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用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59005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载用电子装置,包含:设置在车辆的车顶板(101)与车室(100a)的顶棚内衬(102)之间的电子部件(31)、以及冷却电子部件(31)的冷却部(40),冷却部(40)包含:橡胶软管(71、72),供由于温度上升而体积增加的制冷剂流动;吸热部(50),被连接橡胶软管(71、72)来供制冷剂流入,在流入的制冷剂与电子部件(31)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从电子部件(31)吸热;散热部(60),配置于车室(100a),被连接橡胶软管(71、72)而供制冷剂流入,使通过了吸热部(50)的制冷剂和车室(100a)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将制冷剂的热量向车室(100a)散热;以及止回阀(73、74),配置于制冷剂流动的流路,通过制冷剂的压力上升而被打开。的压力上升而被打开。的压力上升而被打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载用电子装置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以在2020年6月5日向日本申请的专利申请第2020

98778号为基础,通过参照整体上引用基础申请的内容。


[0003]本说明书中的公开涉及将电子部件配置在车辆的车顶板与车室的顶棚内衬之间的车载用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0004]公开了布置于车辆的顶棚,具有收容天线的突起部的天线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优选天线装置所具备的电路部能够散热以维持性能。
[0005]在专利文献1中,将电路部设置在从车辆的车顶突出的突起部中,并且在远离车辆的车顶外表面的位置设置电路部。由此,由于能够将电路部的热量释放到突起部内的空间,因此抑制电路部的温度上升。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

