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康复锻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9171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19:59
神经内科康复锻炼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肢体康复锻炼装置功能简单,在康复锻炼时对身体的活动量较小,训练过程单一枯燥导致锻炼效果不佳,影响患者康复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康复架,所述康复架左右两侧滑动连接有两个往复滑动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上转动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滑动连接有可固定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上转动连接有上肢训练杆,所述上肢训练杆与所述康复架转动连接,所述康复架前侧转动连接有随第一滑块往复移动而同步摆动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内侧滑动连接有两组对称分布的下肢按摩架,所述下肢按摩架后侧的康复架上滑动连接有两个相对运动的垫块,两个所述垫块中间的设有两组相对摆动的按摩轮。所述垫块中间的设有两组相对摆动的按摩轮。所述垫块中间的设有两组相对摆动的按摩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神经内科康复锻炼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辅助
,尤其是涉及神经内科康复锻炼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神经内科是关于神经方面的二级学科,是重要的学科,很多疾病都属于神经内科的范畴,包括临床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头痛、神经痛、癫痫、脑膜炎、痴呆、面神经炎等疾病。目前,临床上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由于肢体活动受限,容易发生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一般是由护士或家属被动的为病人进行功能锻炼,这样大大增加了护士和家属的工作量,给医护人员的工作增加了工作难度,此外也有医生和护士会指导病人使用康复器械进行功能锻炼。由于患者自身身体状况较差,患者在初期锻炼时需要行卧位锻炼,但是现有的卧位肢体功能锻炼器械只能对患者进行肢体的简单放松,或者只对上肢和下肢进行单一的训练,并且其锻炼器械体积大,造价高,在使用时单调枯燥,康复效果不尽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神经内科康复锻炼装置,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肢体康复锻炼装置功能简单,在康复锻炼时对身体的活动量较小,训练过程单一枯燥导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神经内科康复锻炼装置,包括康复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康复架(1)左右两侧滑动连接有两个往复滑动的第一滑块(2),所述第一滑块(2)上转动连接有连接块(3),所述连接块(3)上滑动连接有可固定的第一连杆(4),所述第一连杆(4)上转动连接有上肢训练杆(5),所述上肢训练杆(5)与所述康复架(1)转动连接,所述康复架(1)前侧转动连接有随第一滑块(2)往复移动而同步摆动的支撑板(6),所述支撑板(6)内侧滑动连接有两组对称分布的下肢按摩架(7),所述下肢按摩架(7)后侧的康复架(1)上滑动连接有两个相对运动的垫块(8),两个所述垫块(8)中间的设有两组相对摆动的按摩轮(9);所述下肢按摩架(7)包括有可转动的第一转盘(10),所述第一转盘(10)偏心转动连接有两个对称分布且尺寸相同的第一支杆(11)和第二支杆(12),所述第一支杆(11)上转动连接有与支撑板(6)滑动连接的第一牵引块(13),所述第二支杆(12)上滑动连接有与支撑板(6)滑动连接的第二牵引块(14),所述第一牵引块(13)和所述第二牵引块(14)中之间设有与支撑板(6)滑动连接的第三牵引块(15),所述第三牵引块(15)上滑动连接有可竖直滑动的按压杆(16),所述按压杆(16)上固定连接有载板(17),所述载板(17)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8),所述连接杆(18)一侧与所述第一支杆(11)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18)另一侧开有与第二支杆(12)滑动连接的键型槽(1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内科康复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康复架(1)上转动连接有可转动的第一蜗杆(20),所述第一蜗杆(20)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杆(21),所述第二连杆(21)转动连接有第三连杆(22),所述第三连杆(22)与所述第一滑块(2)住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2)上滑动连接有两个与康复架(1)固定连接的第一导向杆(23);所述第一滑块(2)上开有滑槽(24),所述滑槽(24)内滑动连接有调节块(25),所述调节块(25)上螺纹连接有与第一滑块(2)转动连接的螺杆(26),所述调节块(25)与所述连接块(3)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内科康复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4)贯穿连接块(3),所述第一连杆(4)一侧的连接块(3)上螺纹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瑞丛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中医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