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上丝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1088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旋转上丝机构,包括支架,所述支架顶部的中心处连通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底部通过轴承连通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远离转动块一端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斜拉架,所述支架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内腔的下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调节杆,所述支撑块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滑轮、第二滑轮、第三滑轮和第四滑轮的配合,起到了便于对铜丝本体进行运动的效果,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电缆生产时需要用到上丝机构将裸铜丝从辊筒抽出,但是因整卷铜丝过重,不便于从辊筒抽出,且抽出时可能会将丝线扭转等问题。时可能会将丝线扭转等问题。时可能会将丝线扭转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上丝机构


[0001]本技术属于铜线缆生产领域,具体地说是旋转上丝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电线电缆用以传输电(磁)能,信息和实现电磁能转换的线材产品,广义的电线电缆亦简称为电缆,狭义的电缆是指绝缘电缆,它可定义为:由下列部分组成的集合体;一根或多根绝缘线芯,以及它们各自可能具有的包覆层,总保护层及外护层,电缆亦可有附加的没有绝缘的导体;
[0003]从某种意义上讲,电线电缆制造行业是一个材料精加工和组装的行业,一是材料用量巨大,线缆产品中的材料费用要占制造总成本的80

90%;二是所用材料的类别、品种非常多,性能要求特别高,如导体用铜,要求铜的纯度要在99.95%以上,有的产品要采用无氧高纯铜,在电缆生产时需要用到上丝机构将裸铜丝从辊筒抽出,但是因整卷铜丝过重,不便于从辊筒抽出,且抽出时可能会将丝线扭转;
[0004]综上,因此本技术提供了旋转上丝机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旋转上丝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电缆生产时需要用到上丝机构将裸铜丝从辊筒抽出,但是因整卷铜丝过重,不便于从辊筒抽出,且抽出时可能会将丝线扭转等问题。
[0006]旋转上丝机构,包括支架,所述支架顶部的中心处连通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底部通过轴承连通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远离转动块一端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斜拉架,所述支架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内腔的下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调节杆,所述支撑块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顶部延伸至调节杆的底部,且与调节杆的底部贴合,所述斜拉架的底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一滑轮,所述转动杆的底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二滑轮,所述调节杆正面的右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三滑轮,所述支撑架内腔的上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四滑轮。
[0007]优选的,所述支架的底部设置有收卷辊,所述收卷辊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铜丝本体,所述铜丝本体的一端依次延伸至第一滑轮、第二滑轮、第三滑轮和第四滑轮的顶部。
[0008]优选的,所述支架的左侧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底部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内腔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五滑轮,所述铜丝本体的一端延伸至第五滑轮的顶部。
[0009]优选的,所述固定架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拉杆,所述拉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四个。
[0010]优选的,所述立柱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圆盘,所述第一圆盘的上端设置有固定环,所
述第一圆盘和固定环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数量为五个。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圆盘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圆盘,所述第二圆盘顶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盘。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通过设置支架,起到了对旋转上丝机构进行支撑的作用,通过设置通槽、转动块、转动杆和斜拉架的配合,起到了便于将收卷辊表面的铜丝本体进行取下上丝的效果。
[0014]2、本技术通过支撑块、支撑架、调节杆的配合,起到了对铜丝本体提供一定蹦拉力的作用,通过固定块和螺纹杆的配合,起到了对调节杆提供合适可调的阻力以保证走丝时能够绷直的效果。
[0015]3、本技术通过第一滑轮、第二滑轮、第三滑轮和第四滑轮的配合,起到了便于对铜丝本体进行运动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支撑块、支撑架和调节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支架、通槽和转动块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支架;2、通槽;3、转动块;4、转动杆;5、斜拉架;6、支撑块;7、支撑架;8、调节杆;9、固定块;10、螺纹杆;11、第一滑轮;12、第二滑轮;13、第三滑轮;14、第四滑轮;15、收卷辊;16、铜丝本体;17、立柱;18、横杆;19、固定架;20、第五滑轮;21、拉杆;22、第一限位环;23、第二限位环;24、连接杆;25、第一圆盘;26、固定环;27、第一支撑杆;28、第二圆盘;29、第二支撑杆;30、连接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2]如图1

4所示,本技术提供旋转上丝机构,包括支架1,支架1顶部的中心处连通有通槽2,通槽2的底部通过轴承连通有转动块3,转动块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动杆4,转动杆4的远离转动块3一端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斜拉架5,支架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块6,支撑块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7,支撑架7内腔的下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调节杆8,支撑块6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9,固定块9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10,螺纹杆10的顶部延伸至调节杆8的底部,且与调节杆8的底部贴合,斜拉架5的底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一滑轮11,转动杆4的底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二滑轮12,调节杆8正面的右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三滑轮13,支撑架7内腔的上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四滑轮14。
[002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支架1的底部设置有收卷辊15,收卷辊15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铜丝本体16,铜丝本体16的一端依次延伸至第一滑轮11、第二滑轮12、第三滑轮13和第四滑轮14的顶部。
[002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支架1的左侧设置有立柱17,立柱17的一侧固定
连接有横杆18,横杆18底部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架19,固定架19的内腔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五滑轮20,铜丝本体16的一端延伸至第五滑轮20的顶部,通过立柱17和横杆18,起到了对固定架19进行支撑的作用,通过固定架19和第五滑轮20的配合,起到了对铜丝本体16进行限位的作用。
[002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固定架19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拉杆21,拉杆2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22,第一限位环22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限位环23,第一限位环22和第二限位环23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4,连接杆24的数量为四个,通过拉杆21、第一限位环22、第二限位环23和连接杆24的配合,起到了对铜丝本体16的下端进行导向的效果。
[002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立柱17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圆盘25,第一圆盘25的上端设置有固定环26,第一圆盘25和固定环26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27,第一支撑杆27的数量为五个,通过第一圆盘25、固定环26和第一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旋转上丝机构,包括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顶部的中心处连通有通槽(2),所述通槽(2)的底部通过轴承连通有转动块(3),所述转动块(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动杆(4),所述转动杆(4)的远离转动块(3)一端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斜拉架(5),所述支架(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块(6),所述支撑块(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7),所述支撑架(7)内腔的下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调节杆(8),所述支撑块(6)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9),所述固定块(9)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10),所述螺纹杆(10)的顶部延伸至调节杆(8)的底部,且与调节杆(8)的底部贴合,所述斜拉架(5)的底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一滑轮(11),所述转动杆(4)的底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二滑轮(12),所述调节杆(8)正面的右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三滑轮(13),所述支撑架(7)内腔的上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四滑轮(14)。2.如权利要求1所述旋转上丝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的底部设置有收卷辊(15),所述收卷辊(15)的内腔活动连接有铜丝本体(16),所述铜丝本体(16)的一端依次延伸至第一滑轮(11)、第二滑轮(12)、第三滑轮(13)和第四滑轮(14)的顶部。3.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茂军王静鹏林创敦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创兴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