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附储能装置及新能源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6984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1 2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附储能装置及新能源汽车,所述吸附储能装置包括吸附储能模块、电加热器、第一风机、储水箱和加湿器,第一风机的进气端与进气管路连接,第一风机的出气端通过送气管路与吸附储能模块的进气端连接,吸附储能模块的出气端分别与出气管路和排气管路连接,排气管路与储水箱连接,用于将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导入储水箱中,储水箱通过输水管路与加湿器连接,用于给加湿器供水,加湿器通过第一加湿管路与送气管路连接,电加热器设置在送气管路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热吸附材料作为主要储能材料制备吸附储能装置,远高于现有相变材料的储能密度,可以以更小的体积储存更多的能量,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更好的新能源汽车适配性。配性。配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附储能装置及新能源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尾气处理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吸附储能装置及新能源汽车。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燃油车采用化石燃料作为能源,一方面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全球主要汽车厂商都在积极发展新能源车,北美、欧洲、中国等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推行新能源车战略,积极淘汰燃油车,制定或者计划制定燃油车禁售时间表,新能源汽车正处在快速的黄金发展期。
[0003]在寒冷的冬季需要开启暖风为车内供暖,传统燃油车可直接由发动机提供能量,而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依靠电加热的方式为暖风提供热量,这会消耗新能源车电池很大一部分的电能,大大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从而限制新能源汽车使用范围,需要搭载足够多的电池组来保证日常出行,增加电池容量可以提高续航里程,但电池成本高昂,电池增加会大大提高整车的成本。
[0004]中国专利CN201822253828.4公开了一种相变蓄热新能源车暖风系统,在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的同时为相变储能热池蓄热,在供暖时由相变储能热池提供热量,不消耗电池组电量,避免了续航里程减小,也节省了增加设置电池组的成本损耗,该专利采用相变潜热储热技术,其缺点为储热密度低、储热期间热量损失大、不适合长期储热,且需要较大体积的蓄热装置,影响车体构造设计。
[0005]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新能源汽车采用电池作为能源进行制热,会大大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通过相变蓄热能进行储能,在需要制热时通过相变释放热能的供热方案存在储热密度低、储热期间热量损失大、不适合长期储热的缺点。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吸附储能装置,包括包括吸附储能模块、电加热器、第一风机、储水箱和加湿器,所述第一风机的进气端与进气管路连接,所述第一风机的出气端通过送气管路与吸附储能模块的进气端连接,所述吸附储能模块的出气端分别与出气管路和排气管路连接,所述排气管路与储水箱连接,用于将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导入储水箱中,所述储水箱通过输水管路与所述加湿器连接,用于给所述加湿器供水,所述加湿器通过第一加湿管路与所述送气管路连接,所述电加热器设置在所述送气管路上,在所述进气管路上设置有第六气阀,在所述出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五气阀,在所述输水管路上设置有水阀,在所述第一加湿管路上设置有第三气阀,在所述排气管路上也设置有阀体。
[0008]通过上述设置,采用吸附储能模块作为储能单元,其储能密度远大于相变储能的密度,可以有效地缩小吸附储能装置的体积,以更小的体积储存更高的热量,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更佳的新能源汽车的设计适配性;同时,对储热时释放的水分进行收集,作为放热
时的水分来源,避免出现空气过于干燥,吸附放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9]进一步的,所述吸附储能模块包括吸附部和壳体,所述吸附部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壳体中。
[0010]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所述吸附部不只通过充电的方式储能,也可以利用工业生产中的低温余热进行储能操作,从而通过更换吸附部的方式节省吸附储能装置的储能过程,有利于吸附储能装置使用过程中的持续供暖。
[0011]进一步的,所述吸附部为固体吸附性材料,在所述吸附部上形成有透气孔。
[0012]由于在储热和放热的时候未发生相变,因此,所述吸附部的体积不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所述吸附储能模块的结构更为简单。
[0013]进一步的,所述加湿器通过第二加湿管路与所述出气管路连接,在所述第二加湿管路上设置有第四气阀。
