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预定参考光路对齐光学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4057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17
为了将光学模块与包含至少一个图像传感器的图像传感器模块对齐,在通过参考光学元件将测试图像沿第二参考光路反射到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之前,通过所述参考光学元件沿第一参考光路接收所述测试图像。首先,相对于所述参考光学元件校准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的对齐方位,以便将第二参考光路上的所述测试图像接收到所述图像传感器。随后,将所述参考光学元件替换为所述光学模块。接着,调控所述光学模块的方位,以使第二光路与所述第二参考光路重叠,从而实现所述光学模块与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的光学对齐;最后,将所述光学模块贴附到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述图像传感器模块。述图像传感器模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沿预定参考光路对齐光学部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将光学图像稳定器(OIS)模块和图像传感器模块等光学部件相互对齐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成像模块通常用于移动电话、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消费设备中,以提供成像功能。由于技术的进步,这些便携式设备使用的成像模块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将这些成像模块的光学模块和图像传感器模块精确对齐对于在图像捕捉时达到更高的图像质量变得非常重要。
[0003]在成像模块,例如便携式消费设备的相机中的成像模块的组装过程中,需要将图像传感器模块的图像传感器与提供图像稳定等功能的光学模块对齐,以获得最佳质量的图像。通常,所述对齐过程涉及一种设备,该设备中须对光路的方位以及图像传感器和光学模块的布置进行特定假设。对于某些成像模块而言,这种设备可能不适合对齐,并导致对齐误差。
[0004]提供一种适于对齐这些成像模块的设备会比较有益。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些上述问题的技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将光学模块与包含至少一个图像传感器的图像传感器模块对齐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过参考光学元件沿第一参考光路接收测试图像,并通过所述参考光学元件沿第二参考光路反射所述测试图像;调控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的对齐方位以将所述第二参考光路上的所述测试图像接收至所述图像传感器,并利用所述图像传感器接收的所述测试图像确定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相对于所述参考光学元件的校准后对齐方位,从而实现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与所述参考光学元件的光学对齐;将所述参考光学元件替换为待贴附到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上的所述光学模块,以便通过所述光学模块沿所述第一参考光路接收所述测试图像,并通过光学模块沿第二光路反射所述测试图像;调控所述光学模块的方位,以使所述第二光路与所述第二参考光路重叠,从而实现所述光学模块与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的光学对齐;以及将所述光学模块固定到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上。
[0007]根据所述第一方面,将光学模块与图像传感器模块对齐存在以下问题:图像传感器模块和光学模块可能都需要独立对齐,且光学模块和图像传感器模块的物理布置可能会使执行这种对齐变得困难。据此,提供了一种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将光学模块相对于图像传感器模块对齐。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可以包含至少一个图像传感器。所述方法可以包括通过参考光学元件接收测试图像或在参考光学元件处接收测试图像。所述测试图像可能会沿第一参考光路被接收。所述方法可以包括:通过所述参考光学元件沿第二参考光路反射或投射所述测试图像。所述方法可以包括:调控或调整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的对齐方位,以便
将所述测试图像沿所述第二参考光路接受至所述图像传感器。所述方法可以包括:利用所述图像传感器接收到的所述测试图像确定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相对于所述参考光学元件的校准对齐方位,从而实现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与所述参考光学元件的光学对齐。所述方法可以包括:将所述参考光学元件替换或替代为待固定到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上的所述光学模块。所述光学模块可以沿所述第一参考光路接收所述测试图像,还可以沿第二光路反射或投射所述测试图像。所述方法可以包括:调控或调整所述光学模块的方位,以使所述第二光路与所述第二参考光路重叠或对齐,从而实现所述光学模块与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的光学对齐。所述方法可以包括:将所述光学模块固定到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上。这样,首先利用所述参考光学元件校准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的对齐方位,使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与所述第二参考光路对齐;然后,用所述光学模块替代所述参考光学元件;接着,调整所述光学模块的方位,使其在被固定到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之前沿第二参考光路进行反射或投射。该方法确保了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和所述光学模块在被固定前都是光学对齐的。
