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包括:蒸发舱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第一扰流装置具有支撑内环和支撑外环,所述支撑外环套设于所述支撑外环的外部,多个第一旋流叶片均匀分布支撑内环与支撑外环形之间,所述第一扰流装置通过第一支撑叶片固定在蒸发舱内壁;第二扰流装置具有第二旋流叶片和排气支撑叶片,多个第二旋流叶片以所述蒸发舱轴线为中心均匀分布,所述第二旋流叶片通过所述排气支撑叶片固定于所述蒸发舱的内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扰流装置对热净烟气产生扰流,增强热净烟气与氨水混合程度和延长热交换时间,第二扰流装置对热净烟气与氨水的混合气体二次扰流,可使得混合气体混合更加均匀和氨水蒸发更完全,提高氨水蒸发效率。高氨水蒸发效率。高氨水蒸发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烟气净化
,特别是一种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对大气环保指标的要求越来严格,对工业废气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烟气脱硝技术,该方法主要采用氨水作为还原剂,因此氨水蒸发装置大量运用于电厂、钢厂等SCR脱硝系统。
[0003]现有技术中,氨水蒸发装置加热氨水的方式有两种,一种为蒸汽加热的方式,另一种为电加热的方式,蒸汽加热方式会产生冷凝水,所产生的冷凝水会腐蚀设备,造成设备维修量大和使用寿命短等问题。而电加热的方式,在使用的过程中能耗较高。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利用SCR系统排出的热烟气加热氨水的方式,其由于不需要水蒸气也不需要电加热设备,因此不存在上述技术问题。
[0005]但是,现有的利用热烟气加热氨水的氨水蒸发装置,烟气与氨水的混合效果较差,使得氨水蒸发不完全,氨水蒸发效率低,影响后续的脱硝处理。
[0006]因此,如何提高烟气与氨水的混合效果,使得氨水蒸发完全,提高氨水蒸发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以提高烟气与氨水的混合效果,使得氨水蒸发完全,提高氨水蒸发效率。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包括:
[0010]蒸发舱,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通入净化后的烟气;
[0011]第一扰流装置,固定在所述蒸发舱内,所述第一扰流装置具有驱使气流旋转的第一旋流叶片;
[0012]第二扰流装置,固定在所述蒸发舱内,所述第二扰流装置具有驱使气流旋转的第二旋流叶片,且由所述进气口至所述排气口的方向上,依次布置所述第一扰流装置和所述第二扰流装置。
[0013]优选地,上述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中,所述蒸发舱包括直管段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直管段两端的第一锥形管段和第二锥形管段;
[0014]所述第一锥形管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直管段连通,所述第一锥形管段的第二端与所述进气口连通,且第一锥形管段的第一端的直径大于第二端的直径;
[0015]所述第二锥形管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直管段连通,第二锥形管段的第二端与所述排气口连通,且所述第二锥形管段的第一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锥形管段的第二端的直径。
[0016]优选地,在上述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中,所述第一扰流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锥形管段内;和/或,
[0017]所述第二扰流装置设置于所述直管段内。
[0018]优选地,在上述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中,所述第一扰流装置包括:
[0019]支撑内环;
[0020]支撑外环,套设于所述支撑内环的外部,且所述支撑内环与所述支撑外环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旋流叶片的空间;
[0021]所述第一旋流叶片,至少为两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支撑内环与所述支撑外环之间。
[0022]优选地,在上述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中,所述支撑内环和所述支撑外环均为圆环,且同轴布置。
[0023]优选地、在上述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中,各个所述第一旋流叶片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支撑内环的轴向具有30
°
~60
°
的倾斜角度。
[0024]优选地,在上述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中,所述第一扰流装置还包括进气支撑叶片,所述进气支撑叶片为多个,且均匀的布置于所述支撑外环的外部,所述进气支撑叶片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外环固定连接,所述进气支撑叶片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锥形管段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进气支撑叶片的第二端具有与所述第一锥形管段的内壁贴合的斜面。
