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激振方法及车辆用激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6665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1 22:42
提供车辆用激振方法,适合于进行模拟起伏道路的试验。使用激振装置,激振装置利用前轴7和后轴8在前后方向上夹持待检车辆的车轮,并使前轴和后轴至少一个在前后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使车轮在前后上下方向激振,其中车辆用激振方法包括:初始高度设定步骤(S71),将前轴7与后轴8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d设为特定初始设定间隔s,并将车轮设置在特定初始设定高度Hi;激振步骤(S72),借由上升操作步骤和下降操作步骤至少一个进行激振,其中上升操作步骤为使轴间隔d比初始设定间隔s更窄,并使车轮从初始设定高度Hi上升,下降操作步骤为使轴间隔d比前述初始设定间隔s更宽,并使车轮从初始设定高度Hi下降;及恢复步骤(S73),将轴间隔d恢复至初始设定间隔s。至初始设定间隔s。至初始设定间隔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激振方法及车辆用激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激振方法及车辆用激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已知一种车辆用激振方法,其用于获得与振动相关的待检车辆的各种特性数据。作为其一例,提出了一种车辆用激振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利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夹持车辆的每个车轮,并使前轴在前后水平方向上移动以使车轮在前后上下方向上激振。另外,提出了一种车辆用激振方法,其利用带凹凸的辊对轮胎进行激振以模拟行驶振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3][先前技术文献][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20/218251号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

954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8]另一方面,有时在起伏道路上对待检车辆进行与簧上的车辆特性相关的试验,但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车辆用激振方法中,不能使车轮抬起或下沉,不适合模拟起伏道路的试验。
[0009]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激振方法及车辆用激振装置,适合于在起伏道路上进行模拟簧上的车辆特性的试验。
[0010][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1](1)一种车辆用激振方法,其使用了激振装置(例如,后述的车辆用激振装置1),所述激振装置利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前轴(例如,后述的前轴7)和后轴(例如,后述的后轴8)在前后方向上夹持待检车辆(例如,后述的车辆2)的车轮,并使前述前轴和后轴中的至少一个轴(例如,后述的前轴7)在前后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使车轮在前后上下方向上激振,其中,所述车辆用激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初始高度设定步骤(例如,后述步骤S71),将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例如,后述的轴间隔d)设为特定的初始设定间隔(例如,后述的初始设定间隔s),并将车轮设置在特定的初始设定高度(例如,后述的初始设定高度Hi);激振步骤(例如,后述步骤S72),借由上升操作步骤和下降操作步骤中的至少一个步骤进行激振,其中,上升操作步骤为使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前述初始设定间隔更窄,并使前述车轮从前述初始设定高度上升的步骤,下降操作步骤为使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前述初始设定间隔更宽,并使前述车轮从前述初始设定高度下降的步骤;及,恢复步骤,将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恢复至前述初始设定间隔。
[0012](2)一种车辆用激振方法,其使用了激振装置(例如,后述的车辆用激振装置1),所
述激振装置利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前轴(例如,后述的前轴7)和后轴(例如,后述的后轴8)在前后方向上夹持待检车辆(例如,后述的车辆2)的车轮,并使前述前轴和后轴中的至少一个轴(例如,后述的前轴7)在前后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使车轮在前后上下方向上激振,其中,所述车辆用激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初始高度设定步骤(例如,后述步骤S81),将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设为特定的初始设定间隔,并将前述车轮设置在特定的初始设定高度;及,激振步骤(例如,后述步骤S84:“否
”→
步骤S82

步骤S83),交替重复上升操作步骤(例如,后述步骤S82)和下降操作步骤(例如,后述步骤S83),其中,上升操作步骤为使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前述初始设定间隔更窄,并使前述车轮从前述初始设定高度上升的步骤,下降操作步骤为使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前述初始设定间隔更宽,并使前述车轮从前述初始设定高度下降的步骤。
[0013](3)一种车辆用激振方法,其使用了激振装置(例如,后述的车辆用激振装置1),所述激振装置利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前轴(例如,后述的前轴7)和后轴(例如,后述的后轴8)在前后方向上分别夹持待检车辆(例如,后述的车辆2)的前轮和后轮,使前述前轴和后轴中的至少一个轴(例如,后述的前轴7)在前后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使车轮在前后上下方向上激振,其中,所述车辆用激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前后轮初始高度设定步骤(例如,后述步骤S91),将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设为特定的初始设定间隔,并将前述前轮和后轮分别设置在特定的初始设定高度;及,激振步骤(例如,后述步骤S94:“否
”→
步骤S95