[0014]所述第二加湿管路的设置用于增加干燥热空气的湿度,避免待供热空间过于干燥,保证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0015]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路上的阀体为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一端与排气管路连接,另外两端分别与外排管路和集水管路连接,所述外排管路与储热排气口连接,所述集水管路与储水箱连接。
[0016]该设置可以合理地控制储水箱中的水位,避免出现水位超限的情况,保证吸附储能装置的正常运行。
[0017]进一步的,还包括新风管路,所述新风管路一端与新风风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气管路连接,在所述新风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风机和第一气阀。
[0018]所述新风管路一方面用于辅助调节供暖温度,另一方面进行新风补偿,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0019]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所述新能源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吸附储能装置,所述新能源汽车包括车厢,所述车厢分别与所述进气管路和出气管路连接。
[0020]在该设置中,通过所述吸附储能装置的运行,向车厢中供热,整个供热过程无需使用新能源汽车中的电池供能,降低了电池电量的消耗,大大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同时,吸附储能装置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相变储热装置的储热密度更高,可以延长新能源汽车的供热时间,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0021]进一步的,所述新能源汽车包括第一充电部,所述吸附储能装置包括第二充电部,所述第二充电部与第一充电部电连接,在所述新能源汽车充电时,对所述吸附储能模块进行储热。
[0022]该设置无需对吸附储能装置设置额外的供能系统,利用现有的充电设施即可完成,简单快捷,也节省了单独对吸附储能模块储热的时间消耗。
[0023]进一步的,在所述新能源汽车中还设置有储热进风管路,所述储热进风管路一端与储热进风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进气管路连接,在所述储热进风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气阀。
[0024]所述储热进风管路用于在吸附储能装置储热时提供空气来源,保证车厢内部的气压平稳。
[0025]进一步的,在所述储热进风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三风机,所述第三风机用于在供暖状态时将进气管路中的一部分气体抽吸排出。
[0026]所述第三风机用于将供暖完成后的循环空气抽吸排出,可以配合所述第二风机完成新能源汽车内部空气的新风替换,从而在供暖的同时保持车厢内的空气质量。
[002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吸附储能装置及新能源汽车具有以下优势:
[0028]1、采用热吸附材料作为主要储能材料制备吸附储能装置,使得所述吸附储能装置能够通过充电储热,通过吸附空气中的水分放热,储能密度远高于现有相变材料的储能密度,可以以更小的体积储存更多的能量,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更好的新能源汽车适配性;
[0029]2、储热时释放的水分可作为加湿器或者供热时的水源,在保证供暖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降低加水频次;
[0030]3、在制热时未发生相变,因此不会存在体积的变化,储能装置的结构更为简单;
[0031]4、该吸附储能装置的体积更小,将其放置在新能源汽车中不会占用过大的空间,有利于车体结构的设计;
[0032]5、更高的储能密度可以储备更高的热量,可以延长新能源汽车中温度调节系统的使用时间,可以显著地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0033]6、温度调节系统不使用电池供能,大大提升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附储能模块(1)、电加热器(2)、第一风机(3)、储水箱(4)和加湿器(5),所述第一风机(3)的进气端与进气管路(9)连接,所述第一风机(3)的出气端通过送气管路(11)与吸附储能模块(1)的进气端连接,所述吸附储能模块(1)的出气端分别与出气管路(10)和排气管路(12)连接,所述排气管路(12)与储水箱(4)连接,用于将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导入储水箱(4)中,所述储水箱(4)通过输水管路(15)与所述加湿器(5)连接,用于给所述加湿器(5)供水,所述加湿器(5)通过第一加湿管路(16)与所述送气管路(11)连接,所述电加热器(2)设置在所述送气管路(11)上,在所述进气管路(9)上设置有第六气阀(24),在所述出气管路(10)上设置有第五气阀(25),在所述输水管路(15)上设置有水阀(21),在所述第一加湿管路(16)上设置有第三气阀(22),在所述排气管路(12)上也设置有阀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储能模块(1)包括吸附部(101)和壳体(102),所述吸附部(101)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壳体(102)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部(101)为固体吸附性材料,在所述吸附部(101)上形成有透气孔(101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器(5)通过第二加湿管路(17)与所述出气管路(10)连接,在所述第二加湿管路(17)上设置有第四气阀(23)。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松万大阳吕凤
申请(专利权)人:瑞切尔石化工程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