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升降立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2497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1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气弹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升降立柱,包括螺纹管、活塞、活塞杆以及驱动活塞杆转动的电机,活塞杆的端部和活塞固定连接,螺纹管的外侧套设有拉槽管和第一外管,第一外管套设在拉槽管的外侧,且第一外管的端部与螺纹管的端部固定连接,拉槽管的端部与安装电机的壳体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一外管与拉槽管之间设置有导向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电动升降立柱,通过第一外管和第二外管对螺纹管以及拉槽管进行遮蔽,提高升降杆的美观性,且第一外管与拉槽管之间设置有导向机构,导向机构中的保持架和滚珠与拉槽管之间形成密封面,通过导向机构能够有效的减少灰尘进入电动升降杆内部,提高了升降杆的平稳性。提高了升降杆的平稳性。提高了升降杆的平稳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升降立柱


[0001]本技术涉及气弹簧
,尤其涉及电动升降立柱。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升降杆在各种产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作为升降桌的升降部件时,可灵活调节升降桌的使用高度,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需要,升降杆一般包括电动升降杆和气动升降杆,对于气动升降杆,其一般为带自锁结构的气弹簧,升降操作一般需要人手动进行,对于电动升降杆,其一般由电机、丝杆、丝杆螺母和套管等组成,通过电机带动丝杆转动进行升降,整个升降操作由电机提供动力,进行自动升降。
[0003]对于一款优异的升降杆,其需要具有外观美观,运行平稳、顺滑以及静音的特点,因此,电动升降杆的外侧通常需要设置套管来对螺纹部进行遮蔽,以提高电动升降杆整体的美观程度,且电动升降杆在使用过程中,丝杆经常与外界接触,导致丝杆上会粘附空气中的一些颗粒物,随着丝杆的不断运动,这些颗粒物会积聚在丝杆上或者丝杆螺母上,导致丝杆转动时发生卡顿,影响升降杆的正常运行,因此电动升降杆外侧套管之间的间隙处需设置防尘结构,以减少外界灰尘进入电动升降杆内部,同时防尘结构需保证套管之间做相对运动时,具有运行平稳、顺滑以及静音的特点。
[0004]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如图11所示的导向套19进行防尘和导向,导向套19的外壁与外侧套管固定,导向套19的内壁与内侧套管滑动接触,套管之间做相对运动时,导向套19与内侧套管进行滑动摩擦。另一方面,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外侧套管与内侧套管之间发生周向运动,一般设置了如图9所示的摩擦片17以及如图10所示的内壁拉槽圆管18,通过摩擦片17与内壁拉槽圆管18相配合,(摩擦片上带有凸筋,凸筋与凹槽配合),避免内壁拉槽圆管18发生周向相对转动,但是内壁拉槽(内壁焊筋)圆管加工不方便,生产成本较高,影响圆管式升降器的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电动升降立柱。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电动升降立柱,包括螺纹管、活塞、活塞杆以及驱动活塞杆转动的电机,活塞杆的端部和活塞固定连接,所述螺纹管的外侧套设有拉槽管和第一外管,第一外管套设在拉槽管的外侧,且第一外管的端部与螺纹管的端部固定连接,拉槽管的端部与安装电机的壳体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一外管与拉槽管之间设置有导向机构,导向机构与第一外管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机构内部放置有滚珠,滚珠的端部与拉槽管外壁上凹槽的内壁相接触。
[0008]优选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导向套、保持架套和保持架,所述保持架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滚珠放置槽,所述滚珠放置槽内部放置有所述滚珠,所述滚珠放置槽的一端贯穿保持架,所述滚珠的端部延伸至放置槽的外侧,所述保持架套套设在保持架的外侧,通过保持架套对滚珠进行导向,使得滚珠能够在滚珠放置槽中循环滚动,导向套套设在保持架套的
外侧,通过导向套将保持架套以及保持架固定住,升降杆运行过程中,导向机构中的滚珠能够发生滚动,通过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有效的保证第一外管与拉槽管运动时的顺滑性,降低升降杆运行时的音量,同时拉槽管上的凹槽与滚珠相配合,保证了第一外管与拉槽管之间的距离不会发生变化,提高了升降杆的平稳性。
[0009]优选的,所述导向套的下端设置有托板,所述保持架套和保持架的下端与托板的上端面相接触,所述导向套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法兰垫片,所述法兰垫片的下端面与保持架套和保持架的上端相接触,所述导向套的外壁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一外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与卡槽相适配,所述法兰垫片与保持架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内径小于保持架的内径,导向机构中的密封圈与拉管槽之间的间隙小,防止外部灰尘进入装置内部。
