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及其制备方法和试剂盒技术

技术编号:3660858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8: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及其制备方法和试剂盒,其中,制备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的方法,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该方法包括:将1,3,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及其制备方法和试剂盒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分析领域,具体地,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及其制备方法和试剂盒,更具体地,涉及制备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的方法,及其制备的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方法,检测黄曲霉毒素的试剂盒及其用途。

技术介绍

[0002]真菌毒素污染是危害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全球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谷物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真菌毒素种类繁多,其中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毒性最强的一类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s)主要是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niger)和集峰曲霉(A.fumigatus)产生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相似的次级代谢物。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AFs种类达20多种。其中食品中常见的主要有黄曲霉毒素B1 (Aflatoxin 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latoxin 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latoxin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latoxin G2,AFG2)、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 M1,AFM1) 和黄曲霉毒素M2(Aflatoxin M2,AFM2)。食品在生长、生产、加工、储运过程中,由于气候、储运环境、运输条件等方面的异常,容易滋生真菌,产生有毒有害的黄曲霉毒素。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1

2017规定了黄曲霉毒素B1与黄曲霉毒素M1在不同食品类别中的限量,其中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限量为0.5μg/kg,我国标准尚未涉及到总量要求,但考虑到黄曲霉毒素的极强毒副作用及其蓄积效应,建立测定食品中多种痕量黄曲霉毒素残留灵敏快速且廉价的分析方法至关重要。
[0003]目前已有的检测方法有薄层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毛细管电泳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等,其中,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方法由于低检出限,高灵敏度、高精密度,成为目前广泛应用的检测方式。然而,由于食品基质比较复杂,而且黄曲霉毒素的残留通常为痕量残留,所以对前处理技术要求较高,常见的超临界流体萃取、加速溶剂萃取、固相萃取、免疫亲和层析等前处理方法,步骤相对繁琐,可能造成目标物的损失,导致定量不准。
[0004]由此,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方法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及其制备方法和试剂盒,该分离电离元件可用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萃取,并可作为离子源元件用于敞开式质谱检测。该元件可同时实现黄曲霉毒素的萃取和直接质谱检测,萃取方法简单,质谱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制备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的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该方法包括:
[0007]将1,3,5

三(4

氨苯基)苯溶解于四氢呋喃中,以便得到第一溶解液;将1,3,5

三甲酰基间苯三酚溶解于四氢呋喃中,以便得到第二溶解液;将所述第二溶解液加入所述第
一溶解液,再加乙酸,进行聚合反应,以便得到有机聚合物;将基底进行打磨和清洗,以便得到预处理后的基底;以及将所述预处理后的基底浸入硅酮胶溶液后取出,插入所述有机聚合物中,取出后进行干燥老化处理,以便获得所述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制备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的方法,在基底表面制备形成有机聚合物,该聚合物具有比表面积大、选择性好的优点,能实现对黄曲霉毒素特异性萃取,吸附量大,萃取方法简单,并且该分离电离元件可以作为基底直接用于敞开式固体基底电喷雾质谱检测,无须色谱分离过程,大大提高检测速度。
[0009]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制备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的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溶解液中,1,3,5

三(4

氨苯基)苯(TAPB)与四氢呋喃(THF)的比例为100mg:15

25mL。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第二溶解液中,1,3,5

三甲酰基间苯三酚(Tp)与四氢呋喃的比例为60mg:6

10mL。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聚合反应是在55

65℃,140

160rpm/min震荡条件下进行的,时间为5

7小时。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基底为圆锥形木棒,且所述基底的尖端直径小于300μm。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干燥老化处理的温度为55

65℃,时间为3

5小时。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硅酮胶溶液为中性硅酮密封胶:苯按体积比1:0.8

1.2形成的混合溶液。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基底为圆锥形木棒,且所述基底的尖端直径小于300μm。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是利用前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由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的基底表面具有有机聚合物层,该聚合物具有比表面积大、选择性好的优点,能实现对黄曲霉毒素特异性萃取,吸附量大,萃取方法简单,并且该分离电离元件可以作为基底直接用于敞开式固体基底电喷雾质谱检测,无须色谱分离过程,大大提高检测速度。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该方法包括:对待测样品进行提取处理,以便得到提取液;利用前述的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对所述提取液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萃取处理,以便得到富集黄曲霉毒素的分离电离元件;以及对所述富集黄曲霉毒素的分离电离元件进行分析处理,以便得到所述待测样品中黄曲霉毒素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结果。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方法,利用前述的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对待测样本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萃取处理,萃取的特异性高,吸附量大,降低样品复杂基质对后续检测的干扰,并且,该方法操作方便,简单快速,检测的回收率、重现性、灵敏性和准确性高。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提取处理包括:将待测样品和乙腈和氯化钠混合,以便得到样品混合液;将样品混合液涡旋震荡3

8min,在4℃条件下以8000

12000r/min的速度
离心 5

15min,以便得到上清液;以及将所述上清液进行蒸发浓缩后,加水复溶,得到所述提取液。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萃取处理的萃取时间为15...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备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1,3,5

三(4

氨苯基)苯溶解于四氢呋喃中,以便得到第一溶解液;将1,3,5

三甲酰基间苯三酚溶解于四氢呋喃中,以便得到第二溶解液;将所述第二溶解液加入所述第一溶解液,再加乙酸,进行聚合反应,以便得到有机聚合物;将基底进行打磨和清洗,以便得到预处理后的基底;以及将所述预处理后的基底浸入硅酮胶溶液后取出,插入所述有机聚合物中,取出后进行干燥老化处理,以便获得所述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溶解液中,1,3,5

三(4

氨苯基)苯与四氢呋喃的比例为100mg:15

25mL,任选地,所述第二溶解液中,1,3,5

三甲酰基间苯三酚与四氢呋喃的比例为60mg:6

10mL,任选地,所述聚合反应是在55

65℃,140

160rpm/min震荡条件下进行的,时间为5

7小时,任选地,所述干燥老化处理的温度为55

65℃,时间为3

5小时,任选地,所述硅酮胶溶液为中性硅酮密封胶:苯按体积比1:0.8

1.2形成的混合溶液,任选地,所述基底为圆锥形木棒,且所述基底的尖端直径小于300μm。3.一种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是利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4.一种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待测样品进行提取处理,以便得到提取液;利用权利要求3所述的黄曲霉毒素分离电离元件对所述提取液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萃取处理,以便得到富集黄曲霉毒素的分离电离元件;以及对所述富集黄曲霉毒素的分离电离元件进行分析处理,以便得到所述待测样品中所述黄曲霉毒素的定性/定量检测结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处理包括:将所述待测样品和乙腈和氯化钠混合,以便得到样品混合液;将所述样品混合液涡旋震荡3

8min,在4℃条件下以8000

12000r/min的速度离心5

15min,以便得到上清液;以及将所述上清液进行蒸发浓缩后,加水复溶,以便得到所述提取液,任选地,所述萃取处理的萃取时间为15

30min,优选地,为20min。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处理的方法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检测进行的,任选地,所述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检测包括:将所述富集黄曲霉毒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峰刘通王秀娟许秀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