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翼前缘下垂动态失速控制装置和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1158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翼前缘下垂动态失速控制装置和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动力控制技术领域,装置包括主控模块、等离子体激励器、电源和信号发生器;主控模块用于根据机翼表面分离状态,控制所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发生器通过输出不同波形信号对所述电源输出波形进行调制,从而控制等离子体激励器的放电状态;电源为等离子体激励器提供驱动电压;等离子体激励器展向安装在机翼前缘,能够产生非定常诱导涡结构,非定常诱导涡结构与机翼前缘的主流涡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虚拟前缘下垂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等离子体非定常激励方式,在机翼前缘不断诱导出涡结构,其与主流流动相互作用在机翼前缘生成虚拟前缘下垂结构,从而满足动态失速控制需求。制需求。制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翼前缘下垂动态失速控制装置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机翼前缘下垂动态失速控制装置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直升机前飞时后行侧桨叶容易发生动态失速,从而限制了直升机飞行速度,同时失速后桨叶上表面的涡生成和脱落过程会引发升力突降等问题,严重危害飞行安全,使用前缘下垂技术能够抑制分离涡产生,提升旋翼的升力系数,降低扭矩系数。另外,现代大型民用飞机在起降过程中需要使用机翼增升装置,现有的增升装置包括前缘缝翼、后缘襟翼及前缘下垂襟翼等,其中前缘下垂襟翼的失效概率相对较低,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先进民用飞机增升装置的主要研究方向,如图1所示。现有的前缘下垂结构通过机械结构进行驱动,机械作动耗时较长,响应较慢,机械作动还会引起桨叶振动等不利影响,同时由于机械部件重量大结构复杂,会对飞行器设计造成约束,另外还存在维护检查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现有前缘下垂结构驱动技术存在耗时长、响应慢,且会引起桨叶振动等不利影响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机翼前缘下垂动态失速控制装置。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翼前缘下垂动态失速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模块、等离子体激励器、电源和信号发生器;其中,所述主控模块用于根据机翼表面分离状态,控制所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所述信号发生器通过输出不同波形信号对所述电源输出波形进行调制,从而控制所述等离子体激励器的放电状态;所述电源为所述等离子体激励器提供驱动电压;所述等离子体激励器沿机翼翼根到翼尖方向安装在靠近机翼前缘位置,能够产生非定常诱导涡结构,非定常诱导涡结构与机翼前缘的主流涡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虚拟前缘下垂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翼前缘下垂动态失速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体激励器包括高压电极、绝缘介质层和低压电极;所述高压电极和低压电极分别位于所述绝缘介质层两侧,且所述高压电极设置在机翼的外部,所述低压电极和绝缘介质层均埋入机翼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翼前缘下垂动态失速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和低压电极间无间隙,对接位置靠近机翼前缘。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翼前缘下垂动态失速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和低压电极采用导电性能符合要求的金属材料;所述绝缘介质层采用绝缘材料。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机翼前缘下垂动态失速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和低压电极采用铜箔;所述绝缘介质层采用聚酰亚胺。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翼前缘下垂动态失速控制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鑫李昌马志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