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装置及冲压装置的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58848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实现节能性能或成形性能提高的冲压装置及冲压装置的控制方法。冲压装置(11)利用加压缸筒(15)使热板(18、21)及载置于热板(18、21)的成形物(P)朝向安装于上盘(12)的热板(19)上升,在热板(18、21、19)间加压,其中,向加压缸筒(15)供给工作油的泵(23、25)具备由伺服马达以外的马达(26)驱动的大容量泵(23)和由伺服马达(24)驱动且比上述大容量泵(23)吐出量小的小容量泵(25)。量泵(23)吐出量小的小容量泵(25)。量泵(23)吐出量小的小容量泵(2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冲压装置及冲压装置的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利用加压缸筒使热板及载置于热板的成形物朝向安装于上盘的热板上升而在热板间加压的冲压装置及冲压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对于利用加压缸筒使热板及载置于热板的成形物朝向安装于上盘的热板上升而在热板之间加压的冲压装置而言,具有利用一个泵进行冲压时的加压控制的方式和利用多个泵进行冲压时的加压控制的方式。作为利用多个泵进行冲压时的加压控制的方式,已知专利文献1记载的方式和专利文献2记载的方式。
[0003]专利文献1记载了,在使可动盘上升时,使大容量泵和小容量泵驱动,向加压缸筒送油,当液压成为预定压以上时,停止大容量泵。另外,专利文献2记载了,设置移动用泵和加压用泵,该移动用泵使用以恒定的转速旋转的马达,该加压用泵可以使用逆变器控制吐出量,在加压模式下,停止移动用泵,控制加压用泵的转速。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00300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3233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9]但是,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的冲压装置均在节能性能及平滑地切换加压开始时的压力上升的成形性能方面不充分。
[0010]因此,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节能性能或成形性能的提高的冲压装置及冲压装置的控制方法。
[0011]根据本说明书的记载及附图,可以明了其它的问题和新的特征。
[0012]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3]本专利技术的方案1记载的冲压装置利用加压缸筒使热板及载置于热板的成形物朝向安装于上盘的热板上升,在热板间加压,其特征在于,向加压缸筒供给工作油的泵具备由伺服马达以外的马达驱动的大容量泵和由伺服马达驱动且比上述大容量泵吐出量小的小容量泵。
[0014]专利技术效果
[0015]本专利技术的冲压装置利用加压缸筒使热板及载置于热板的成形物朝向安装于上盘的热板上升,在热板间加压,其中,向加压缸筒供给工作油的泵具备由伺服马达以外的马达驱动的大容量泵和由伺服马达驱动且比上述大容量泵吐出量小的小容量泵,因此能够实现节能性能或成形性能的提高。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冲压装置的控制方法也起到同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的热板下降时的概略图。
[0017]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的加压时的概略图。
[0018]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的控制说明图。
[0019]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的控制流程图。
[0020]图中:
[0021]11—冲压装置,12—上盘,13—下盘,15—加压缸筒,18、19、22—热板,23—大容量泵,24—伺服马达,25—小容量泵,26—三相马达,29—控制装置,44—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参照图1及图2,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11是多级的热压,利用加压缸筒15使热板18、21及载置于热板18、21的成形物P朝向安装于上盘的热板19上升,在热板间加压。除了布局于地板上的冲压装置11,冲压装置11还包含控制装置29、真空泵、液压装置、传热介质油加热冷却装置,且与成形物的搬入、搬出装置等一起构成冲压成形系统。
