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主动安全防护功能的汽车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9071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具有主动安全防护功能的汽车座椅,包括:设于汽车车架上的座位、连接在所述座位的后端部并向上向后倾斜延伸的靠背,以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杆状扶手,通过使扶手包括前杆体和后杆体,使前杆体的后端部可轴向转动地连接在后杆体的前端部,使后杆体的后端部可径向转动地连接在靠背的侧面,在车辆出现急刹车危险行为时,能够通过前杆体转动将驾乘人员放置在扶手上的手臂甩向外侧,再通过后杆体转动使扶手伸入驾乘人员的腋下并形成额外支撑,从而减小驾乘人员脊柱弯曲的幅度,实现主动安全防护。全防护。全防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主动安全防护功能的汽车座椅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安全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主动安全防护功能的汽车座椅。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座椅是驾乘人员坐车时乘坐的座椅,汽车座椅大多包括座位、靠背,为提升乘坐舒适性,靠背大多向后倾斜设置,同时,安全带绕过驾乘人员的胸、腹部,进行安全约束,这样的结构设计,在车辆出现急刹车危险行为时,处于后倾姿态下的驾乘人员在惯性及安全带的综合作用下容易发生下潜,即,驾乘人员的胸、腹部向前下方滑动,髋部向前滑动,并向下压缩座位寻找支撑;下潜会导致驾乘人员盆骨翻转,会提升腰椎区承受的轴向力和弯曲力,人体损伤大,急需一种在下潜时能够对人体形成额外支撑,以实现主动安全防护的汽车座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够减小下潜危害的具有主动安全防护功能的汽车座椅。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具有主动安全防护功能的汽车座椅,包括:设于汽车车架上的座位;连接在所述座位的后端部并向上向后倾斜延伸的靠背;所述汽车座椅还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杆状扶手,所述扶手包括前杆体和后杆体,所述前杆体的后端部可轴向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后杆体的前端部,所述后杆体的后端部可径向转动地连接在所述靠背的侧面,在车辆出现急刹车危险行为时,能够通过所述前杆体转动将驾乘人员放置在所述扶手上的手臂甩向外侧,再通过所述后杆体转动使所述扶手伸入所述驾乘人员的腋下并形成额外支撑,从而降低下潜危害,实现主动安全防护。
[0005]优选地,所述前杆体的长度为所述扶手总长度的40%~50%。
[0006]优选地,所述前杆体与所述后杆体同轴设置。
[0007]优选地,所述前杆体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后杆体的横截面呈圆形。
[0008]优选地,所述汽车座椅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前杆体转动的第一驱动电机和用于驱动所述后杆体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后杆体的前端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靠背内。
[0009]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均与行车电脑相连接,在所述行车电脑确认车辆出现急刹车危险行为时,先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转动,当检测到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负载小于设定值A1后,再控制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转动。
[001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转动分为第一阶段转动和第二阶段转动,所述第一阶段转动的角速度为w1,所述第二阶段转动的角速度为w2,w1为w2的十倍以上。
[0011]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行车电脑检测到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负载大于设定值A2时,所述行车电脑将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角速度由w1调整为w2,以增大支撑力。
[001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扶手的制作材料为铝、铝合金、铁、铁合金、钛合金、镁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扶手的外侧包裹有柔性缓冲层。
[0013]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靠背的两侧均设有所述扶手。
[0014]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有主动安全防护功能的汽车座椅,包括:设于汽车车架上的座位、连接在所述座位的后端部并向上向后倾斜延伸的靠背,以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杆状扶手,通过使扶手包括前杆体和后杆体,使前杆体的后端部可轴向转动地连接在后杆体的前端部,使后杆体的后端部可径向转动地连接在靠背的侧面,在车辆出现急刹车危险行为时,能够通过前杆体转动将驾乘人员放置在扶手上的手臂引导向外侧,再通过后杆体转动使扶手伸入驾乘人员的腋下并形成额外支撑,从而减小驾乘人员脊柱弯曲幅度,降低驾乘人员损伤,实现主动安全防护。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16]图2、图3是图1的左视示意图,其中,图2中的扶手处于向上抬升的状态,图3处于中的扶手处于与座位大致平行的状态。