[0025]优选地,在上述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中,所述第二扰流装置包括所述第二旋流叶片和排气支撑叶片,所述第二旋流叶片通过所述排气支撑叶片固定于所述蒸发舱的内壁。
[0026]优选地,在上述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中,所述第二旋流叶片至少为两个,各个所述第二旋流叶片所在的平面与所述蒸发舱的轴向具有30
°
~60
°
的倾斜角度;和/或,
[0027]所述排气支撑叶片所在的平面与所述蒸发舱的轴向平行。
[0028]优选地,在上述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中,所述蒸发舱上设置有检修孔,且所述检修孔靠近所述排气口所在的一端布置。
[0029]相比于
技术介绍
介绍内容,上述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包括蒸发舱、第一扰流装置和第二扰流装置,其中,蒸发舱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进气口用于通入净化后的烟气;第一扰流装置固定在蒸发舱内,第一扰流装置具有驱使气流旋转的第一旋流叶片;第二扰流装置,固定在蒸发舱内,第二扰流装置具有驱使气流旋转的第二旋流叶片,且由进气口至排气口的方向上,依次布置第一扰流装置和第二扰流装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热净烟气从进气口进入蒸发舱,安装在蒸发舱内的第一扰流装置的第一旋流叶片对热净烟气产生扰流作用,使热净烟气产生旋转,从而使热净烟气与雾化后的氨水混合更均匀,又延长了热净烟气与氨水的热交换时间;混合后的热净烟气和氨水的气体流经第二扰流装置的第二旋流叶片再次扰流作用下,使得热净烟气和氨水更加充分混合,最终由排气口排出。采用该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不需要水蒸气也不需要电加热设备,利用SCR系统排出的热烟气加热氨水的方式,在进气口至排气口的方向上依次布置有第一扰流装置和第二扰流装置,在两次扰流作用下,增加了净热烟气与氨水混合程度和热交换时间,从而使得雾化后的氨水蒸发完全,提高了氨水蒸发效率。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扰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扰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4]其中,100为蒸发舱,101为进气口,102为第一锥形管段,103为直管段,104为第二锥形管段,105为排气口,200为第一扰流装置,201为支撑内环,202为第一旋流叶片,203为支撑外环,204为进气支撑叶片,300为第二扰流装置,301为排气支撑叶片,302为第二旋流叶片,400为喷枪法兰座,500为检修孔,600为温度测量座,700为扰流式蒸发装置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3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以提高烟气与氨水的混合效果,使得氨水蒸发完全,提高氨水蒸发效率。
[003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蒸发舱(100),具有进气口(101)和排气口(105),所述进气口(101)用于通入净化后的烟气;第一扰流装置(200),固定在所述蒸发舱(100)内,所述第一扰流装置(200)具有驱使气流旋转的第一旋流叶片(202);第二扰流装置(300),固定在所述蒸发舱(100)内,所述第二扰流装置(300)具有驱使气流旋转的第二旋流叶片(302),且由所述进气口(101)至所述排气口(105)的方向上,依次布置所述第一扰流装置(200)和所述第二扰流装置(3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舱(100)包括直管段(103)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直管段(103)两端的第一锥形管段(102)和第二锥形管段(104);所述第一锥形管段(102)的第一端与所述直管段(103)连通,所述第一锥形管段(102)的第二端与所述进气口(101)连通,且所述第一锥形管段(102)的第一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锥形管段(102)的第二端的直径;所述第二锥形管段(104)的第一端与所述直管段(103)连通,所述第二锥形管段(104)的第二端与所述排气口(105)连通,且所述第二锥形管段(104)的第一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锥形管段(104)的第二端的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装置(200)设置于所述第一锥形管段(102)内;和/或,所述第二扰流装置(300)设置于所述直管段(103)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扰流式氨水蒸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装置(200)包括:支撑内环(201);支撑外环(203),套设于所述支撑内环(201)的外部,且所述支撑内环(201)与所述支撑外环(203)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旋流叶片(202)的空间;所述第一旋流叶片(202),至少为两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支撑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荣芳,林启桃,马文明,杨钰锦,饶益龙,林志强,章俊华,张原,林春源,王建春,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龙净脱硫脱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