步骤S92

步骤S93),交替重复一个轮上升操作步骤(例如,后述步骤S92)和另一个轮下降操作步骤(例如,后述步骤S93),其中,一个轮上升操作步骤为使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前述初始设定间隔更窄,并使前述前轮和后轮中的一个车轮从前述初始设定高度上升的步骤,另一个轮下降操作步骤为使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前述初始设定间隔更宽,并使前述前轮和后轮中的另一个车轮从前述初始设定高度下降的步骤。
[0014](4)根据上述(1)~(3)中任一种车辆用激振方法,其中,使前述前轴和后轴中的至少任一个轴在前后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使车轮在前后上下方向上激振的同时进行前述激振步骤。
[0015](5)一种车辆用激振装置(例如,后述的车辆用激振装置1),利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前轴(例如,后述的前轴7)和后轴(例如,后述的后轴8)在前后方向上夹持待检车辆(例如,后述的车辆2)的每个车轮,并使前述前轴在前后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使车轮在前后上下方向上激振,其中,所述车辆用激振装置具备:移动机构(例如,后述的移动机构10),包括使前述前轴在前后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致动器(例如,后述的致动器9),在特定的控制部(例如,后述的控制部11)的控制下运行,并使前述前轴移动;前述控制部控制前述移动机构进行如下操作:初始高度设定操作(例如,执行后述步骤S71的步骤的操作),将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设为特定的初始设定间隔,并将车轮设置在特定的初始设定高度;激振操作(例如,执行后述步骤S72的步骤的操作),利用上升操作和下降操作中的至少一个操作进行激振,其中,上升操作为使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前述初始设定间隔更窄,并使前述车轮从前述初始设定高度上升的操作,下降操作为使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前述初始设定间隔更宽,并使前述车轮从前述初始设定高度下降的操作;及,恢复操作(例如,执行后述步骤S73的步骤的操作),将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
上的间隔恢复至前述初始设定间隔。
[0016](专利技术的效果)
[0017]在(1)的车辆用激振方法中,在初始高度设定步骤中,将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设为特定的初始设定间隔,并将车轮设置在特定的初始设定高度;在激振步骤中,借由上升操作步骤和下降操作步骤中的至少一个步骤进行激振,其中,上升操作步骤为使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初始设定间隔更窄,并使车轮从初始设定高度上升的步骤,下降操作步骤为使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初始设定间隔更宽,并使车轮从初始设定高度下降的步骤,由此,能够在使车辆位置升降的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激振方法,其使用了激振装置,所述激振装置利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前轴和后轴在前后方向上夹持待检车辆的车轮,并使前述前轴和后轴中的至少一个轴在前后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使车轮在前后上下方向上激振,其中,所述车辆用激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初始高度设定步骤,将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设为特定的初始设定间隔,并将前述车轮设置在特定的初始设定高度;激振步骤,借由上升操作步骤和下降操作步骤中的至少一个步骤进行激振,其中,上升操作步骤为使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前述初始设定间隔更窄,并使前述车轮从前述初始设定高度上升的步骤,下降操作步骤为使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前述初始设定间隔更宽,并使前述车轮从前述初始设定高度下降的步骤;及,恢复步骤,将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恢复至前述初始设定间隔。2.一种车辆用激振方法,其使用了激振装置,所述激振装置利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前轴和后轴在前后方向上夹持待检车辆的车轮,并使前述前轴和后轴中的至少一个轴在前后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使车轮在前后上下方向上激振,其中,所述车辆用激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初始高度设定步骤,将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设为特定的初始设定间隔,并将前述车轮设置在特定的初始设定高度;及,激振步骤,交替重复上升操作步骤和下降操作步骤,其中,上升操作步骤为使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前述初始设定间隔更窄,并使前述车轮从前述初始设定高度上升的步骤,下降操作步骤为使前述前轴与后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前述初始设定间隔更宽,并使前述车轮从前述初始设定高度下降的步骤。3.一种车辆用激振方法,其使用了激振装置,所述激振装置利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前轴和后轴在前后方向上分别夹持待检车辆的前轮和后轮,使前述前轴和后轴中的至少一个轴在前后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久津进平本修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