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零重力座椅的主动回位式靠背、零重力座椅及车辆,包括靠背调角器、靠背支撑骨架、靠背旋转骨架、电磁锁、靠背气囊模块和限位两连杆;靠背调角器的固定部分安装在座椅骨架上,靠背调角器的调节部分包括第二圆柱销和第一圆柱销;靠背支撑骨架下端的两侧均设有与第一圆柱销和第二圆柱销相对应配合的开孔,靠背旋转骨架下端的两侧均设有与第二圆柱销相对应配合的通孔,靠背旋转骨架能绕第二圆柱销转动;限位两连杆的一端与靠背支撑骨架的上端部转动连接,限位两连杆的另一端与靠背旋转骨架的中部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车辆即将发生正面碰撞前和碰撞过程中,将乘员的乘坐姿态由零重力模式快速回位到正常乘坐模式。模式。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零重力座椅的主动回位式靠背、零重力座椅及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座椅
,具体涉及一种零重力座椅的主动回位式靠背、零重力座椅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用户对车辆乘坐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零重力座椅目前越来越得到普及,但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乘员处于零重力乘坐姿态而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时,传统的约束系统无法有效约束住乘员,乘员在惯性的作用下从安全带下滑出,该现象被定义为“下潜”现象,此时人体的腹部会因为安全带腰带的挤压作用而出现严重损伤,腰椎会受到较大的弯曲力矩而产生严重伤害,以及发生安全带“勒脖子”现象,而当乘员处于正常乘坐姿态时,安全带可有效约束住乘员的胸部和髋部,安全带作用于人体的髂骨和胸骨部位,此时的人体损伤较小。如专利文献CN113147543A公开的一种零重力座椅靠背骨架, CN214295693U公开的一种零重力座椅骨架,以及CN208682692U公开的用于汽车的零重力座椅,现有零重力座椅机构主要是解决零重力舒适性功能问题,未解决发生正面碰撞时通过靠背主动回位提高乘员安全性能问题。
[0003]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的零重力座椅的主动回位式靠背、零重力座椅及车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零重力座椅的主动回位式靠背、零重力座椅及车辆,在车辆即将发生正面碰撞前和碰撞过程中,能将乘员的乘坐姿态由零重力模式快速回位到正常乘坐模式。
[0005]第一方面,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零重力座椅的主动回位式靠背,包括靠背调角器、靠背支撑骨架、靠背旋转骨架、电磁锁、靠背气囊模块和限位两连杆;
[0006]所述靠背调角器的固定部分安装在座椅骨架上,靠背调角器的调节部分包括第二圆柱销,以及以第二圆柱销为中心绕第二圆柱销外周等距离分布的多个第一圆柱销;
[0007]所述靠背支撑骨架下端的两侧均设有与第一圆柱销和第二圆柱销相对应配合的开孔,所述靠背调角器上的第一圆柱销和第二圆柱销插入到对应的开孔内;
[0008]所述靠背旋转骨架下端的两侧均设有与第二圆柱销相对应配合的通孔,靠背旋转骨架能绕第二圆柱销转动;
[0009]所述限位两连杆的一端与靠背支撑骨架的上端部转动连接,限位两连杆的另一端与靠背旋转骨架的中部转动连接,且靠背支撑骨架、靠背旋转骨架以及限位两连杆形成一四连杆机构;
[0010]所述电磁锁包括第一锁体,以及与第一锁体相接触实现锁止的第二锁体,所述第一锁体固定在靠背支撑骨架的上端;所述第二锁体固定在靠背旋转骨架的上端;
[0011]所述靠背气囊模块固定在靠背支撑骨架上。
[0012]可选地,所述靠背支撑骨架包括气囊安装板,以及固定设置在气囊安装板左右两
侧的侧边板;所述靠背气囊模块固定设置在气囊安装板上;所述第一锁体固定在气囊安装板的上端;所述开孔开设在侧边板的下端部。
[0013]可选地,所述靠背旋转骨架包括气囊推动板、管状骨架和两个旋转支架,管状骨架呈开口向下的U形,气囊推动板焊接在管状骨架内,两个旋转支架分别焊接在管状骨架的两端;所述通孔开设在旋转支架的下端部;所述第二锁体固定在气囊推动板的上端部。
[0014]可选地,两个侧边板的内侧均设有第一旋转销;所述管状骨架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旋转销;所述限位两连杆的两端分别与靠背支撑骨架的第一旋转销和靠背旋转骨架上的第二旋转销连接。
[0015]第二方面,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零重力座椅,采用如本技术所述的零重力座椅的主动回位式靠背。
