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供一种车用换热组件、电池包及车辆。所述车用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部件,包括设有第一换热流道的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设有用于与待换热部件接触的第一换热面;第二换热部件,包括设有第二换热流道的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设有用于与另一待换热部件接触的第二换热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之间的隔热件;其中,所述第一换热面与所述第二换热面相背设置。利用隔热件以实现第一换热部件和第二换热部件之间的热阻隔,以提升车用换热组件整体的换热性能。热组件整体的换热性能。热组件整体的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换热组件、电池包及车辆
[0001]本文涉及但不限于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车用换热组件、电池包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是高能量密度、高充电倍率(快充)。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对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目前,针对电池包常采取的冷却方案有冲压大冷板结构和口琴管结构等,现有冷却方案均存在着对电池包整体冷却效果较差、产品功能设计单一等问题。
[000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专利技术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换热组件、电池包及车辆。该车用换热组件设有换热单元,换热单元设有两个换热部件,即第一换热部件和第二换热部件,利用隔热件以实现第一换热部件和第二换热部件之间的热阻隔,以提升车用换热组件整体的换热性能。
[0006]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车用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包括:
[0008]第一换热部件,包括设有第一换热流道的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设有用于与待换热部件接触的第一换热面;
[0009]第二换热部件,包括设有第二换热流道的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设有用于与另一待换热部件接触的第二换热面;以及
[0010]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之间的隔热件;
[0011]其中,所述第一换热面与所述第二换热面相背设置。
[0012]利用设置的隔热件以实现第一换热部件和第二换热部件之间的热阻隔,以提升车用换热组件整体的换热性能。
[0013]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远离所述第一换热面的一侧设有朝向所述第一换热面凹陷的第一凹槽;
[0014]所述第二主体远离所述第二换热面的一侧设有朝向所述第二换热面凹陷的第二凹槽。
[0015]利用设计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可在电池包内的电芯组件受热膨胀时,提供变形空间。
[0016]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隔热件采用弹性材质;所述隔热件与所述第一凹槽围合成第一腔室;所述隔热件与所述第二凹槽围合成第二腔室。
[0017]利用隔热件与第一凹槽围合成的第一腔室,以及隔热件与第二凹槽围合成的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既可以作为隔热腔使用,且可在电池包内的电芯组件受热膨胀时,提供变形空间,提升产品整体的设计品质。
[0018]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隔热件包括隔热板和密封部;所述密封部环绕固定至
所述隔热板的周边,所述密封部的一侧固定至所述第一主体,或/且所述密封部的另一侧固定至所述第二主体;或者,
[0019]所述隔热件包括隔热板和两个密封部;一个所述密封部固定至所述第一主体,另一个所述密封部固定至所述第二主体,所述隔热板的一侧固定至所述密封部,或者,所述隔热板的两侧分别固定至两个所述密封部。
[0020]细化隔热件的结构,以保证隔热件与第一主体或者第二主体固定的可靠性。
[0021]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车用换热组件还包括:
[0022]设有第一集液腔和第二集液腔的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还设有经由所述第一集液腔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一连通口,以及经由所述第二集液腔连通的第二开口和第二连通口;
[0023]设有第三集液腔和第四集液腔的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还设有经由所述第三集液腔连通的第三开口和第三连通口,以及经由所述第四集液腔连通的第四开口和第四连通口;
[0024]其中,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分设于所述换热单元沿换热流体流动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经由所述第一换热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四连通口经由所述第二换热流道连通。
[0025]利用设计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以提高车用换热组件的集成度,方便电池包整体组装操作。
[0026]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盖设有隔热腔,所述隔热腔位于所述第一集液腔和所述第二集液腔之间,且所述隔热腔内填充有隔热物质。
[0027]在第一端盖内设置隔热腔,在隔热腔内填充隔热物质,以降低或者避免第一集液腔和第二集液腔之间的热交换,以提升车用换热组件的换热性能。
[0028]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包括两个以上并列设置的子流道;沿着所述子流道的延伸方向,所述子流道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凹字形、凸字形、圆形或者是椭圆形中的一种;
[0029]其中,多个所述子流道的所述截面形状相同或者不同。
[0030]将第一换热流道设计成包括两个以上并列设置的子流道,可通过各子流道的截面形状的变换以及组合,以调节第一换热流道的换热面积,提升产品的多样性,以及灵活调节的能力。
[0031]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部件的材质为铝合金,采用挤压工艺一体成型;或者,
[0032]所述隔热件包括隔热板和密封部,所述隔热板设计为非平板。
[0033]将第一换热部件采用铝合金用挤压工艺获得,制造工艺简单,且可使成型产品获得良好的换热性能。
[0034]将隔热板设计为非平板,可提升隔热板抵抗受力变形的能力。
[0035]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用换热组件以及两个以上的电芯组件;多个所述电芯组件依次间隔设置,一个所述车用换热组件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组件之间;
[0036]其中,一个所述车用换热组件的所述第一换热面与一个所述电芯组件接触配合,
所述第二换热面与相邻的另一个所述电芯组件接触配合。
[0037]利用一个车用换热组件可为相邻的两个电芯组件进行换热操作,且通过设置的隔热件以实现相邻的两个电芯组件之间的热阻隔,以免其中一个电芯组件的热交换操作影响另一个电芯组件的热交换。
[0038]一种车辆,包括车身;还包括安装至所述车身的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包。
[0039]在阅读并理解附图和详细描述后,可以明白其他方面。
附图说明
[0040]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文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文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文技术方案的限制。
[0041]图1为本技术一些示意性实施例中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2为本技术一些示意性实施例中的车用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0043]图3为本技术一些示意性实施例中的车用换热组件的局部侧视图一;
[0044]图4为本技术一些示意性实施例中的车用换热组件的局部侧视图二;
[0045]图5为本技术一些示意性实施例中的车用换热组件的局部侧视图三;
[0046]图6为本技术一些示意性实施例中的车用换热组件的局部侧视图四;
[0047]图7为本技术一些示意性实施例中的隔热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0048]图8为本技术一些示意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部件,包括设有第一换热流道的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设有用于与待换热部件接触的第一换热面;第二换热部件,包括设有第二换热流道的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设有用于与另一待换热部件接触的第二换热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件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件之间的隔热件;其中,所述第一换热面与所述第二换热面相背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远离所述第一换热面的一侧设有朝向所述第一换热面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主体远离所述第二换热面的一侧设有朝向所述第二换热面凹陷的第二凹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采用弹性材质;所述隔热件与所述第一凹槽围合成第一腔室;所述隔热件与所述第二凹槽围合成第二腔室。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车用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包括隔热板和密封部;所述密封部环绕固定至所述隔热板的周边,所述密封部的一侧固定至所述第一主体,或/且所述密封部的另一侧固定至所述第二主体;或者,所述隔热件包括隔热板和两个密封部;一个所述密封部固定至所述第一主体,另一个所述密封部固定至所述第二主体,所述隔热板的一侧固定至所述密封部,或者,所述隔热板的两侧分别固定至两个所述密封部。5.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车用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换热组件还包括:设有第一集液腔和第二集液腔的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还设有经由所述第一集液腔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一连通口,以及经由所述第二集液腔连通的第二开口和第二连通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锦艳,项兴富,韩庚,赵福成,王鹏,左云,李延涛,胡一帆,张爱宇,孙启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