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组件及家电产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8448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19: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热组件及家电产品。该发热组件包括安装筒、第一发热件及第二发热件,安装筒其内环侧形成送风通道;第一发热件设于所述安装筒内,用于对流经所述送风通道内的气流加热;第二发热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送风通道的入口处;温控检测结构设于所述送风通道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发热件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后侧。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气流在安装筒内的温度分布更均匀,而且在保证发热丝同样功率的前提下,第一发热件可设置更短,仍能保证气流的加热效果,同时发热组件的体积可设置更小,更能满足小型化产品的需求。满足小型化产品的需求。满足小型化产品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热组件及家电产品


[0001]本技术涉及家电产品
,具体涉及一种发热组件及家电产品。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家电产品,如吹风机、卷发棒等,通过设于壳体内的发热丝对流经壳体内的气流进行加热,然后吹出热风供用户使用。但传统的家电产品的发热丝一般呈环状盘设于壳体内,靠近发热丝处的气流温度较高,而位于发热丝中部的气流温度则较低,使得吹出的气流温度不均匀,而且,温控检测装置一般设于加热丝的中部,这样会使得检测温度与发热丝的实际温度相差较大,而起不到温控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的家电产品的加热不均匀,而且同时使得家电产品的温控检测结果不准确,无法有效保护家电产品。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发热组件,包括:
[0005]安装筒,其内环侧形成送风通道;
[0006]第一发热件,设于所述安装筒内,用于对流经所述送风通道内的气流加热;
[0007]第二发热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送风通道的入口处;
[0008]温控检测结构,设于所述送风通道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发热件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后侧。
[0009]可选地,上述的发热组件,所述第一发热件包括第一发热丝,所述第一发热丝围设于所述安装筒的内侧。
[0010]可选地,上述的发热组件,所述第二发热件包括第二发热丝,所述第二发热丝设于所述安装筒的一端筒口处。
[0011]可选地,上述的发热组件,所述第一发热件还包括支架结构,所述支架结构设于所述安装筒内,所述第一发热件、所述温控检测结构均安装于所述支架结构上。
[0012]可选地,上述的发热组件,所述支架结构包括隔板,所述隔板沿所述安装筒的径向延伸设置,所述隔板沿径向的两端均与所述安装筒相连接,所述第一发热件呈环状设置,以穿设于所述隔板上。
[0013]可选地,上述的发热组件,所述隔板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隔板将所述安装筒的内侧分隔成多个区域。
[0014]可选地,上述的发热组件,所述第二发热件设于所述隔板的端部。
[0015]可选地,上述的发热组件,所述温控检测结构包括第一检测件,所述第一检测件设于所述安装筒内。
[0016]可选地,上述的发热组件,所述温控检测结构还包括第二检测件和第三检测件,所述第二检测件和所述第三检测件均设于所述安装筒内;
[0017]其中,所述第一检测件的临界检测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检测件的临界检测温度,所
述第二检测件的临界检测温度小于所述第三检测件的临界检测温度。
[001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家电产品,包括:
[0019]所述的发热组件;以及,
[0020]气流发生装置,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出风端与所述发热组件的安装筒连通,且所述发热组件设有所述第二发热件的一端靠近所述气流发生装置设置。
[0021]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0022]本技术提供的发热组件,包括有安装筒、第一发热件、第二发热件及温控检测结构,通过安装筒内的第一发热件,对流经安装筒内的气流进行加热;通过将第二发热件设于送风通道的入口处,使得气流在送风通道的入口处先经第二发热件进行加热,进入送风通道后可再经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区同进行加热,多个加热件,可有效减少安装筒内的冷风区,使得加热效果更好,气流的温度更均匀;而且温控检测结构位于第二发热件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后侧,使得温控检测结构可位于第二发热件的加热区内,且气流在经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共同加热后,气流在安装筒内的温度分布更均匀,因此温控检测结构检测出的结果也更可靠,可更好地对发热组件进行保护。而且,在保证发热丝同样功率的前提下,第一发热件可设置更短,仍能保证气流的加热效果,同时,发热组件的体积可设置更小,以满足小型化产品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发热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中所述发热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图1中所述发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00

发热组件;1

安装筒;2

第一发热件;21

第一发热丝;22

支架结构;221

隔板;3

第二发热件;31

第二发热丝;4

温控检测结构;41

第一检测件;42

第二检测件;43

第三检测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031]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
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32]实施例1
[003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热组件100,结合图1和图2所示,该发热组件100包括有安装筒1、第一发热件2、第二发热件3及温控检测结构4,安装筒1呈两端敞口的筒状设置,其内环侧形成送风通道,气流可自安装筒1的一端敞口处朝向另一端敞口的方向流动;第一发热件2设于安装筒1内,用于对流经送风通道内的气流进行加热,从而使得冷气流在流经安装筒1后,形成热气流吹出,以供用户使用;第二发热件3的至少部分位于送风通道的入口处,使得安装筒1内位于中部的至少部分区域形成第二发热件3的加热区,第二发热件3可使得气流在送风通道的入口处先经第二发热件3进行加热,进入送风通道后可再经第一发热件2和第二发热3共同进行加热,多个加热件,可有效减少安装筒1内的冷风区,使得加热效果更好,气流的温度更均匀;而且将温控检测结构4设于送风通道内,且位于第二发热件3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后侧,使得温控检测结构4可位于第二发热件3的加热区内,且气流在经第一发热件2和第二发热件3共同加热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筒,其内环侧形成送风通道;第一发热件,设于所述安装筒内,用于对流经所述送风通道内的气流加热;第二发热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送风通道的入口处;温控检测结构,设于所述送风通道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发热件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后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件包括第一发热丝,所述第一发热丝围设于所述安装筒的内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热件包括第二发热丝,所述第二发热丝设于所述安装筒的一端筒口处。4.如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件还包括支架结构,所述支架结构设于所述安装筒内,所述第一发热件、所述温控检测结构均安装于所述支架结构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结构包括隔板,所述隔板沿所述安装筒的径向延伸设置,所述隔板沿径向的两端均与所述安装筒相连接,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文明陈兵熊杰
申请(专利权)人: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