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69335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20:02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该显示面板包括依次连接的显示部、弯折部和绑定部,绑定部通过弯折部弯折至显示部的非显示侧;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和位于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三导电层,衬底基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衬底膜层、第二衬底膜层和第四导电层,第二衬底膜层覆盖第四导电层,第四导电层包括至少一条转接线,转接线由显示部延伸至绑定部;第三导电层包括位于显示部的至少一条第一信号线和位于绑定部的至少一条第二信号线,转接线分别通过过孔连接对应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且第四导电层位于弯折部的应力中性层。折部的应力中性层。折部的应力中性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公开涉及显示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设备所能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例如,显示设备可以自行采集环境光,并根据环境光进行显示色温调节、显示亮度调节等。相关技术中,受限于感应环境光的传感设备的精度限制,传感设备占用面积大,影响到显示屏的其他功能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0004]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依次连接的显示部、弯折部和绑定部,所述绑定部通过所述弯折部弯折至所述显示部的非显示侧;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包括:第一衬底膜层;第二衬底膜层,位于所述第一衬底膜层的一侧;第四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衬底膜层和所述第二衬底膜层之间,且所述第二衬底膜层覆盖所述第四导电层,所述第四导电层包括:至少一条转接线,所述转接线由所述显示部延伸至所述绑定部;第三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二衬底膜层背离第一衬底膜层的一侧,所述第三导电层包括:至少一条第一信号线,位于所述显示部;至少一条第二信号线,位于所述绑定部;其中,所述转接线分别通过过孔连接对应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且所述第四导电层位于所述弯折部的应力中性层。
[0005]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
[0006]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小于10μm,且所述第二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一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之比为0.5~0.7。
[0007]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大于等于5μm且小于等于7μm。
[0008]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大于10μm,且所述第一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二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之比为0.66~0.78。
[0009]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大于等于13μm且小于等于15μm。
[0010]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三导电层和所述第二衬底膜层之间,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一桥接线,位于所述显示部且与所述第一信号线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桥接线分别通过过孔连接所述转接线和所述第一信号线;第二桥接线,位于所述绑定部且与所述第二信号线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桥接线分别通过过孔连接所述转接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
[0011]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三导电层和所述第二衬底膜层之间,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第三桥接线,位于所述显示部,所述第三桥接线分别通过过孔连接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转接线;第四桥接线,位于所述绑定部,所述第四桥接线分别通过过孔连接所述第二信号线和所述转接线。
[0012]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衬底基板还包括:第一隔离层,位于所述第一衬底膜层和所述第四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一隔离层由所述显示部延伸至所述绑定部;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平坦化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和所述第三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由所述显示部延伸至所述绑定部,且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位于所述弯折部的部分覆盖所述第二衬底膜层;第二平坦化层,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平坦化层由所述显示部延伸至所述绑定部,且所述第二平坦化层位于所述弯折部的部分覆盖所述第一平坦化层;像素界定层,位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像素界定层由所述显示部延伸至所述绑定部,所述像素界定层在所述显示部具有像素开口,所述像素开口内覆盖有有机发光层,且所述像素界定层位于所述弯折部的部分覆盖所述第二平坦化层。
[0013]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制备方法,用于制备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方法包括:S110、形成第一衬底膜层,其中,所述第一衬底膜层包括依次连接的显示部、弯折部和绑定部;S120、在所述第一衬底膜层的一侧形成第四导电层,其中,所述第四导电层包括至少一条转接线,所述转接线由所述显示部延伸至所述绑定部;S130、在所述第四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衬底膜层的一侧形成第二衬底膜层;S140、在所述第二衬底膜层背离所述第一衬底膜层的一侧形成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三导电层包括至少一条第一信号线和至少一条第二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位于所述显示部,所述第二信号线位于所述绑定部;所述转接线分别通过过孔连接对应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且所述第四导电层位于所述弯折部的应力中性层。
[0014]本公开提供的显示面板,在第一衬底膜层和第二衬底膜层之间设置有第四导电层,由第四导电层中的转接线连接第三导电层位于显示部的第一信号线和位于绑定部的第二信号线,由此而调整了弯折部中第二衬底膜层和导电层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第二衬底膜层在弯折部位于导电层远离弯折部的中心的一侧,从而通过设置第四导电层改变了弯折部中影响应力分布的各膜层的相对位置,再通过调整第一衬底膜层的厚度和/或第二衬底膜层的厚度来调整弯折部中导电层两侧的应力分布,使得第四导电层中的转接线位于弯折部的应力中性层,从而无需再在弯折部远离弯折部中心的一侧设置UV胶层,降低了成本且能够减小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尺寸。
[001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0016]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弯折前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显示面板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3所示显示面板弯折前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根据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图3所示显示面板弯折前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根据本公开再一种实施方式的图3所示显示面板弯折前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

图14为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0025]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显示部、弯折部和绑定部,所述绑定部通过所述弯折部弯折至所述显示部的非显示侧;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包括:第一衬底膜层;第二衬底膜层,位于所述第一衬底膜层的一侧;第四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衬底膜层和所述第二衬底膜层之间,且所述第二衬底膜层覆盖所述第四导电层,所述第四导电层包括:至少一条转接线,所述转接线由所述显示部延伸至所述绑定部;第三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二衬底膜层背离第一衬底膜层的一侧,所述第三导电层包括:至少一条第一信号线,位于所述显示部;至少一条第二信号线,位于所述绑定部;其中,所述转接线分别通过过孔连接对应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且所述第四导电层位于所述弯折部的应力中性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小于10μm,且所述第二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一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之比为0.5~0.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大于等于5μm且小于等于7μm。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大于10μm,且所述第一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二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之比为0.66~0.78。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底膜层在所述弯折部的厚度大于等于13μm且小于等于15μm。7.根据权利要求1

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三导电层和所述第二衬底膜层之间,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一桥接线,位于所述显示部且与所述第一信号线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桥接线分别通过过孔连接所述转接线和所述第一信号线;第二桥接线,位于所述绑定部且与所述第二信号线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桥接线分别通过过孔连接所述转接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8.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小龙张卫本范荣坤邓天军苟强孙发奎刘媛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