[0023]若对冲压装置11的结构进行说明,则冲压装置11的固定地设于上部的上盘12和固定地设于下部的下盘13之间由连接杆14连接。在下盘13的下部安装有加压缸筒15。在加压缸筒15具备相对于缸筒部15a升降的柱塞16,上述柱塞16的前表面固定于可动盘17的背面。另外,在缸筒部15a的内部且柱塞16的后表面侧设有加压油室15b。本实施方式的加压缸筒15为单动缸筒。
[0024]在可动盘17的上表面固定地安装有热板18(下热板)。在上侧的上盘12的下表面还安装有热板19(上热板)。在本实施方式中,热板19由固定地安装于上盘12的保持部20保持。因此,热板19相对于上盘12可以极细微地移动。但是,热板19也可以固定于上盘12。在热板18(下热板)与热板19(上热板)之间配置有热板21(中间热板),该热板21载置于未图示的载置台阶部。上述热板21随着安装于可动盘17的热板18的升降而升降。在图1的例子中,中间热板21为四张,但中间热板21的数量没有限定,也可以不具备中间热板21。热板18、19、21为加压面分别平滑地形成的矩形的预定板厚的金属板,在内部形成有用于流通传热介质油、蒸气或水等温度控制用介质的通路。另外,热板18、19、21也可以在盘内设置加热器而直接加热。
[0025]在上盘12的内部,朝向下方地安装有限位开关22。而且,通过上述限位开关22,能够检测通过加压缸筒15的工作,最上部的成形物M与热板19抵接,且热板19被抬起。此外,限位开关22也可以安装于上盘12的侧面、热板19的侧面,检测中间热板21上升到接触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压装置11容纳于可与外界划分开的腔室(未图示)中,在上述腔室连接有真空装置的真空泵(未图示)。但是,冲压装置11也可以不具备腔室,而是在大气下被加压。
[0026]接着,对包含泵的液压回路进行说明。向冲压装置11的加压缸筒15供给工作用的泵具备由伺服马达以外的马达驱动的大容量泵23和由伺服马达24驱动,且比上述大容量泵23吐出量小的小容量泵25。
[0027]更具体而言,大容量泵23为由三相马达26(交流三相感应马达)旋转驱动的固定容
量型泵。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容量泵23的种类使用了齿轮泵,但也可以使用螺杆泵、叶片泵等偏芯泵、固定容量型的活塞泵等。另外,大容量泵23所使用的马达除了三相马达26,也可以为其它交流感应马达、交流同步马达、包括无刷马达的直流马达。上述大容量泵23的泵与马达的组合主要重视单位时间的吐出量和成本来选定,不要求高压应对性能。
[0028]大容量泵23的三相马达26经由电力线27及马达驱动单元28连接于控制装置29。另外,大容量泵23与容器30连接,并且连接有吐出侧的管路31。在管路31设置有止回阀32,在从大容量泵23与止回阀32之间分支出的管路设置有安全阀33。
[0029]小容量泵25为由伺服马达24旋转驱动的可变容量型泵。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容量泵25的种类使用轴向活塞泵,但也可以使用径向活塞泵等其它的可变容量型泵。轴向活塞泵系统50具备小容量泵25为公知常识,但还具备斜板驱动部34、用于切换斜板驱动部34的电磁切换阀35以及压力控制阀36。此外,在将轴向活塞泵系统仅设为压力补偿型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电磁切换阀35,而仅设置压力补偿型的压力控制阀3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限定于此,作为一例,期望小容量泵25的最大吐出量为大容量泵的固定吐出量的5%至30%。但是,小容量泵25需要具有最高压力(额定压力)为8MPa以上的高压应对性能。
[0030]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压装置,其利用加压缸筒使热板及载置于热板的成形物朝向安装于上盘的热板上升,在热板间加压,其特征在于,向加压缸筒供给工作油的泵具备:由伺服马达以外的马达驱动的大容量泵;以及由伺服马达驱动且比上述大容量泵吐出量小的小容量泵。2.一种冲压装置,其利用加压缸筒使热板及载置于热板的成形物朝向安装于上盘的热板上升,在热板间加压,其特征在于,向加压缸筒供给工作油的泵具备:由伺服马达以外的马达驱动的大容量泵;以及由伺服马达驱动的可变容量型泵。3.一种冲压装置的控制方法,该冲压装置利用加压缸筒使热板及载置于热板的成形物朝向安装于上盘的热板上升,在热板间加压,该冲压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川伸一山口拓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本制钢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