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装置和温度调节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3281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41
本申请涉及一种发热装置和温度调节设备,其中,发热装置包括:安装架;第一连接组件,设置于安装架的一端,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缠绕柱;第二连接组件,设置于安装架远离第一连接组件的一端,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缠绕柱;第一电热带,第一电热带在第一缠绕柱和第二缠绕柱上缠绕,以使第一电热带在第一缠绕柱与第二缠绕柱之间形成第一带段;第一支撑片,具有贯穿第一支撑片两侧面的第一定位槽,第一定位槽的一端通过第一缺口与外部连通;第一支撑片插入安装架,以使第一带段可通过第一缺口进入第一定位槽,并与第一定位槽的槽壁抵接,以挤压并张紧第一带段。本申请有利于提高缠绕第一电热带的效率。热带的效率。热带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热装置和温度调节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电热装置
,特别是涉及发热装置和温度调节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发热装置通常设置于暖风机、电吹风或吹风机中,用于产生热量,再通过风扇将热气吹出发热装置外。
[0003]现有的发热装置通常包含电热带和发热架。电热带缠绕在发热架上,由于电热带较薄,发热架需要在一定的距离上支撑电热带,以免电热带距离过长产生松动。目前通常在发热架上预先开设多个定位槽,再将电热带穿过多个定位槽,通过定位槽进行支撑电热带。但目前的结构不合理,在缠绕时,需要将电热带依次穿过多个定位槽,造成缠绕的不便,影响缠绕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电热带装配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发热装置。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装置;
[0006]安装架;
[0007]第一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架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缠绕柱;
[0008]第二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架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组件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缠绕柱;
[0009]第一电热带,所述第一电热带的两端被配置为与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热带在所述第一缠绕柱和所述第二缠绕柱上缠绕,以使所述第一电热带在所述第一缠绕柱与所述第二缠绕柱之间形成至少两第一带段,两所述第一带段并行间隔设置;
[0010]第一支撑片,具有贯穿所述第一支撑片两侧面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的一端通过第一缺口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一定位槽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两所述第一定位槽沿所述第一支撑片的长度方向排布;
[0011]所述第一支撑片插入所述安装架,以使所述第一带段可通过所述第一缺口进入所述第一定位槽,并与所述第一定位槽的槽壁抵接,以挤压并张紧所述第一带段。
[0012]可选地,所述发热装置还包括第二支撑片,所述第二支撑片具有贯穿所述第二支撑片两侧面的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的一端通过第二缺口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二支撑片与所述第一支撑片交替设置;
[0013]其中,所述第二定位槽与所述第一定位槽错位设置,以使第一定位槽宽度方向的槽壁和所述第二定位槽宽度方向的槽壁与所述第一带段抵接,以张紧所述第一带段。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带段与所述第一定位槽抵接的位置具有第一抵接壁,所述第一带段与所述第二定位槽抵接的位置具有第二抵接壁,所述第一抵接壁与所述第二抵接壁在所述安装架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间距D,所述间距D大于或等于3mm,且小于或等于8mm。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片和所述第二支撑片的间隔L为大于或等于30mm,且小于或
等于50mm。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片长度方向的两端具有连接部;
[0017]所述安装架的两侧具有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凹槽与所述连接部插接配合。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片具有限位筋,所述限位筋临近所述第一缺口的位置,所述限位筋朝所述第一缺口中部延伸,以使所述限位筋限制所述第一电热带滑出所述第一定位槽。
[0019]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与所述安装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与所述第一缠绕柱连接;和/或,
[0020]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与所述安装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块与所述第二缠绕柱连接。
[0021]可选地,所述第一缠绕柱与所述第二缠绕柱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块和所述第二连接块之间,所述第二缠绕柱的数量至少两个,两所述第二缠绕柱沿所述第二连接块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和/或,
[0022]所述发热装置还包括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热带的第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架连接;和/或,
[0023]所述发热装置还包括第二极耳,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热带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架连接。
