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MRAM的Linux内核日志记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0400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MRAM的Linux内核日志记录装置,包括CPU模块、MRAM模块和外围电路,CPU模块通过外围电路与MRAM模块连接,其中:CPU模块,设有SPI控制器,SPI控制器上设有第一CS#片选管脚、第一SIO管脚和第一SCK管脚。MRAM模块,设有第二CS#片选管脚、第二SIO管脚、第二SCK管脚。外围电路,包括写保护电路、第一滤波电路、第二滤波电路和第三滤波电路,第一CS#片选管脚通过第一滤波电路与第二CS#片选管脚电连接。本日志记录模块通过Mram模块和CPU模块之间的通信传输,使用外部存储介质的方式,Mram模块掉电信息不易失以及支持几乎无限次重复写入的特性,提高了日志信息的可靠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MRAM的Linux内核日志记录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服务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MRAM的Linux内核日志记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MRAM(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是一种非易失性的磁性随机存储器。它拥有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的高速读取和写入的能力以及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的髙集成度,而且基本上可以无限次数的重复写入。
[0003]Linux内核中提供了一套Kdump的机制,即在内核出现死机时把系统所有的内存信息和寄存器信息dump到系统硬盘的一个文件中,供后续使用gdb/crash等工具进行分析和调试。但Kdump主要还是对内核panic时的日志进行转储,对于系统某一模块故障但未导致整个系统panic的场景则不会进行日志转储,且内核dmesg的ring buffer空间默认为1KB,导致其保存的日志信息内容也是有上限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MRAM的Linux内核日志记录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6]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MRAM的Linux内核日志记录装置,包括CPU模块、MRAM模块和外围电路,CPU模块通过外围电路与MRAM模块连接,其中:
[0007]CPU模块,设有SPI控制器,SPI控制器上设有第一CS#片选管脚、第一SIO管脚和第一SCK管脚。
[0008]MRAM模块,设有第二CS#片选管脚、第二SIO管脚、第二SCK管脚。
[0009]外围电路,包括写保护电路、第一滤波电路、第二滤波电路和第三滤波电路,第一CS#片选管脚通过第一滤波电路与第二CS#片选管脚电连接,第一SIO管脚与写保护电路电连接,写保护电路与第二滤波电路电连接,第二滤波电路与第二SIO管脚电连接,第一SCK管脚通过第二滤波电路与第二SCK管脚电连接。
[0010]优选地,MRAM模块上还设有进行供电的VCC管脚和VSS管脚,以及进行复位的RESET#管脚。
[0011]优选地,外围电路还包括供电电路和第四滤波电路,供电电路与第四滤波电路电连接,第四滤波电路分别与VCC管脚、VSS管脚和RESET#管脚电连接。
[0012]优选地,MRAM模块上还设有预留的RFU管脚和DQS管脚。
[0013]优选地,第一SIO管脚和第二SIO管脚均包括SI管脚和SO管脚,且第一SIO管脚的SI管脚与第二SIO管脚的SI管脚对应,第一SIO管脚的SO管脚与第二SIO管脚的SO管脚对应。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本日志记录模块通过Mram模块和CPU模块之间的通信传输,使用外部存储介质的方式,Mram模块掉电信息不易失以及支持几乎无限次重复写入的特性,提高了日志信息的
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基于MRAM的Linux内核日志记录装置的模块框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基于MRAM的Linux内核日志记录装置的软件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19]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
[0020]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MRAM的Linux内核日志记录装置,包括CPU模块、MRAM模块和外围电路,CPU模块通过外围电路与MRAM模块连接,其中:
[0021]CPU模块,设有SPI控制器,SPI控制器上设有第一CS#片选管脚、第一SIO管脚和第一SCK管脚。
[0022]MRAM模块,设有第二CS#片选管脚、第二SIO管脚、第二SCK管脚。
[0023]外围电路,包括写保护电路、第一滤波电路、第二滤波电路和第三滤波电路,第一CS#片选管脚通过第一滤波电路与第二CS#片选管脚电连接,第一SIO管脚与写保护电路电连接,写保护电路与第二滤波电路电连接,第二滤波电路与第二SIO管脚电连接,第一SCK管脚通过第二滤波电路与第二SCK管脚电连接。
[0024]具体为,本实施例中MRAM(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即磁性随机存储器)模块采用自带SPI接口的HIK35ML064C(Hikstor 64Mb OSPI STT

MRAM)芯片,CPU模块采用飞腾2000plus/64核CPU服务器主板。CPU模块的SPI控制器上的第一SCK管脚经第三滤波电路连接至第二SCK管脚,根据HIK35ML064C芯片支持的SPI mode 0模式,控制CPU模块的第一SCK管脚电平处于上升沿状态,使得MRAM模块的第二SCK管脚也在上升沿状态。使能片选信号CS#为高电平。配置第一SIO管脚和第二SIO管脚均为标准的SPI模式(Single SPI),即同时发送和接收,全双工模式,通过CPU模块的SPI控制器的第一SIO管脚发送命令码WREN、WRITE至MRAM模块中的第二SIO管脚,实现将数据写入至MRAM模块中。在mode 0模式下,控制CPU模块的SPI控制器的第一SCK管脚处于下降沿状态,通过CPU模块的第一SIO管脚发送SPI命令码READ至MRAM模块中的第二SIO管脚,实现将数据从MRAM模块中读取。并通过CPU模块中的SPI控制器驱动查询MRAM模块内部状态寄存器来判定读、写操作是否完成。
[0025]CPU模块的SPI控制器上的第一CS#片选管脚通过第一滤波电路连接至第二CS#片选管脚,第一CS#片选管脚发送低电平经第一滤波电路使MRAM模块进入选中状态。
[0026]在一个实施例中,MRAM模块上还设有进行供电的VCC管脚和VSS管脚,以及进行复位的RESET#管脚。
[0027]具体为,VCC管脚为供电管脚,VSS管脚为接地管脚。
[0028]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围电路还包括供电电路和第四滤波电路,供电电路与第四滤波电路电连接,第四滤波电路分别与所述VCC管脚、VSS管脚和RESET#管脚电连接。
[0029]具体为,本实施例中,供电电路为3.3V。
[0030]在一个实施例中,MRAM模块上还设有预留的RFU管脚和DQS管脚。
[0031]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SIO管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MRAM的Linux内核日志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MRAM的Linux内核日志记录装置包括CPU模块、MRAM模块和外围电路,所述CPU模块通过所述外围电路与所述MRAM模块连接,其中:所述CPU模块,设有SPI控制器,所述SPI控制器上设有第一CS#片选管脚、第一SIO管脚和第一SCK管脚;所述MRAM模块,设有第二CS#片选管脚、第二SIO管脚、第二SCK管脚;所述外围电路,包括写保护电路、第一滤波电路、第二滤波电路和第三滤波电路,所述第一CS#片选管脚通过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与第二CS#片选管脚电连接,所述第一SIO管脚与写保护电路电连接,所述写保护电路与第二滤波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滤波电路与第二SIO管脚电连接,所述第一SCK管脚通过所述第二滤波电路与第二SCK管脚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RAM的Linux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豪郭克敏胡志成孙涛徐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