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环形润滑油槽结构的离合器从动盘盘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8290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带环形润滑油槽结构的离合器从动盘盘毂,包括从动盘盘毂,所述从动盘盘毂表面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中心轴,所述中心轴的内表面开设有润滑油槽,所述从动盘盘毂的一侧通过安装组件固定安装有从动盘本体,所述安装组件中包括螺纹栓和阻尼片,所述从动盘本体和从动盘盘毂的表面均开设有多个螺纹槽,所述阻尼片的表面开设通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从动盘盘毂技术领域。该带环形润滑油槽结构的离合器从动盘盘毂,通过设置有安装组件,利用润滑油槽方便于增加连接转动时的转动,并且通过阻尼片减小从动盘盘毂和从动盘本体之间的摩擦,以此有效的提高了该从动盘盘毂使用的耐磨性,使得该产品更加的耐用。使得该产品更加的耐用。使得该产品更加的耐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环形润滑油槽结构的离合器从动盘盘毂


[0001]本技术涉及从动盘盘毂
,具体为带环形润滑油槽结构的离合器从动盘盘毂。

技术介绍

[0002]制动盘是盘式制动器的摩擦偶件,除应具有作为构件所需要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有尽可能高而稳定的摩擦系数,以及适当的耐磨性、耐热性、散热性和热容量等。
[0003]现有的离合器从动盘盘毂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容易造成从动盘盘毂的磨损甚至时损坏,长期使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此,本技术提供了带环形润滑油槽结构的离合器从动盘盘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带环形润滑油槽结构的离合器从动盘盘毂,解决了现有的离合器从动盘盘毂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容易造成从动盘盘毂的磨损甚至时损坏,长期使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带环形润滑油槽结构的离合器从动盘盘毂,包括从动盘盘毂,所述从动盘盘毂表面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中心轴,所述中心轴的内表面开设有润滑油槽,所述从动盘盘毂的一侧通过安装组件固定安装有从动盘本体,所述安装组件中包括螺纹栓和阻尼片,所述从动盘本体和从动盘盘毂的表面均开设有多个螺纹槽,所述阻尼片的表面开设通槽,所述螺纹栓的表面贯穿通槽并与螺纹槽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所述阻尼片的两侧分别与从动盘本体和从动盘盘毂的相对侧紧密接触。
[0006]优选的,所述从动盘盘毂和从动盘本体的表面设置有基材层、耐热层和耐磨损层,所述基材层的顶部与耐热层的底部通过粘接剂固定粘接,所述耐热层的顶部与耐磨损层的底部通过粘接剂固定粘接。
[0007]优选的,所述耐热层中包括聚丙烯纤维层、聚硅氧烷树脂层、钛酸烷基酯层和玻璃纤维层,所述聚丙烯纤维层的顶部与聚硅氧烷树脂层的底部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聚硅氧烷树脂层的顶部与钛酸烷基酯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钛酸烷基酯层的顶部与玻璃纤维层的底部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耐磨层中包括聚丙烯树脂层、聚氨酯树脂层、二氧化硅层和二硫化钼层,所述聚丙烯树脂层的顶部与聚氨酯树脂层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聚氨酯树脂层的顶部与二氧化硅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二氧化硅层的顶部与二硫化钼层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1]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提供了带环形润滑油槽结构的离合器从动盘盘毂。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1)、该带环形润滑油槽结构的离合器从动盘盘毂,通过设置有安装组件,利用润滑油槽方便于增加连接转动时的转动,并且通过阻尼片减小从动盘盘毂和从动盘本体之间的摩擦,以此有效的提高了该从动盘盘毂使用的耐磨性,使得该产品更加的耐用。
[0014](2)、该带环形润滑油槽结构的离合器从动盘盘毂,通过设置有基材层、耐热层和耐磨损层,利用粘接剂将其均匀的涂抹在从动盘盘毂和从动盘本体的表面,以此可以有效的提高该从动盘盘毂的耐磨性和耐热性,使得该从动盘盘毂更加的耐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外部立体结构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拆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基材层的层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耐热层的层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耐磨损层的层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

