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61124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8 0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及其使用方法,该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包括无人机体、支腿组件和旋翼机构,无人机体包括基座、位于所述基座上方的环体和固定在所述基座上并对环体支撑的支撑杆,支腿组件安装在所述无人机体的底部,对无人机体进行支撑,旋翼机构至少为四个,每个旋翼机构均包括套设在所述环体上的套筒、安装在所述套筒上并驱动述套筒在环体上移动的位置调节组件以及安装在所述套筒的顶部并可相对所述套筒旋转至与所述基座顶面平行或者垂直状态的动力组件,该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及其使用方法,以在飞行途中更换旋翼,避免无人机飞行途中旋翼因损坏后而坠落以及可方便的经过狭小区域的问题。便的经过狭小区域的问题。便的经过狭小区域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无人机
,具体为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无人机实际上是无人驾驶飞行器的统称,从技术角度定义可以分为:无人直升机、无人固定翼机、无人多旋翼飞行器、无人飞艇、无人伞翼机这几大类。
[0003]虽然无人机经过不断的更新换代,相关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目前无人机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缺陷:1、无人机旋翼损坏只能坠落以后更换旋翼,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飞行途中旋翼损坏后坠落的问题;传统无人机的旋翼轴与无人机基座里的动力提供装置是一体化制造的,当无人机在飞行途中旋翼遭受撞击或自身品控有问题损坏后,只能任由无人机坠落与地面撞击造成无人机内部精密零件损坏及失衡。2、四旋翼乃至六旋翼的无人在飞行工作中耗能较高,导致无人机续航能力降低。3、传统无人机经过狭小区域时侦查,过多的旋翼成为一种负担,无法收起旋翼减小体积供其通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方式。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05]鉴于上述和/或现有无人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0006]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及其使用方法,以在飞行途中更换旋翼,避免无人机飞行途中旋翼因损坏后而坠落以及可方便的经过狭小区域的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其包括:无人机体,包括基座、位于所述基座上方的环体和固定在所述基座上并对环体支撑的支撑杆;支腿组件,安装在所述无人机体的底部,对无人机体进行支撑;旋翼机构,至少为四个,每个旋翼机构均包括套设在所述环体上的套筒、安装在所述套筒上并驱动述套筒在环体上移动的位置调节组件以及安装在所述套筒的顶部并可相对所述套筒旋转至与所述基座顶面平行或者垂直状态的动力组件。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支腿组件包括与所述基座的底部可拆卸连接的中心座和环绕包围所述中心座且一端
部与所述中心座侧壁连接的支腿。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具有折弯部,且该折弯部的自由端与所述环体的外侧壁连接;所述套筒的外侧壁开设有缺口,且所述支撑杆的折弯部可穿过该缺口。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环体的顶部等距的设置有齿槽;所述位置调节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套筒内侧壁的第一驱动电机、一端部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同轴连接且延伸至所述套筒内的轴杆和与所述轴杆的另一端连接且底部穿过套筒与所述齿槽啮合的齿轮。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套筒的顶部具有铰接座;所述动力组件包括一端部与所述铰接座铰接的旋翼轴、安装在所述旋翼轴顶部的旋翼扇以及安装在所述铰接座的侧壁上且输出轴延伸至旋翼轴内以驱动所述旋翼轴相对所述铰接座旋转的第二驱动电机。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均为伺服电机。
[0013]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的使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S1:无人机在高度H处飞行,无人机的电量为F、G或者L,无人机体的基座下的一摄像头实时的探测识别前方,并通过发射模块将前方的影响发送至人工操作平台上,其中,其中:F为无人机电池为满电量状态,G为无人机电池为高电量状态,L为无人机电池为低电量装置,所述高电量状态为无人机电池电量大于等于60%;所述低电量状态为无人机电池电量小于60%。
[0014]S2:当无人机检测到无人机在两个及以上障碍物, 且飞行高度H小于等于障碍物高度h时,且无人机与障碍物的水平距离小于等于10米时,则无人机向人工操作平台上发送提醒信号,提醒人工通过人工操作平台将无人机升高飞行或无人机降落减小损伤或将旋翼机构的运行数量从四个减少到三个以减小无人机的整体的体积,其中,所述无人机旋翼数量的减小需要无人机电池电量状态为G;S3:当无人机电池电量为L时,无人机将旋翼机构从四个减少到三个以减小无人机的整体功耗。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无人机的旋翼轴与无人机主体基座电机的连接方式连接采取分离式连接,无人机旋翼轴的的可操控性更高,当无人机在飞行途中旋翼遭受撞击或自身品控有问题损坏后,不会任由无人机坠落与地面撞击造成无人机内部精密零件损坏及失衡,可以在飞行途中收起损坏的旋翼,并且变换其余的旋翼额位置达到平衡,避免无人机飞行途中旋翼因损坏后而坠落的问题。
[0016]2、以四旋翼无人机为例,可在行驶过程中将四旋翼无人机转换为三旋翼无人机,以此在保持无人机正常行驶的情况下收起过多旋翼并改变剩余旋翼位置以使其可以在空中保持稳定并飞行,减少能量的过多消耗以提高其续航能力。
[0017]3、无人机经过狭小区域时侦查,可以收起旋翼减小体积供其通过。不会因换其他
小型无人机进行侦查和无人携带等一些人为原因而拖累监测进度,导致后续监测的数据因时间的流逝而不够精确,可将无人机旋翼收起部分以减小本身构成的圆柱体积继续进行侦查,从而减少时间的消耗,保证数据监测的精确性。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详细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四旋翼飞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从四旋翼转换为三旋翼飞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仰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的无人机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的旋翼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的套筒额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的位置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0]其次,本专利技术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无人机体(100),包括基座(110)、位于所述基座(110)上方的环体(120)和固定在所述基座(110)上并对环体(120)支撑的支撑杆(130);支腿组件(200),安装在所述无人机体(100)的底部,对无人机体(100)进行支撑;旋翼机构(300),至少为四个,每个旋翼机构(300)均包括套设在所述环体(120)上的套筒(310)、安装在所述套筒(310)上并驱动述套筒(310)在环体(120)上移动的位置调节组件(320)以及安装在所述套筒(310)的顶部并可相对所述套筒(310)旋转至与所述基座(110)顶面平行或者垂直状态的动力组件(3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组件(200)包括与所述基座(110)的底部可拆卸连接的中心座(210)和环绕包围所述中心座(210)且一端部与所述中心座(210)侧壁连接的支腿(22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30)的顶部具有折弯部,且该折弯部的自由端与所述环体(120)的外侧壁连接;所述套筒(310)的外侧壁开设有缺口(310a),且所述支撑杆(130)的折弯部可穿过该缺口(310a)。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旋转替换及保护旋翼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体(120)的顶部等距的设置有齿槽(120a);所述位置调节组件(320)包括安装在所述套筒(310)内侧壁的第一驱动电机(320a)、一端部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20a)的输出端同轴连接且延伸至所述套筒(310)内的轴杆(320b)和与所述轴杆(320b)的另一端连接且底部穿过套筒(310)与所述齿槽(120a)啮合的齿轮(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鹏蔡佳朱杰威张天鸣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