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越专利>正文

一种舵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2225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1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舵轮,包括安装座,在所述安装座上方连接有支承架,在所述支承架的上方安装有驱动电机,在所述安装座内套接有回转机构,所述回转机构与所述安装座构成回转支承,在所述回转机构下部的第三支承板的下部固定安装有传动轴承,所述传动轴承中间安装有滚轮,在所述回转机构上部第三支承板的上部还设置有转向齿轮,在所述转向齿轮上部固定安装有涨紧机构,在所述安装座的一侧还安装有转向电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舵轮,转向无须差速驱动装置,涨紧机构保证同步带拉紧,可避免产生打滑,在舵轮行走或转向时,设置在安装座上的驱动电机及转向电机均是固定不动的,无需使用电滑环传输电源,集行走和转向为一体,整体结构紧凑,成本低廉。本低廉。本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舵轮


[0001]本技术涉及工业车辆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舵轮。

技术介绍

[0002]电动工业车辆使用电池作为驱动,没有污染、噪音小,因此广泛应用于室内操作和其它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工况,如医药、食品等行业。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电动工业车辆正在逐步取代内燃工业车辆成为工业车辆的主力军。
[0003]舵轮总成作为电动工业车辆的核心部件,集成了行走电机、转向电机、减速箱、轮子、制动器、回转齿轮等关键零部件,决定了整车动力及操作性能的好坏。
[0004]目前市场同类产品受加工工艺及设计原因限制,一方面旋转运动多采用电滑环传输电源及电信号,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且传输功率受电滑环自身体积影响。另一方面,多采用差速驱动装置实现运动及转弯。差速驱动装置的原理是两个驱动带轮分别由两个电机驱动,通过调节两个电机的转速、转向实现直行与转弯。差速驱动对电机的转动精度要求高、控制难度大。使用差速驱动时,如果采用电机与驱动带轮直接连接的方式,电机轴受力大,容易损坏电机,且如果仅使用一个驱动带轮时无法实现转向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舵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0009]一种舵轮,包括安装座,在所述安装座上方连接有支承架;
[0010]在所述支承架的上方安装有驱动电机;
[0011]在所述安装座内套接有回转机构;
[0012]所述回转机构包括:两个平行固定连接的第三支承板;
[0013]所述回转机构与所述安装座构成回转支承,在所述回转机构下部的第三支承板的下部固定安装有传动轴承,所述传动轴承中间安装有滚轮;
[0014]在所述回转机构上部第三支承板的上部还设置有转向齿轮;
[0015]在所述转向齿轮上部固定安装有涨紧机构;
[0016]在所述安装座的一侧还安装有转向电机。
[0017]本技术舵轮的驱动电机可驱动所述传动轴承带动滚轮转动,实现舵轮的前进或后退,所述回转机构与所述安装座套接构成回转支承,所述转向电机可带动转向齿轮使回转机构带动滚轮相对安装座产生转动,实现舵轮的转向,本技术的舵轮,集行走和转向为一体,无需使用电滑环传输电源及电信号,无须差速驱动装置,结构紧凑,成本较低。
[0018]可选的,所述安装座包括两个第一支承板及连接部,呈“工”字形;
[0019]所述安装座连接部的中间开设有第一通孔,在所述安装座上部的第一支承板的第一通孔处开设有第一凹槽,在所述安装座下部的第一支承板的第一通孔处开设有第二凹槽。
[0020]可选的,所述回转机构的上部第三支承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下部第三支承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0021]两个所述第三支承板及所述转向齿轮表面均开设有位置对应的第三通孔、第四通孔。
[0022]本技术所述回转机构的两个第三支承板分别安装于所述安装座的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内,两个第三支承板固定连接,组成本技术的回转支承,作为转向机构且支撑整个架体,结构简单、稳定。
[0023]可选的,所述涨紧机构包括两个平行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承板,所述两个第二支承板中部均开有“n”字形开口;
[0024]两个所述第二支承板由对称的两个立板固定连接,在两个所述立板上均开设有水平的滑槽,两个所述滑槽内设置有可沿所述滑槽滑动的阶梯轴,两个所述滑槽内均还设置有可滑动的固定块。
[0025]可选的,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驱动带轮;
[0026]所述驱动带轮伸入所述涨紧机构的开口内且与所述阶梯轴等高。
[0027]可选的,所述传动轴承包括两个支撑块,两个支撑块之间贯穿有法兰轴,在所述法兰轴的一端还设置有从动轮。
