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杀线虫活性的三氟烯烃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3668145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1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杀线虫活性的含三氟烯烃类化合物及其制法和用途。具体地,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式(I)所示化合物或其光学异构体、顺反异构体或农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杀线虫活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杀线虫活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杀线虫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元芳杂环或9

12元的稠芳杂环、或取代或未取代的5

7元脂杂环、CH2SN2、取代 或未取代的NH、O、CO、SO,SO2、(CH2)
m
,其中m为0

5的整数;所述环M的取 代基选自下组:H、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或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6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6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6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7环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或芳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萘基、取代或未取代的 5元或6元脂杂环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8元至12元杂芳二环基;
[0013]Q为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碳环,取代或未取代 的5

12元芳杂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脂杂环(包括全部或部分不饱和的脂杂环), 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或选自如下U

1~U

36:
[0014][0015]其中p为0

7的整数,优选0

5的整数,最优选0

3的整数;
[0016]其中R1选自下组:=O、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或烷氧基、卤素、取代或未取 代的
C3‑7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6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6炔基、取代或未取 代的C5‑7环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萘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 元或6元芳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元或6元脂杂环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8至12 元杂芳二环基。
[0017]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Q为5

12元芳环或芳杂环。
[0018]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中,Q为5

12元苯并芳杂环或5

12元苯连芳杂环。
[0019]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化合物如式I

I、I

II、I

III、I

IV、I

V或I

VI所示:
[0020][0021]其中,n为0

2的整数;
[0022]m、A、G和Q如权利要求1中所定义;。
[0023]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
[0024]在式I

I所示化合物中,
[0025]m为0或1;
[0026]A为氧或硫;
[0027]G为H、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或烷氧基(优选卤素取代的烷基)、五元或六 元芳杂环;
[0028]Q为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杂环、取代或未取 代的5

12元脂杂环;
[0029]在式I

III所示化合物中,
[0030]A为氧或硫;
[0031]G为H、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或烷氧基(优选卤素取代的烷基);
[0032]与式I相对应的M为取代或未取代的NH;
[0033]Q为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杂环;
[0034]在式I

IV所示化合物中,
[0035]A为氧或硫;
[0036]G为H、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或烷氧基(优选卤素取代的烷基);
[0037]n为0;
[0038]Q为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杂环;
[0039]在式I

V所示化合物中,
[0040]A为氧或硫;
[0041]G为H、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或烷氧基(优选卤素取代的烷基);
[0042]Q为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杂环;
[0043]在式I

VI所示化合物中,
[0044]A为氧或硫;
[0045]G为H、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或烷氧基(优选卤素取代的烷基);
[0046]L、X、Y、Z和k如权利要求2所述。
[0047]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芳环是取代或未取代的芳环连芳环,优选取代或 未取代的苯基连苯基。
[0048]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芳杂环是含氮芳杂环、五元或六元芳杂环、苯并 芳杂环、稠芳杂环、芳杂环连芳杂环、芳环连芳杂环。
[0049]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五元芳杂环包括但不限于:取代或未取代的噁唑、 取代或未取代的噻二唑、取代或未取代的恶二唑、取代或未取代的异噁唑、取代或 未取代的异恶唑啉、取代或未取代的噻酚、取代或未取代的呋喃;
[0050]所述六元杂环包括但不限于: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取代或未取代的三嗪环、 取代或未取代的恶二唑啉;
[0051]所述苯并芳杂环包括但不限于:苯并噁唑,苯并三唑、苯并喹二酮环;
[0052]所述稠芳杂环包括但不限于:噻唑并吡唑、三唑并噻二唑,;
[0053]所述芳环连芳杂环包括但不限于苯连芳杂环,例如苯连吡唑,苯连噻(恶)唑、 或苯连异恶唑啉;
[0054]所述芳杂环连芳杂环包括但不限于:吡嗪联吡啶、吡啶连吡唑。
[0055]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
[0056]在式I

I所示化合物中,m为0或1;
[0057]A为氧原子或硫原子;
[0058]G为H、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或烷氧基(优选C1‑3烷基或烷氧基);
[0059]Q为取代或未取代的五元或六元芳杂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五元或六元脂杂环、 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苯并芳杂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杂环连芳杂环、取代 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环连芳环。
[0060]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
[0061]式I

I所示化合物为选自以下的化合物:
[0062][0063][0064][0065][0066][0067][0068][0069][0070][0071][0072][0073]式I

II所示化合物为选自以下的化合物:
[0074][0075]式I

III所示化合物为选自以下的化合物:
[0076][0077][0078]式I

IV所示化合物为选自以下的化合物:
[0079][0080][0081][0082]式I

V所示化合物为选自以下的化合物:
[0083][0084]式I

VI所示化合物为选自以下的化合物:
[0085][0086][0087]在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式(I)所示化合物、或其光学异构体、顺反异构体或农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式中,A为氧或硫原子;G选自下组:H、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6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6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6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7环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或芳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萘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元或6元脂杂环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8元至12元杂芳二环基;M为取代或未取代的5

7元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

7元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

7元芳杂环或9

12元的稠芳杂环、或取代或未取代的5

7元脂杂环、CH2SN2、取代或未取代的NH、O、CO、SO,SO2、(CH2)
m
,其中m为0

5的整数;所述环M的取代基选自下组:H、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或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6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6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6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7环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或芳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萘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元或6元脂杂环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8元至12元杂芳二环基;Q为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杂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脂杂环(包括全部或部分不饱和的脂杂环),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或选自如下U

1~U

36:
其中p为0

7的整数,优选0

5的整数,最优选0

3的整数;其中R1选自下组:=O、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或烷氧基、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3‑7环
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6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6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7环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萘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元或6元芳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元或6元脂杂环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8至12元杂芳二环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光学异构体、顺反异构体或农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如式I

I、I

II、I

III、I

IV、I

V或I

VI所示:其中,n为0

2的整数;m、A、G和Q如权利要求1中所定义;。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合物、或其光学异构体、顺反异构体或农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在式I

I所示化合物中,m为0或1;A为氧或硫;G为H、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或烷氧基(优选卤素取代的烷基)、五元或六元芳杂环;Q为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杂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脂杂环;在式I

III所示化合物中,A为氧或硫;G为H、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或烷氧基(优选卤素取代的烷基);与式I相对应的M为取代或未取代的NH;Q为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杂环;在式I

IV所示化合物中,A为氧或硫;G为H、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或烷氧基(优选卤素取代的烷基);n为0;Q为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杂环;在式I

V所示化合物中,A为氧或硫;
G为H、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或烷氧基(优选卤素取代的烷基);Q为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杂环;在式I

VI所示化合物中,A为氧或硫;G为H、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或烷氧基(优选卤素取代的烷基);L、X、Y、Z和k如权利要求2所述。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合物、或其光学异构体、顺反异构体或农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在式I

I所示化合物中,m为0或1;A为氧原子或硫原子;G为H、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或烷氧基(优选C1‑3烷基或烷氧基);Q为取代或未取代的五元或六元芳杂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五元或六元脂杂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苯并芳杂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杂环连芳杂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

12元芳环连芳环。5.如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其光学异构体、顺反异构体或农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式I

I所示化合物为选自以下的化合物:
式I

II所示化合物为选自以下的化合物:
式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晓勇彼得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