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管式管壳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0374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换热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管式管壳换热器,为了解决传统换热器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时,单位体积内换热面积较小,换热效率较低,换热成本高,工程面积大的问题,本方案壳体的前端通过前管板与前封头连接,高温工质进口设置在前封头的上端,前管板的中部与低温工质出口连通,壳体的后端通过后管板与后封头连接,高温工质出口设置在后封头的下端,后管板的中部与低温工质入口连通,前管板与后管板通过多个毛细换热管连接,圆环形折流板的外环紧贴壳体的内壁,多个毛细换热管均贯穿圆环形折流板,圆形折流板固定在中部的多个毛细换热管上,本方案采用毛细换热管可以提高换热器的单位体积换热面积。提高换热器的单位体积换热面积。提高换热器的单位体积换热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管式管壳换热器


[0001]本技术属于换热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管式管壳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流体是一种高密度气体,从物理性质上,它兼有气体和液体双重特性,即密度高于气体,接近液体;粘度与气体相似,扩散系数接近于气体,因而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传输性。近年来,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

CO2)作为工质的动力循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优良特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太阳能热发电和核能产业,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随着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方式的兴起和超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的广泛应用,传统换热器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时存在诸多问题,如单位体积内换热面积较小、换热效率较低、换热成本高、工程面积大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专利的目的: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传统换热器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时,单位体积内换热面积较小,换热效率较低,换热成本高,工程面积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微管式管壳换热器。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微管式管壳换热器,它包括低温工质出口、前封头、高温工质进口、前管板、壳体、后管板、后封头、低温工质入口、高温工质出口、多个毛细换热管、多个圆形折流板和至少一个圆环形折流板;
[0005]所述壳体的前端通过前管板与前封头连接,高温工质进口设置在前封头的上端,且高温工质进口与前封头互相连通,低温工质出口的一端与前管板的中部连通,低温工质出口的另一端从前封头内部穿出,所述壳体的后端通过后管板与后封头连接,高温工质出口设置在后封头的下端,且高温工质出口与后封头互相连通,低温工质入口的一端与后管板的中部连通,低温工质入口的另一端从后封头内部穿出,所述前管板与后管板通过多个毛细换热管连接,多个圆环形折流板设置在壳体内,圆环形折流板的外环紧贴壳体的内壁,多个毛细换热管均贯穿圆环形折流板,前管板与圆环形折流板之间、相邻两个圆环形折流板之间以及圆环形折流板与后管板之间均设有圆形折流板,所述圆形折流板固定在中部的多个毛细换热管上。
[0006]进一步地,多个圆形折流板等间距设置。
[0007]再进一步地,多个圆环形折流板等间距设置。
[0008]进一步地,所述高温工质进口和高温工质出口均为圆管。
[0009]进一步地,所述前封头和后封头均为球形封头或蝶形封头。
[0010]再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为圆筒形。
[0011]进一步地,所述毛细换热管的管径φ=2~3mm,毛细换热管的壁厚0.05mm,毛细换热管的中心节距为3~5mm。
[0012]再进一步地,多个毛细换热管沿圆环形折流板的内环至外环呈一字分布形成毛细
换热管组,多组毛细换热管组以圆环形折流板的中心为原点沿圆周方向均布设置,相邻两组毛细换热管组的夹角为θ。
[0013]有益效果:
[0014]与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相比,采用毛细管可以提高换热器的单位体积换热面积,相同换热负荷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减小换热器的体积,适用于高压、低粘度的洁净流体,对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换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本方案提高换热器单位体积内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率,减小换热器成本和工程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方案的一种微管式管壳换热器的主视剖视图。
[0017]图2为本方案的一种微管式管壳换热器的左视图;
[0018]图3为前管板和毛细换热管的连接示意图;
[0019]图4为圆环形折流板和毛细换热管的连接示意图;
[0020]图5为圆形折流板和毛细换热管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0026]为便于对本技术实施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几个具体实施例为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且各个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
[0027]具体实施方式一:一种微管式管壳换热器,它包括低温工质出口1、前封头2、高温工质进口3、前管板4、壳体5、后管板9、后封头10、低温工质入口11、高温工质出口12、多个毛细换热管6、多个圆形折流板7和至少一个圆环形折流板8;
[0028]所述壳体5的前端通过前管板4与前封头2连接,高温工质进口3设置在前封头2的上端,且高温工质进口3与前封头2互相连通,低温工质出口1的一端与前管板4的中部连通,低温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管式管壳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低温工质出口(1)、前封头(2)、高温工质进口(3)、前管板(4)、壳体(5)、后管板(9)、后封头(10)、低温工质入口(11)、高温工质出口(12)、多个毛细换热管(6)、多个圆形折流板(7)和至少一个圆环形折流板(8);所述壳体(5)的前端通过前管板(4)与前封头(2)连接,高温工质进口(3)设置在前封头(2)的上端,且高温工质进口(3)与前封头(2)互相连通,低温工质出口(1)的一端与前管板(4)的中部连通,低温工质出口(1)的另一端从前封头(2)内部穿出,所述壳体(5)的后端通过后管板(9)与后封头(10)连接,高温工质出口(12)设置在后封头(10)的下端,且高温工质出口(12)与后封头(10)互相连通,低温工质入口(11)的一端与后管板(9)的中部连通,低温工质入口(11)的另一端从后封头(10)内部穿出,所述前管板(4)与后管板(9)通过多个毛细换热管(6)连接,多个圆环形折流板(8)设置在壳体(5)内,圆环形折流板(8)的外环紧贴壳体(5)的内壁,多个毛细换热管(6)均贯穿圆环形折流板(8),前管板(4)与圆环形折流板(8)之间、相邻两个圆环形折流板(8)之间以及圆环形折流板(8)与后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培恒田永兰赵云云洪增元付元钢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汽轮机厂辅机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