[0028]可选的,还包括:同步带;
[0029]所述驱动带轮与所述从动轮之间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
[0030]本技术舵轮的驱动电机通过同步带绕过所述涨紧机构的阶梯轴再绕搭在所述从动轮上,对滚轮进行驱动,所述涨紧机构用于调节同步带的松紧程度,保证同步带不产生传动间隙,避免驱动时打滑;
[0031]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带轮与所述阶梯轴等高,可保证同步带在拉紧时仅受水平拉力,防止同步带受力不均产生损坏。
[0032]可选的,所述转向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小齿轮,所述小齿轮与所述转向齿轮啮合。
[0033]所述转向电机的小齿轮带动转向齿轮进而带动回转机构旋转,实现舵轮的转向。
[0034]可选的,两个所述立板及所述固定块上均匀开设有若干定位孔。
[0035]本技术涨紧机构的两个立板上开设有滑槽,滑槽内设置有阶梯轴及固定块,固定块可带动阶梯轴在所述滑槽内滑动,进而绷紧同步带,在所述立板及固定块上设置定位孔,可固定所述阶梯轴的位置,保证同步带绷紧状态。
[0036](三)有益效果
[003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8]本技术舵轮的安装座与回转机构构成回转支承,转向无须差速驱动装置,舵轮采用同步带垂直传动,涨紧机构保证同步带拉紧,齿轮不产生间隙,可避免产生打滑,在舵轮行走或转向时,设置在安装座上的驱动电机及转向电机均是固定不动的,无需使用电滑环传输电源及电信号,转向电机在转向时固定不动,可大大缩短舵轮的回转半径,集行走和转向为一体,整体结构紧凑,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0039]图1为本技术的舵轮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0]图2为图1中涨紧机构的示意图;
[0041]图3为图1中下支承架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4为图3中下支承架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43]图5为图1中传动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0044]图6为图1中传动轴承及回转支承的结构示意图。
[0045]【附图标记说明】
[0046]1:安装座;
[0047]11:第一支承板;12:第一通孔;13:第一凹槽;14:第二凹槽; 15:第二通孔;
[0048]2:支承架;
[0049]3:驱动电机;31:驱动带轮;
[0050]4:涨紧机构;
[0051]41:第二支承板;42:开口;43:立板;44:固定块;45:阶梯轴; 46:涨紧轮;
[0052]5:传动轴承;
[0053]51:支撑块;52:传动轴;53:从动轮;54:第三支承板;55:第三通孔;56:第四通孔;
[0054]6:滚轮;
[0055]7:转向电机;
[0056]8:支座;
[0057]9:转向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58]为了更好的解释本技术,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舵轮,包括安装座(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座(1)上方连接有支承架(2);在所述支承架(2)的上方安装有驱动电机(3);在所述安装座(1)内套接有回转机构;所述回转机构包括:两个平行固定连接的第三支承板(54);所述回转机构与所述安装座(1)构成回转支承,在所述回转机构下部的第三支承板(54)的下部固定安装有传动轴承(5),所述传动轴承(5)中间安装有滚轮(6);在所述回转机构上部第三支承板(54)的上部还设置有转向齿轮(9);在所述转向齿轮(9)上部固定安装有涨紧机构(4);在所述安装座(1)的一侧还安装有转向电机(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舵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包括两个第一支承板(11)及连接部,呈“工”字形;所述安装座(1)连接部的中间开设有第一通孔(12),在所述安装座(1)上部的第一支承板(11)的第一通孔(12)处开设有第一凹槽(13),在所述安装座(1)下部的第一支承板(11)的第一通孔(12)处开设有第二凹槽(1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舵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机构的上部第三支承板(54)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13)内,下部所述第三支承板(54)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14)内;两个所述第三支承板(54)及所述转向齿轮(9)表面均开设有位置对应的第三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越
申请(专利权)人:林越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