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压引流球帽盖生产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0950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负压引流球帽盖生产模具,其包括动模组件和定模组件,所述动模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动封板、模腿、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动模板,动封板与第一固定板之间垂直固定设有两个模腿,且两个模腿平行;定模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定模板和定封板,定模板靠近动模板设置;还包括推出复位组件、开模组件和凸模杆,开模组件能够实现自动开模,推出复位组件能够实现模具将注塑产品的自动推出和复位,凸模杆和模仁之间开设有模腔,所述模腔和负压引流球帽盖形状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进行稳定注塑生产,能够批量化生产帽盖和能够自动开模、脱模、复位的效果。复位的效果。复位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负压引流球帽盖生产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负压引流球帽盖生产模具。

技术介绍

[0002]负压引流球帽盖通过注塑成型进行批量化生产,但是现有的注塑模具不易脱模,影响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因此需要一种负压引流球帽盖生产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提高负压引流球帽盖的生产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负压引流球帽盖生产模具。
[000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负压引流球帽盖生产模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负压引流球帽盖生产模具,包括动模组件和定模组件,所述动模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动封板、模腿、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动模板,在所述动封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之间垂直固定设有两个所述模腿,且两个所述模腿平行;所述定模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定模板和定封板,所述定模板靠近所述动模板设置;所述生产模具还包括推出复位组件、开模组件和凸模杆,所述推出复位组件包括顶板、弹簧支撑板、弹簧和多根复位导柱,两个所述模腿之间设有平行于所述动封板的所述顶板和所述弹簧支撑板;多根所述复位导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板,另一端依次穿设所述弹簧支撑板、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动模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弹簧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之间的多根所述复位导柱上均套设所述弹簧;所述开模组件包括模仁、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两个滑槽块,所述模仁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模仁和第二模仁,所述第一模仁和所述第二模仁位于所述定模板内部以及所述动模板与所述定模板之间,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对称设置在所述动模板与所述定模板之间,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一模仁远离所述第二模仁的一侧面抵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定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另一端倾斜穿设第一模仁、伸入至所述动模板的空腔内,所述第一模仁滑动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杆上;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二模仁远离所述第一模仁的一侧面抵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定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另一端倾斜穿设第二模仁、伸入至所述动模板的另一空腔内,所述第二模仁套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杆上;所述第二固定杆与所述第一固定杆关于所述第一模仁和所述第二模仁的对称面对称;两个所述滑槽块相对设置在所述动模板与所述定模板之间,所述滑槽块与所述第一模仁的侧面以及所述第二模仁的侧面抵接,所述模仁沿所述滑槽块的滑槽滑动设置;所述凸模杆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动模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连接,第一辅助杆的一端及第二辅助杆的一端均插设于所述凸模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辅助杆及所述第二辅助杆均位于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的对称面上,所述第一辅助杆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辅助杆的另一端均穿过所述模仁与所述定模板固定连接;所述模仁与所述凸模杆之间设有模腔,所述第一辅助杆及所述第二辅助杆均穿过所述模腔,所述模腔的形状与负压引流球帽盖的形状相同。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开模组件,在注塑完成后,将所述动模组件向远离所述定模组件的方向进行运动时,实现模仁的自动打开,模仁随着动模组件远离所述定模组件过程中,所述模仁受到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压力及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压力,使得所述模仁向两侧运动实现开模;开模完成后,帽盖紧贴在所述凸模杆上,顶板将动模板推向所述定模板,所述帽盖的帽檐收到所述动模板的压力与所述动模板一起向所述定模板移动,所述帽盖与所述凸模杆分离后自然掉落,实现自动脱模,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脱模完成后撤销所述顶板所受压力,弹簧自然回弹,实现自动复位,方便进行后续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0007]优选的,所述定封板远离所述定模板的一侧面中心开设有注塑口,所述定模板靠近所述模仁的一侧面开设有S型流道,所述注塑口与所述S型流道的中心点连通,在所述S型流道的两端各设置一个注塑管道,在每个注塑管道的两侧分别设置注塑浇口;所述模腔设有四个,两个所述模腔为一组,每组内的两个所述模腔分别与对应设置的注塑浇口连通;所述S型流道的中心点及两个端点均位于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的对称面上,且所述注塑浇口及所述注塑管道均位于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仁的对称面上。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一次生产四个帽盖并实现自动脱模,提高了生产效率,设有S型流道,能够对注塑原料起到缓冲的作用,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S型流道与模腔之间的管道均位于所述第一模仁与所述第二模腔的对称面上,方便进行脱模操作;第一辅助杆与第二辅助杆形成所述帽盖的第一出口与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辅助杆的尺寸与所述第一出口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二辅助杆的尺寸与所述第二出口的尺寸相同;所述模仁靠近所述S型流道中心点的位置开设有缓冲槽,对注塑原料起到缓冲的作用。
