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继电器负载端接线机构,包括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壳体、轭铁、衔铁、复位弹簧、电磁铁和触点系统,所述触点系统包括随动杆和位于壳体内部的接线盒,所述随动杆下端滑动在接线盒内部,且所述随动杆下端安装有动触点,所述动触点上下两端分别设有静触点,两个所述静触点分别安装在接线盒内部上下两端,所述动触点远离随动杆一侧设有防护块。本实用在继电器灭弧开始的瞬间,即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的瞬间,隔弧片会快速的进入到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避免导致弧间高压击穿触点而使得触点受损,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继电器负载端接线机构
[0001]本技术主要涉及继电器的
,具体涉及一种继电器负载端接线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由于继电器在控制电路中有独特的电气、物理特性,其断态的高绝缘电阻和通态的低导通电阻,使得其它任何电子元器件无法与其相比,加上继电器标准化程度高、通用性好、可简化电路等优点,所以继电器广泛应用在航天、航空、军用电子装备、信息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各种电子设备中。
[0003]在现有技术中,继电器灭弧开始的瞬间,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的瞬间会因断电延时而容易拉长电弧,导致弧间高压击穿触点而使得触点受损,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技术方案针对现有技术解决方案过于单一的技术问题,提供了显著不同于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主要提供了一种继电器负载端接线机构,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继电器灭弧开始的瞬间,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的瞬间会因断电延时而容易拉长电弧,导致弧间高压击穿触点而使得触点受损,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继电器负载端接线机构,包括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壳体、轭铁、衔铁、复位弹簧、电磁铁和触点系统,所述触点系统包括随动杆和位于壳体内部的接线盒,所述随动杆下端滑动在接线盒内部,且所述随动杆下端安装有动触点,所述动触点上下两端分别设有静触点,两个所述静触点分别安装在接线盒内部上下两端,所述动触点远离随动杆一侧设有防护块;所述防护块内部设有调节腔,所述调节腔一侧滑动有滑块,所述滑块和动触点之间连接有连杆,所述滑块上下两端皆设有滑动在调节腔内部的隔片,所述隔片朝向动触点一侧安装有隔弧片,所述隔片另一侧和调节腔内壁之间连接有拉动弹簧,所述调节腔内部中心安装有调节轮,所述调节轮和滑块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线,所述调节轮两侧分别安装有同轴的随动轮,两个所述随动轮分别和两个隔片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线。
[0007]优选的,所述轭铁为“L”性,所述轭铁一端位于电磁铁上端,且所述轭铁上端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杆。
[0008]优选的,所述衔铁一端滑动安装有移动块,所述随动杆转动安装在移动块上,所述壳体内侧壁上安装有限位环杆,所述随动杆和限位环杆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调节轮内置有盘簧,当调节轮转动时,其中一个所述随动轮收卷对应的第二连接线,另一个所述随动轮放长对应的第二连接线。
[0010]优选的,当所述隔片位于调节腔腔口时,所述隔弧片和静触点相贴近但不接触。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2]继电器使用时,衔铁右端下移,使得随动杆带动动触点下移,随着动触点的移动,滑块移动,从而带动第一连接线移动,调节轮随之进行转动,两个随动轮随着调节轮的转动而转动,其中一个随动轮对相应的第一连接线进行放长,隔片在拉动弹簧的推动下向随动杆移动,则在继电器灭弧开始的瞬间,即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的瞬间,隔弧片会快速的进入到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避免导致弧间高压击穿触点而使得触点受损,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另一个随动轮则放长对应的第二连接线,使得隔片带动隔弧片向调节腔内部移动,避免隔弧片影响动触点和另一静触点接触。
[0013]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继电器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触点系统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防护块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调节轮和两个随动轮连接示意图。
[0018]图中:1、继电器;11、壳体;12、轭铁;13、衔铁;14、复位弹簧;15、电磁铁;16、限位螺杆;17、移动块;18、限位环杆;2、触点系统;21、随动杆;22、接线盒;23、动触点;24、静触点;3、防护块;30、随动轮;31、调节腔;32、滑块;33、连杆;34、第一连接线;35、第二连接线;36、隔片;37、隔弧片;38、拉动弹簧;39、调节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技术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0]请着重参照附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继电器负载端接线机构,包括继电器1,所述继电器1包括壳体11、轭铁12、衔铁13、复位弹簧14、电磁铁15和触点系统2,所述轭铁12为“L”性,所述轭铁12一端位于电磁铁15上端,且所述轭铁12上端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杆16,通过限位螺杆16的限制避免触点闭合时的回跳,避免发生短瞬的适应性变形。
[0021]请着重参照附图1和2,所述触点系统2包括随动杆21和位于壳体11内部的接线盒22,所述随动杆21下端滑动在接线盒22内部,且所述随动杆21下端安装有动触点23,所述动触点23上下两端分别设有静触点24,两个所述静触点24分别安装在接线盒22内部上下两端,所述动触点23远离随动杆21一侧设有防护块3,所述衔铁13一端滑动安装有移动块17,所述随动杆21转动安装在移动块17上,所述壳体11内侧壁上安装有限位环杆18,所述随动杆21和限位环杆18连接。通过限位环杆18和移动块17的限制,确保随动杆21只会进行上下移动,从而保证动触点23的上下移动。
[0022]请着重参照附图1
‑
3,所述防护块3内部设有调节腔31,所述调节腔31一侧滑动有滑块32,所述滑块32和动触点23之间连接有连杆33,所述滑块32上下两端皆设有滑动在调节腔31内部的隔片36,所述隔片36朝向动触点23一侧安装有隔弧片37,所述隔片36另一侧和调节腔31内壁之间连接有拉动弹簧38,所述调节腔31内部中心安装有调节轮39,所述调
节轮39和滑块32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线34,所述调节轮39两侧分别安装有同轴的随动轮30,两个所述随动轮30分别和两个隔片36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线35,所述调节轮39内置有盘簧,确保调节轮39可以进行反转,当调节轮39转动时,其中一个所述随动轮30收卷对应的第二连接线35,另一个所述随动轮30放长对应的第二连接线35,当所述隔片36位于调节腔31腔口时,所述隔弧片37和静触点24相贴近但不接触。随着动触点23的移动,滑块32移动,从而带动第一连接线34移动,调节轮39在第一连接线34和其内置的盘簧配合下进行转动,两个随动轮30随着调节轮39的转动而转动,其中一个随动轮30对相应的第一连接线34进行放长,隔片36在拉动弹簧38的推动下向随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负载端接线机构,包括继电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1)包括壳体(11)、轭铁(12)、衔铁(13)、复位弹簧(14)、电磁铁(15)和触点系统(2),所述触点系统(2)包括随动杆(21)和位于壳体(11)内部的接线盒(22),所述随动杆(21)下端滑动在接线盒(22)内部,且所述随动杆(21)下端安装有动触点(23),所述动触点(23)上下两端分别设有静触点(24),两个所述静触点(24)分别安装在接线盒(22)内部上下两端,所述动触点(23)远离随动杆(21)一侧设有防护块(3);所述防护块(3)内部设有调节腔(31),所述调节腔(31)一侧滑动有滑块(32),所述滑块(32)和动触点(23)之间连接有连杆(33),所述滑块(32)上下两端皆设有滑动在调节腔(31)内部的隔片(36),所述隔片(36)朝向动触点(23)一侧安装有隔弧片(37),所述隔片(36)另一侧和调节腔(31)内壁之间连接有拉动弹簧(38),所述调节腔(31)内部中心安装有调节轮(39),所述调节轮(39)和滑块(32)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线(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汉华,陈合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汇瑞德电子芜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