50031号公报
[0007]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由于在车顶上具有电路部,因此即使想办法将电路部的热量释放到突起部内的空间,也不能充分抑制电路部所具备的电子部件温度上升至超过耐热温度的温度。若电子部件超过耐热温度,则存在电子部件异常工作、或者不工作的担忧。如果将电子部件配置在车辆内,则与将电子部件配置在车顶上相比,能够抑制电子部件的温度上升。
[0008]由于需要在车辆中搭载许多部件,因此也产生必须将电子部件配置在车辆的车顶板与车室的顶棚内衬之间的情况。车辆的车顶板与车室的顶棚内衬之间是车辆内比较高温的区域。因此,当在车辆的车顶板与车室的顶棚内衬之间配置电子部件的情况下,需要使电子部件的温度不超过耐热温度的结构。
[0009]并且,由于电子部件在非工作时也需要不超过耐热温度,因此期望不使用电力而使电子部件的温度不超过耐热温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所公开的目的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用电力,就能够抑制设置在车辆的车顶板与车室的顶棚内衬之间的电子部件的温度超过耐热温度的车载用电子装置。
[0011]本公开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而采用以下的技术手段。
[0012]这里公开的车载用电子装置是搭载于车辆的车载用电子装置,包含:
[0013]电子部件,设置在车辆的车顶板与车室的顶棚内衬之间;以及
[0014]冷却部,冷却电子部件,
[0015]冷却部包含:
[0016]管,供由于温度上升而体积增加的制冷剂流动;
[0017]吸热部,被连接管来供制冷剂流入,在流入的制冷剂与电子部件之间进行热交换,从电子部件吸热;
[0018]散热部,配置于车室,被连接管而供制冷剂流入,使通过了吸热部的制冷剂和车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将制冷剂的热量向车室散热;以及
[0019]止回阀,配置于制冷剂所流动的流路,通过制冷剂的压力上升而被打开。
[0020]该车载用电子装置具有冷却电子部件的冷却部,因此即使将电子部件配置在车辆的车顶板与车室的顶棚内衬之间,也能够抑制该电子部件超过耐热温度。
[0021]另外,冷却部在管中填充有随着温度上升而体积增加的制冷剂。若电子部件的环境温度因太阳热量而升高,则电子部件附近的制冷剂的温度也上升。由于该温度上升,产生制冷剂的压力上升。
[0022]若制冷剂的压力升高,则止回阀打开,制冷剂在流路中流动。由此,在吸热部从电子部件吸收的热量通过制冷剂的循环被带到散热部,并在散热部散热。由于电子部件的热量通过这样的工作被散热,因此不使用电力就能够抑制电子部件的温度超过耐热温度。
[0023]此外,上述的各单元的括号内的附图标记是表示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单元的对应关系的一个例子。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的侧视图。
[0025]图2是表示天线装置10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0026]图3是表示温度变化的一个例子的图。
[0027]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210的图。
[0028]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310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第一实施方式>
[0030]使用图1~图3对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载用天线装置10是用于与外部的装置进行通信的收发器。以下,将车载用天线装置10仅记载为天线装置10。天线装置10是车载用电子装置,例如进行利用自动驾驶所需的电波的通信。
[0031]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安装于车辆100的车顶板101的下方。车顶板101是构成车辆100的车顶的金属板。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天线装置10的设置位置是车顶板101的前端,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天线装置10的设置位置是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该位置是被称为顶置控制台的部分。
[0032]如图1所示,天线装置10具备上部11和下部12,其中,该上部11配置在车顶板101与车室100a的顶棚内衬102之间,该下部12配置于顶棚内衬102的下方。顶棚内衬102是构成车室100a的顶棚的部件,也有被称为衬垫的情况。顶棚内衬102由聚丙烯等树脂制成。
[0033]图2示出天线装置10的剖视图。图2所示的截面是与车宽方向平行的铅垂截面。天线装置10具备无线部30和冷却部40作为功能。无线部30是进行无线通信的部分,包括电子部件31、电路基板32、壳体33、天线元件34以及隔热部件35而构成。冷却部40是对无线部30
所具备的电子部件31进行冷却的部分。
[0034]壳体33是长方体状,在内部收容电子部件31、电路基板32以及天线元件34。壳体33包含树脂外壳36和铝盖37。树脂外壳36由树脂材料构成,是空心的长方体状,六个面中的一个面开放。因此,树脂外壳36是所谓的浴盆形状。
[0035]铝盖37由铝或者铝合金构成,设置为覆盖树脂外壳36的开放部分。铝盖37是构成壳体33的一部分的金属部分。铝盖37的导热性优异,成为将壳体33的电子部件31的热量向外部散热的主要部分。铝盖37通过拉深加工而成型,通过使用了小螺钉、钩等的嵌合等相对于树脂外壳36固定。
[0036]壳体33配置为铝盖37位于下侧、即车室100a侧。壳体33经由隔热部件35设置于车顶板101的下表面。壳体33通过托架等固定于未图示的车身框架。
[0037]隔热部件35设置于壳体33的外部,使壳体33以及吸热部50与车顶板101之间隔热。隔热部件35由隔热性优异的材料、例如玻璃棉构成。隔热部件35设置为填埋车顶板101与壳体33之间,并且覆盖壳体33和吸热部50。通过隔热部件35填埋形成在车顶板101与壳体33之间的空间的理由是因为以遮蔽空气为目的,以使车顶板101受到的日照热量不影响壳体33、具体而言不影响树脂外壳36。另外,隔热部件35覆盖吸热部50的理由是为了使被车室100a的空气冷却的制冷剂不会被来自车顶板101的辐射热、车顶板101与顶棚内衬102之间的空气加热。
[0038]电路基板32是所谓的印刷电路基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载用电子装置,是搭载于车辆(100)的车载用电子装置,包含:电子部件(31),设置在上述车辆的车顶板(101)与车室(100a)的顶棚内衬(102)之间;以及冷却部(40),冷却上述电子部件,上述冷却部包含:管,供因温度上升而体积增加的制冷剂流动;吸热部(50),被连接上述管来供上述制冷剂流入,在流入的上述制冷剂与上述电子部件之间进行热交换,从上述电子部件吸热;散热部(60),配置于上述车室,被连接上述管而供上述制冷剂流入,使通过了上述吸热部的上述制冷剂和上述车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将上述制冷剂的热量向上述车室散热;以及止回阀(73、74),配置于上述制冷剂流动的流路,通过上述制冷剂的压力上升而被打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电子装置,其中,在上述流路中,使上述制冷剂沿同一方向流动的两个上述止回阀配置为夹着上述吸热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用电子装置,其中,在两个上述止回阀之间的上述流路布置蓄压部,上述蓄压部通过弹性变形蓄积由于上述制冷剂的体积增加而上升的上述制冷剂的压力,在上述制冷剂的压力降低时,释放所蓄积的压力。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用电子装置,其中,作为上述蓄压部具备伸缩管(71、72),其中,上述伸缩管是上述管的至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川充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