[0009]优选的,所述注塑口外沿固定连接定位环。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对定模组件部分进行定位,方便进行注塑操作。
[0011]优选的,所述生产模具还包括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包括第一冷却管道、第二冷却管道、第三冷却管道和冷水管道,所述冷水管道位于所述凸模杆内,所述第一冷水管道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内,所述第一冷却管道连通所述冷水管道,所述第一冷却管道的两端分别连通开设有所述第一固定板侧面的第一冷却口;所述第二冷却管道位于所述动模板内靠近所述模仁的一侧,所述第二冷却管道的两端分别连通开设与所述动模板侧面的第二冷却口;所述第三冷却管道位于所述模仁内靠近所述定模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冷却管道的两端分别连通开设于所述模仁侧面的第三冷却口,且所述第三冷却口位于所述限位块与所述滑槽块之间。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对注塑模具进行降温,减少自然降温所需要的时间,有利于更好的进行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0013]优选的,所述第二冷却管道及所述第三冷却管道均平行设有两条,且两条所述第三冷却管道之间彼此连通。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模具进行更好的降温。
[0015]优选的,所述生产模具还包括定位滑杆,所述定位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定位滑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设所述动模板、所述滑槽块插设于所述动模板的滑杆槽内;所述定位滑杆设有四根,四根所述定位滑杆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板靠近所述动模板的一侧面的四个角。
[0016]通过采用上述计划方案,在脱模开模、脱模完成后,方便所述动模组件向所述定模
组件运动进行合模,能够有效的保证所述动模组件与所述定模组件的相对位置。
[0017]优选的,还包括两根支撑杆,两根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所述动封板,两根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均依次穿设所述顶板、所述弹簧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连接。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顶板及所述弹簧支撑板沿所述支撑杆移动,防止所述顶板及所述弹簧支撑板晃动而造成所述复位导柱发生弯曲。
[0019]优选的,所述动封板靠近所述顶板的一侧面的中心点开设有顶针口。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对顶板施加压力进行脱模操作。
[0021]综上所述,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压引流球帽盖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动模组件和定模组件,所述动模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动封板(1)、模腿(2)、第一固定板(3)、第二固定板(4)和动模板(5),在所述动封板(1)与所述第一固定板(3)之间垂直固定设有两个所述模腿(2),且两个所述模腿(2)平行;所述定模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定模板(6)和定封板(7),所述定模板(6)靠近所述动模板(5)设置;所述生产模具还包括推出复位组件、开模组件和凸模杆(19),所述推出复位组件包括顶板(8)、弹簧支撑板(9)、弹簧(10)和多根复位导柱(11),两个所述模腿(2)之间设有平行于所述动封板(1)的所述顶板(8)和所述弹簧支撑板(9);多根所述复位导柱(1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板(8),另一端依次穿设所述弹簧支撑板(9)、所述第一固定板(3)、所述第二固定板(4)与所述动模板(5)固定连接,在所述弹簧支撑板(9)与所述第一固定板(3)之间的多根所述复位导柱(11)上均套设所述弹簧(10);所述开模组件包括模仁、第一固定杆(14)、第二固定杆(15)、第一限位块(16)、第二限位块(17)、两个滑槽块(18),所述模仁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模仁(12)和第二模仁(13),所述第一模仁位于所述定模板(6)内部、以及所述动模板(5)与所述定模板(6)之间,所述第一限位块(16)和所述第二限位块(17)对称设置在所述动模板(5)与所述定模板(6)之间,所述第一限位块(16)与所述第一模仁(12)远离所述第二模仁(13)的一侧面抵接,所述第一固定杆(14)的一端与所述定模板(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14)的另一端倾斜穿设第一模仁(12)、伸入至所述动模板(5)的空腔内,所述第一模仁(12)滑动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杆(14)上;所述第二限位块(17)与所述第二模仁(13)远离所述第一模仁(12)的一侧面抵接,所述第二固定杆(15)的一端与所述定模板(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15)的另一端倾斜穿设第二模仁(13)、伸入至所述动模板(5)的另一空腔内,所述第二模仁(13)滑动套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杆(15)上;所述第二固定杆(15)与所述第一固定杆(14)关于所述第一模仁(12)和所述第二模仁(13)的对称面对称;两个所述滑槽块(18)相对设置在所述动模板(5)与所述定模板(6)之间,所述滑槽块(18)与第一模仁(12)的侧面以及第二模仁(13)的侧面抵接,所述模仁沿所述滑槽块(18)的滑槽滑动设置;所述凸模杆(19)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动模板(5)、所述第二固定板(4)与所述第一固定板(3)固定连接,第一辅助杆(20)的一端及第二辅助杆(21)的一端均插设于所述凸模杆(19)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辅助杆(20)及所述第二辅助杆(21)均位于所述第一模仁(12)与所述第二模仁(13)的对称面上,所述第一辅助杆(20)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辅助杆(21)的另一端均穿过所述模仁与所述定模板(6)固定连接;所述模仁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朝阳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方圆同创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