[0024]可选地,所述安装架具有相对设置的进风侧和出风侧;
[0025]所述第一缠绕柱具有临近所述进风侧的第一缠绕部,以及临近所述出风侧的第二缠绕部;
[0026]所述第二缠绕柱具有临近所述进风侧的第三缠绕部,以及临近所述出风侧的第四缠绕部,所述第一电热带缠绕于所述第一缠绕部和所述第三缠绕部;
[0027]所述发热装置还包括第二电热带和第三支撑片;
[0028]所述第二电热带的两端被配置为与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热带在所述第二缠绕部和所述第四缠绕部上缠绕,以使所述第二电热带形成至少两段第二带段,两所述第二带段并行间隔设置;
[0029]所述第三支撑片具有贯穿所述第三支撑片两侧面的第三定位槽,所述第三定位槽的一端通过第三缺口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三定位槽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两所述第三定位槽沿所述第三支撑片的长度方向排布;
[0030]所述第三支撑片插入所述安装架,以使所述第二带段可通过所述第三缺口进入所述第三定位槽,并与所述第三定位槽的槽壁抵接,以压紧所述第二带段。
[003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温度调节设备,所述温度调节设备包括发热装置、机框和风机,所述发热装置和所述风机均安装于所述机框,所述风机用于对所述发热装置吹风。
[0032]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0033]本技术发热装置,通过在安装架的两端设置第一缠绕柱和第二缠绕柱,第一电热带在第一缠绕柱和第二缠绕柱之间缠绕,使得第一电热在第一缠绕柱与第二缠绕柱之间形成至少两段第一带段,两段第一带段之间间隔设置。第一支撑片具有贯穿第一支撑片两侧面的第一定位槽,第一定位槽通过第一缺口与外部连通,如此,在将第一支撑片插入安
装架时,第一带段通过第一缺口,进入第一定位槽,并与第一定位槽的槽壁抵接,使得第一带段被挤压变形达到张紧的目的。相较于现有结构需将第一电热带穿过第一定位槽而言,本申请只需先将第一电热带缠绕于第一缠绕柱与第二缠绕柱,再将第一支撑片插入安装架,提高了缠绕第一电热带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本申请实施提供的发热装置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为本申请实施提供的发热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3为本申请实施提供一视角第一电热带缠绕于第一缠绕柱与第二缠绕柱的结构图。
[0037]图4为图3中Ⅰ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8]图5为本申请实施提供另一视角第一电热带缠绕于第一缠绕柱与第二缠绕柱的结构图。
[0039]图6为本申请实施提供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安装于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7为图6中Ⅱ处的局部放大图。
[0041]图8为本申请实施提供的第一支撑片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9为本申请实施提供的第二支撑片的结构示意图。
[0043]附图标号说明:
[0044]1、安装架;11、连接凹槽;2、第一连接组件;21、第一缠绕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装置包括:安装架;第一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架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缠绕柱;第二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架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组件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缠绕柱;第一电热带,所述第一电热带的两端被配置为与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热带在所述第一缠绕柱和所述第二缠绕柱上缠绕,以使所述第一电热带在所述第一缠绕柱与所述第二缠绕柱之间形成至少两第一带段,两所述第一带段并行间隔设置;第一支撑片,具有贯穿所述第一支撑片两侧面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的一端通过第一缺口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一定位槽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两所述第一定位槽沿所述第一支撑片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支撑片插入所述安装架,以使所述第一带段可通过所述第一缺口进入所述第一定位槽,并与所述第一定位槽的槽壁抵接,以挤压并张紧所述第一带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装置还包括第二支撑片,所述第二支撑片具有贯穿所述第二支撑片两侧面的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的一端通过第二缺口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二支撑片与所述第一支撑片交替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定位槽与所述第一定位槽错位设置,以使第一定位槽宽度方向的槽壁和所述第二定位槽宽度方向的槽壁与所述第一带段抵接,以张紧所述第一带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段与所述第一定位槽抵接的位置具有第一抵接壁,所述第一带段与所述第二定位槽抵接的位置具有第二抵接壁,所述第一抵接壁与所述第二抵接壁在所述安装架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间距D,所述间距D大于或等于3mm,且小于或等于8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片和所述第二支撑片的间隔L为大于或等于30mm,且小于或等于50mm。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片长度方向的两端具有连接部;所述安装架的两侧具有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凹槽与所述连接部插接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片具有限位筋,所述限位筋临近所述第一缺口的位置,所述限位筋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宇波张亚飞田华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