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涨紧器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3267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涨紧器壳体,属于涨紧器技术领域,以解决现目前的涨紧器壳体过于单薄,涨紧机构的安装运作稳定性不足,容易造成涨紧器损坏的问题,包括底座,底座两边贯穿有安装孔,底座上端中部设置有L型调节座,底座余L型调节座一体成型,其截面呈T型,底座内开设有与L型调节座平行的导柱通道,底座厚度大于导柱通道直径,L型调节座沿与底座接触边的长度方向贯穿有齿条活动槽,L型调节座上开设有与齿条活动槽连通的销孔,导柱通道端壁中心开设有容腔,底座底部开设有进油孔,进油孔与容腔侧面连通。腔侧面连通。腔侧面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涨紧器壳体


[0001]本技术属于涨紧器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涨紧器壳体。

技术介绍

[0002]涨紧器是作用在发动机的正时皮带或正时链条上,对其起导向和涨紧的作用,使其始终处于最佳涨紧状态的装置;
[0003]为了能让汽车发动机旁的正时皮带和正时链条保持合适的涨紧度,即不因过松而跳牙也不因过紧而发生损坏,有一个专门的涨紧系统,由涨紧器和涨紧轮或导轨组成;涨紧器提供指向皮带或链条的压力,涨紧轮与正时皮带直接接触,而导轨直接与正时链条接触,它们在随皮带或链条运转的同时将涨紧器提供的压力施加在其上,使它们保持合适的涨紧程度。
[0004]涨紧器均通过涨紧器壳、将整个涨紧机构安装在正时链条旁,通过涨紧机构伸缩的涨紧作用使得正时链条保持绷紧状态,但发动机运行过程中难免会震动,现目前的涨紧器壳体过于单薄,涨紧机构的安装运作稳定性不足,容易造成涨紧器损坏。
[0005]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涨紧器壳体,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涨紧器壳体,以解决现目前的涨紧器壳体过于单薄,涨紧机构的安装运作稳定性不足,容易造成涨紧器损坏的问题。
[0007]本技术一种可调节输液支架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8]一种涨紧器壳体,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两边贯穿有安装孔,所述底座上端中部设置有L型调节座,所述底座与所述L型调节座一体成型,两者的共截面呈T型,所述底座内开设有与L型调节座平行的导柱通道,所述底座厚度大于导柱通道直径,所述L型调节座沿与底座接触边的长度方向贯穿有齿条活动槽,所述L型调节座上开设有与齿条活动槽连通的销孔,所述导柱通道端壁中心开设有容腔,所述底座底部开设有进油孔,所述进油孔与容腔侧面连通。
[0009]进一步的,所述L型调节座顶端部开设有与齿条活动槽垂直连通的控制槽。
[0010]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底部开设有与进油孔对应的注油槽,所述注油槽直径大于进油孔直径。
[0011]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底部开设有安装槽。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涨紧器壳体的导柱通道内设置导柱,而L型调节座上的齿条活动槽内设置定位齿条,齿条对导柱进行位置调整,通过底座与L型调节座一体呈T型的设置,使得齿条与导柱结合的涨紧器整体更加稳定,底座安装在发动机上时起到三角稳定作用,增加了涨紧器整体的稳定性,使得涨紧器不容易损坏。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一种涨紧器壳体的立体图。
[0015]图2是本技术一种涨紧器壳体的其他方位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一种涨紧器壳体的背部示意图。
[0017]图4是图3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0018]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19]1、底座;2、安装孔;3、导柱通道;4、注油槽;5、进油孔;6、容腔;7、齿条活动槽;8、安装槽;9、控制槽;11、销孔;14、L型调节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3]实施例:
[0024]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
[0025]本技术提供一种涨紧器壳体,包括底座1,底座1两边贯穿有安装孔2,通过安装孔2将底座1安装在发动机的正时链条旁对应位置;
[0026]底座1上端中部设置有L型调节座14,底座1与L型调节座14一体成型,两者的共截面呈T型,底座1内开设有与L型调节座14平行的导柱通道3,导柱通道3内安装涨紧器的导柱,导柱在涨紧器内伸缩,并与链条接触对其产生涨紧作用;
[0027]底座1厚度大于导柱通道3直径,由于L型调节座14与导柱通道3对应,且由与底座1一体成型,增加了导柱通道3旁的涨紧器壳体厚度,又节约了用料;
[0028]L型调节座14沿与底座1接触边的长度方向贯穿有齿条活动槽7,齿条活动槽7内用于安装调节导柱位置的定位齿条,底座1与L型调节座14一体呈T 型的设置,使得齿条与导柱结合的涨紧器整体更加稳定,底座1安装在发动机上时起到三角稳定作用,增加了涨紧器整体的稳定性,使得涨紧器不容易损坏.
[0029]L型调节座14上开设有与齿条活动槽7连通的销孔11,销孔11内可插入销轴对齿条进行临时定位,导柱通道3端壁中心开设有容腔6,底座1底部开设有进油孔5,进油孔5与容腔6侧面连通,液压用的油通过进油孔5进入导柱通道3内前可通过容腔6进行囤积缓冲,进油孔5设置在容腔6侧面可避免调节导柱时对导柱通道3和容腔6内的冲击直接作用到进油
孔5内,增加了导柱通道3内部结构的稳定性。
[0030]其中,L型调节座14顶端部开设有与齿条活动槽7垂直连通的控制槽9,控制槽9内穿设用于移动齿条活动槽7内齿条的零部件,且控制槽9所在位置最大程度的利用了L型调节座14的形状构造,使得齿条位置调节时,涨紧器壳体更加稳定。
[0031]其中,底座1底部开设有与进油孔5对应的注油槽4,注油槽4直径大于进油孔5直径,注油槽4的设置对进油孔5入口处进行扩充,分离进油孔5内的油压,增加底座1的使用寿命。
[0032]其中,底座1底部开设有安装槽8,安装槽8用于配合发动机上的安装位置,可进行先定位,再安装,增加了安装时的便捷性,且安装槽8靠近外端设置垂直的延伸槽,用于排液。
[0033]本技术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技术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技术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涨紧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两边贯穿有安装孔(2),所述底座(1)上端中部设置有L型调节座(14),所述底座(1)与所述L型调节座(14)一体成型,两者的共截面呈T型,所述底座(1)内开设有与L型调节座(14)平行的导柱通道(3),所述底座(1)厚度大于导柱通道(3)直径,所述L型调节座(14)沿与底座(1)接触边的长度方向贯穿有齿条活动槽(7),所述L型调节座(14)上开设有与齿条活动槽(7)连通的销孔(11),所述导柱通道(3)端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建峰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欧亿冠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