[0008]所述第二参考光路相对于所述第一参考光路的方位可以取决于所述参考光学元件的参考可选元件反射面的反射。因此,由于所述参考光学元件的几何形状,所述第二参考光路的方位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参考光路来固定。
[0009]所述第一光路可以大致水平,而所述第二光路可以大致垂直。这使得所述光学模块可以叠加到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上。
[0010]所述方法可以包括:使用测试图像生成器生成所述测试图像,其中,所述测试图像生成器包括用于以无限物距投射所述测试图像的透镜。
[0011]所述方法可以包括:记录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的所述校准对齐方位,以便后续使用。这使得所述图像传感器在需要时被重新定向到所述校准对齐方位。
[0012]所述方法可以包括:在所述测试图像经路径变换器的反射面反射之后沿着第一光路投射所述测试图像。
[0013]所述方法可以包括:将所述参考光学元件的方位校准到校准参考方位,其中,所述参考光学元件处于所述校准参考方位时,参考光学元件反射面平行于所述路径变换器的反射面。
[0014]所述方法可以包括:将所述参考光学元件的方位校准到校准参考方位,其中,所述参考光学元件处于所述校准参考方位时,参考光学元件反射面的一边平行于所述路径变换器的反射面的一边。
[0015]所述参考光学元件可以包括底座处具有安装面的安装件,并且所述校准可以包括调控所述参考光学元件直到所述安装面被水平定向的步骤。这为正确定位所述参考光学元件提供了一种简便的途径。
[0016]沿所述水平平面调控所述安装面可以将所述参考光学元件的反射面定向到平行于所述路径变换器的反射面的方向。
[0017]所述调控参考光学元件的步骤可以包括:通过光学模块夹持器夹持所述参考光学元件,并致动所述光学模块夹持器以相对于水平平面重新定向所述参考光学元件。
[0018]所述方法可以包括:记录所述参考光学元件的所述校准参考方位,以便后续使用。这使得所述参考光学元件在需要时被重新定向到所述校准参考方位。
[0019]所述方法可以包括:通过在致动所述光学模块夹持器之前激活至少一个电机,将
所述光学模块的反射面定向到初始位置。
[0020]所述方法可以包括:在致动所述光学模块夹持器之前,将所述光学模块相对于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沿所述第二光路定位到固定位置。
[0021]所述调控图像传感器模块的对齐定向的步骤可以包括:通过图像传感器模块站接收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并致动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站以相对于所述参考光学元件重新定向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因此,移动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站会引起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的相应移动。
[0022]所述方法可以包括:致动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站以将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的表面定向到水平方向,以便对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涂敷胶水。
[0023]所述方法可以包括:将置于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站上的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移动到所述固定位置,并在将所述光学模块粘贴到已经涂敷有胶水的所述图像传感器之前,致动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站以在所述光学模块处于所述校准对齐方位时将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定向到所述校准对齐方位。
[0024]所述将参考光学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将光学模块与包含至少一个图像传感器的图像传感器模块对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通过参考光学元件沿第一参考光路接收测试图像,并通过所述参考光学元件沿第二参考光路反射所述测试图像;调控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的对齐方位以将所述第二参考光路上的所述测试图像接收至所述图像传感器,并利用所述图像传感器接收的所述测试图像以确定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相对于所述参考光学元件的校准对齐方位,从而实现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与所述参考光学元件的光学对齐;将所述参考光学元件替换为待固定到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上的所述光学模块,以便通过所述光学模块沿所述第一参考光路接收所述测试图像,并通过所述光学模块沿第二光路反射所述测试图像;调控所述光学模块的方位,以使所述第二光路与所述第二参考光路重叠,从而实现所述光学模块与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的光学对齐;以及将所述光学模块固定到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仅在所述测试图像经路径变换器的反射面反射之后沿着所述第一光路投射所述测试图像的步骤。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所述参考光学元件的方位校准到校准参考方位,其中,所述参考光学元件处于所述校准参考方位时,所述参考光学元件反射面平行于所述路径变换器的反射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光学元件包括底座处具有安装面的安装件,并且所述校准包括调控所述参考光学元件直到所述安装面沿水平平面定向的步骤。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调控所述参考光学元件的步骤包括通过光学模块夹持器夹持所述参考光学元件,并致动所述光学模块夹持器以相对于所述水平平面重新定向所述参考光学元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在致动所述光学模块夹持器之前激活至少一个电机,将所述光学模块的反射面定向到初始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致动所述光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业赖繁略区宝霖
申请(专利权)人:先进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