[0016]第三方面,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车辆,采用如本技术所述的零重力座椅。
[0017]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当乘员处于零重力乘坐姿态而发生正面碰撞时,靠背气囊点爆推动靠背旋转骨架向前旋转,座椅靠背推动乘员背部,使乘员乘坐姿态由零重力姿态回到正常姿态,以提高乘员在正面碰撞中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施例中靠背调角器及其装配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实施例中靠背支撑骨架示意图;
[0020]图3是本实施例中靠背旋转骨架示意图;
[0021]图4是本实施例中靠背支撑骨架装配示意图;
[0022]图5是本实施例中靠背旋转骨架装配示意图;
[0023]图6是本实施例中主动回位式靠背的整体装配示意图;
[0024]图7是本实施例中主动回位式靠背的正常使用示意图;
[0025]图8是本实施例中主动回位式靠背的回位状态示意图;
[0026]图9是本实施例中主动回位式靠背的回位控制流程图;
[0027]图中:10
‑
靠背调角器、101
‑
第一圆柱销、102
‑
第二圆柱销、20
‑
靠背支撑骨架、201
‑
气囊安装板、202
‑
侧边板、203
‑
第一旋转销、204
‑
开孔,30
‑
靠背旋转骨架、301
‑
气囊推动板、302
‑
管状骨架、303
‑
旋转支架、304
‑
通孔、305
‑
第二旋转销、40
‑
电磁锁、401
‑
第一锁体、402
‑
第二锁体、50
‑
靠背气囊模块、60
‑
限位两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9]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零重力座椅的主动回位式靠背,包括靠背调角器10、靠背支撑骨架20、靠背旋转骨架30、电磁锁40、靠背气囊模块50和限位两连杆60;
[0030]如图1所示,靠背调角器10的固定部分安装在座椅骨架上,靠背调角器10的调节部分包括第二圆柱销102,以及以第二圆柱销102为中心绕第二圆柱销102外周等距离分布的位五个第一圆柱销101。
[0031]如图2所示,靠背支撑骨架20包括气囊安装板201以及固定设置在气囊安装板201左右两侧的侧边板202,气囊安装板201上固定有靠背气囊模块50,气囊安装板201的上端固
定有电磁锁40的第一锁体401,两个侧边板202的下端均设有与第二圆柱销102、第一圆柱销101相对应配合的开孔204,两个侧边板202的内侧还各设有第一旋转销203。
[0032]如图3所示,靠背旋转骨架30包括气囊推动板301、管状骨架302和两个旋转支架303,管状骨架302呈开口向下的U形,气囊推动板301焊接在管状骨架302内,两个旋转支架303分别焊接在管状骨架302的两端,两个旋转支架303上均开有一通孔304,且管状骨架302的两侧各设有一第二旋转销305,且气囊推动板301的上端固定有电磁锁40的第二锁体402。
[0033]如图4所示,靠背调角器10上的第二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重力座椅的主动回位式靠背,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背调角器(10)、靠背支撑骨架(20)、靠背旋转骨架(30)、电磁锁(40)、靠背气囊模块(50)和限位两连杆(60);所述靠背调角器(10)的固定部分安装在座椅骨架上,靠背调角器(10)的调节部分包括第二圆柱销(102),以及以第二圆柱销(102)为中心绕第二圆柱销(102)外周等距离分布的多个第一圆柱销(101);所述靠背支撑骨架(20)下端的两侧均设有与第一圆柱销(101)和第二圆柱销(102)相对应配合的开孔(204),所述靠背调角器(10)上的第一圆柱销(101)和第二圆柱销(102)插入到对应的开孔(204)内;所述靠背旋转骨架(30)下端的两侧均设有与第二圆柱销(102)相对应配合的通孔(304),靠背旋转骨架(30)能绕第二圆柱销(102)转动;所述限位两连杆(60)的一端与靠背支撑骨架(20)的上端部转动连接,限位两连杆(60)的另一端与靠背旋转骨架(30)的中部转动连接,且靠背支撑骨架(20)、靠背旋转骨架(30)以及限位两连杆(60)形成一四连杆机构;所述电磁锁(40)包括第一锁体(401),以及与第一锁体(401)相接触实现锁止的第二锁体(402),所述第一锁体(401)固定在靠背支撑骨架(20)上;所述第二锁体(402)固定在靠背旋转骨架(30)上;所述靠背气囊模块(50)固定在靠背支撑骨架(20)上。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祖兴,李锐阳,王智,张彬,崔泰松,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