空热处理炉温现场测温工装,包括位于水平方向上的碳碳框、位于竖直方向上的石墨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碳框有两个,分别是位于上方的第一碳碳框、位于下方的第二碳碳框,所述第一碳碳框的四个外边框的中心分别通过一个所述石墨支撑柱连接到所述第二碳碳框的四个外边框的中心;所述第一碳碳框的四个角部、所述第二碳碳框的四个角部各固定有一个石墨热电偶固定块,所述石墨热电偶固定块上开有盲孔,所述盲孔内插有陶瓷管;所述第一碳碳框上的四个石墨热电偶固定块的盲孔朝向所述第一碳碳框的中央,所述第二碳碳框上的四个石墨热电偶固定的块盲孔朝向所述第二碳碳框的中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热处理炉温现场测温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热电偶固定块呈圆柱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热处理炉温现场测温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热电偶固定块上开有联通到所述盲孔的螺栓孔,所述螺栓孔内插有石墨螺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真空热处理炉温现场测温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盲孔的中心轴线垂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热处理炉温现场测温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碳框由奇数根等间距排布且左右延伸的第一横梁、奇数根等间距排布且前后延伸的第二横梁交错后形成,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均至少有三根;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的交错处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房飞储强泽许郭亮陈博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万泽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