从动盘盘毂、2

中心轴、3

润滑油槽、4

安装组件、41

螺纹栓、42

阻尼片、43

螺纹槽、44

通槽、5

从动盘本体、6

基材层、7

耐热层、71

聚丙烯纤维层、72

聚硅氧烷树脂层、73

钛酸烷基酯层、74

玻璃纤维层、8

耐磨层、81

聚丙烯树脂层、82

聚氨酯树脂层、83

二氧化硅层、84

二硫化钼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带环形润滑油槽结构的离合器从动盘盘毂,包括从动盘盘毂1,从动盘盘毂1和从动盘本体5的表面设置有基材层6、耐热层7和耐磨损层8,基材层6的顶部与耐热层7的底部通过粘接剂固定粘接,耐热层7的顶部与耐磨损层8的底部通过粘接剂固定粘接,耐热层7中包括聚丙烯纤维层71、聚硅氧烷树脂层72、钛酸烷基酯层73和玻璃纤维层74,聚丙烯纤维层71的顶部与聚硅氧烷树脂层72的底部固定连接,聚硅氧烷树脂层72的顶部与钛酸烷基酯层73的底部固定连接,钛酸烷基酯层73的顶部与玻璃纤维层74的底部固定连接,耐磨层8中包括聚丙烯树脂层81、聚氨酯树脂层82、二氧化硅层83和二硫化钼层84,聚丙烯树脂层81的顶部与聚氨酯树脂层82的底部固定连接,聚氨酯树脂层82的顶部与二氧化硅层83的底部固定连接,二氧化硅层83的顶部与二硫化钼层84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有基材层6、耐热层7和耐磨损层8,利用粘接剂将其均匀的涂抹在从动盘盘毂1和从动盘本体5的表面,以此可以有效的提高该从动盘盘毂的耐磨性和耐热性,使得该从动盘盘毂更加的耐用,从动盘盘毂1表面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中心轴2,中心轴2的内表面开设有润滑油槽3,从动盘盘毂1的一侧通过安装组件4固定安装有从动盘本体5,安装组件4中包括螺纹栓41和阻尼片42,从动盘本体5和从动盘盘毂1的表面均开设有多个螺纹槽43,阻尼片42的表面开设通槽44,螺纹栓41的表面贯穿通槽44并与螺纹槽43的内表面螺纹连接,阻尼片42的两侧分别与从动盘本体5和从动盘盘毂1的相对侧紧密接触,通过
设置有安装组件4,利用润滑油槽3方便于增加连接转动时的转动,并且通过阻尼片42减小从动盘盘毂1和从动盘本体5之间的摩擦,以此有效的提高了该从动盘盘毂使用的耐磨性,使得该产品更加的耐用,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002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带环形润滑油槽结构的离合器从动盘盘毂,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动盘盘毂(1),所述从动盘盘毂(1)表面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中心轴(2),所述中心轴(2)的内表面开设有润滑油槽(3),所述从动盘盘毂(1)的一侧通过安装组件(4)固定安装有从动盘本体(5);所述安装组件(4)中包括螺纹栓(41)和阻尼片(42),所述从动盘本体(5)和从动盘盘毂(1)的表面均开设有多个螺纹槽(43),所述阻尼片(42)的表面开设通槽(44),所述螺纹栓(41)的表面贯穿通槽(44)并与螺纹槽(43)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所述阻尼片(42)的两侧分别与从动盘本体(5)和从动盘盘毂(1)的相对侧紧密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环形润滑油槽结构的离合器从动盘盘毂,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盘盘毂(1)和从动盘本体(5)的表面设置有基材层(6)、耐热层(7)和耐磨损层(8),所述基材层(6)的顶部与耐热层(7)的底部通过粘接剂固定粘接,所述耐热层(7)的顶部与耐磨损层(8)的底部通过粘接剂固定粘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环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桓波黄火奇杨华恕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顺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