[0017]图4是图2的俯视示意图。
[0018]图5是图4中A

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0019]图6是图4中B

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0020]图7、图8是驾乘人员使用的左视示意图,其中,图7为车辆正常行驶的状态,图8为车辆出现急刹车危险行为的状态。
[0021]其中:10.座位;20.靠背;30.扶手;31.前杆体;32.后杆体;33.第一驱动电机;34.第二驱动电机;35.柔性缓冲层;40.驾乘人员;50.安全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0023]如图1至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有主动安全防护功能的汽车座椅,包括:座位10、靠背20和扶手30,其中,座位10设于汽车车架上并与汽车车架同步移动;靠背20连接在座位10的后端部,并向上向后倾斜延伸,优选地,靠背20的下端部可转动地连接座位10的后端部,以方便调整驾乘人员40的坐姿;扶手30连接在靠背20上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具体地,扶手30为杆状扶手,扶手30包括前杆体31和后杆体32,前杆体31的长度为扶手30总长度的40%~50%,前杆体31与后杆体32同轴设置,前杆体31的横截面呈带圆角的矩形,后杆体32的横截面呈圆形,前杆体31的前端部向前延伸用于放置驾乘人员40的手臂,前杆体31的后端部可沿自身轴向方向转动地连接在后杆体32的前端部,后杆体32的后端部可沿自身径向方向转动地连接在靠背20的侧面,在车辆出现急刹车危险行为时,能够通过前杆体31的转动将驾乘人员40放置在扶手30上的手臂甩向外侧,再通过后杆体32的转动使扶手30向上转动
伸入驾乘人员40的腋下并形成额外支撑,从而减小下潜危害,降低驾乘人员40损伤,实现主动安全防护。
[0024]在本实施例中,该汽车座椅还包括用于驱动前杆体31转动的第一驱动电机33和用于驱动后杆体32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34,第一驱动电机33设置在后杆体32的前端部,前杆体31的后端部与第一驱动电机33相连接,在第一驱动电机33转动时,能够带动前杆体31相对于后杆体32沿自身轴向方向转动,第二驱动电机34设置在靠背20内,并固定在靠背骨架上,在第二驱动电机转动时,能够带动后杆体32以及前杆体31相对于靠背20转动,实现抬升和下降。
[0025]为便于控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机33、第二驱动电机34均与车辆的行车电脑(ECU)相连接,在行车电脑确认车辆出现急刹车危险行为时(可通过速度变化量是否超过设定值判断),先控制第一驱动电机33转动,当检测到第一驱动电机33的负载小于设定值A1后,再控制第二驱动电机34转动,A1对应驾乘人员40的手臂被甩向外侧后第一驱动电机33的负载值,可根据试验确定,这样的设置能够在第二驱动电机34带动扶手30抬升时,确保扶手30伸入驾乘人员40的腋下。
[0026]进一步地,为避免第二驱动电机34转动过快,导致扶手30对驾乘人员40的腋下产生冲击,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主动安全防护功能的汽车座椅,包括:设于汽车车架上的座位;连接在所述座位的后端部并向上向后倾斜延伸的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座椅还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杆状扶手,所述扶手包括前杆体和后杆体,所述前杆体的后端部可轴向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后杆体的前端部,所述后杆体的后端部可径向转动地连接在所述靠背的侧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主动安全防护功能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杆体的长度为所述扶手总长度的40%~5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主动安全防护功能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杆体与所述后杆体同轴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主动安全防护功能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杆体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后杆体的横截面呈圆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主动安全防护功能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座椅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前杆体转动的第一驱动电机和用于驱动所述后杆体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后杆体的前端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靠背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主动安全防护功能的汽车座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青葛宇龙高乐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渭蓝汽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