[0010]优选的,所述螺纹管上的螺纹凸出于螺纹管的内侧壁,所述活塞的侧壁上设置有与螺纹管内壁相适配的螺纹凹槽,所述螺纹管的后端固定连接有后堵,所述螺纹管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隔套和颈套,位于螺纹管前端位于隔套和颈套之间的区域安装有油封,所述隔套和颈套套设在活塞杆的外侧。
[0011]优选的,所述拉槽管外壁上凹槽的数量与滚珠放置槽相一致,通过拉槽管外壁上凹槽与滚珠相配合,限制第一外管的周向运动,本技术中通过拉槽管上的凹槽与滚珠相配合,限制第一外管的周向运动,第一外管本身通过闷头与螺纹管的后堵固定连接,最终螺纹管无法转动,无需对第一外管或螺纹管进行额外的固定,即可以保证活塞的正常转动,使得装置更加的简洁、美观。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外管的端部固定安装有闷头,所述闷头与所述后堵固定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通过齿轮箱带动活塞杆转动,所述齿轮箱固定安装在壳体的内部。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外管的外侧还套设有第二外管,所述第一外管和第二外管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二外管的端部与壳体的外壁固定连接。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本技术提出的电动升降立柱,通过第一外管和第二外管对螺纹管以及拉槽管进行遮蔽,提高升降杆的美观性,且第一外管与拉槽管之间设置有导向机构,导向机构中的密封圈与拉管槽之间的间隙小,防止外部灰尘进入装置内部,同时密封圈能够阻挡润滑油外溢,且升降杆运行过程中,导向机构中的滚珠能够发生滚动,通过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有效的保证第一外管与拉槽管运动时的顺滑性,降低升降杆运行时的音量,同时拉槽管上的凹槽与滚珠相配合,保证了第一外管与拉槽管之间的距离不会发生变化,提高了升降杆的平稳性。
[0017]2、本技术提出的电动升降立柱,电机带动活塞杆转动,活塞杆带动活塞转动,活塞上的螺纹凹槽与螺纹管上螺纹相配合,带动活塞杆上升或下降,通过活塞杆、活塞以及螺纹管代替传统的丝杆、丝杆螺母和套管,活塞杆与丝杆直径相同时,活塞杆的强度更高;活塞杆与丝杆强度相同时,活塞杆的直径更小,可以降低电机的负荷,使得装置具有轻量化的特点。
[0018]3、本技术提出的电动升降立柱,电机带动活塞杆转动时,为了保证活塞能够正常的转动,需要限制螺纹管的周向运动,本技术中通过拉槽管上的凹槽与滚珠相配
合,限制第一外管的周向运动,第一外管本身通过闷头与螺纹管的后堵固定连接,无需对第一外管或螺纹管进行额外的固定,即可以保证活塞的正常转动,使得装置更加的简洁、美观,降低装置的生产成本。
[0019]4、螺纹管上位于隔套和颈套之间的区域设置有油封,在螺纹管内注入压缩气体,使得螺纹管、活塞等部件组件形成一个气弹簧,升降杆上升时,螺纹管内部的压缩气体能够帮助推动活塞杆上升,有效的减小的电机的负荷,升降杆下降时,电机只需要克服螺纹管内部的气体所形成的压力即可下降,有效的减小电机的体积,降低电机的功率,小体积的电机能够使得装置更加方便安装,低功率的电机使得装置的供电方式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电动升降立柱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电动升降立柱的图1中A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动升降立柱,包括螺纹管(1)、活塞(2)、活塞杆(3)以及驱动活塞杆(3)转动的电机(11),活塞杆(3)的端部和活塞(2)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管(1)的外侧套设有拉槽管(5)和第一外管(7),第一外管(7)套设在拉槽管(5)的外侧,且第一外管(7)的端部与螺纹管(1)的端部固定连接,拉槽管(5)的端部与安装电机(11)的壳体(4)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一外管(7)与拉槽管(5)之间设置有导向机构(6),导向机构(6)与第一外管(7)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机构(6)内部放置有滚珠(65),滚珠(65)的端部与拉槽管(5)外壁上凹槽的内壁相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升降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6)包括导向套(61)、保持架套(62)和保持架(63),所述保持架(63)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滚珠放置槽(66),所述滚珠放置槽(66)内部放置有所述滚珠(65),所述滚珠放置槽(66)的一端贯穿保持架(63),所述滚珠(65)的端部延伸至放置槽的外侧,所述保持架套(62)套设在保持架(63)的外侧,通过保持架套(62)对滚珠(65)进行导向,使得滚珠(65)能够在滚珠放置槽(66)中循环滚动,导向套(61)套设在保持架套(62)的外侧,通过导向套(61)将保持架套(62)以及保持架(63)固定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升降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套(61)的下端设置有托板,所述保持架套(62)和保持架(63)的下端与托板的上端面相接触,所述导向套(61)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法兰垫片(64),所述法兰垫片(64)的下端面与保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志文李晓刚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惟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