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7856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缓冲器,包括:井道、轿厢、围框、坡道、楼板、第三缓冲器,所述井道建立在所述楼板上,所述围框连接在所述井道底部,所述坡道架设在所述围框外,所述轿厢位于所述井道内上下移动,所述轿厢停靠在所述围框上边缘,所述轿厢内地面与所述坡道顶部持平,形成进出通道,所述第三缓冲器位于所述井道内,所述第三缓冲器位于所述楼板与所述楼板之间,其中,所述第三缓冲器横截面与所述井道内围截面相当,或所述第三缓冲器横截面与所述轿厢底部截面相当。解决了现有的缓冲器不适合楼板安装,也不适合室内电梯工作场景,没有兼顾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技术问题。顾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技术问题。顾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缓冲器


[0001]本技术涉及升降平台领域,具体而言,是一种电梯缓冲器。

技术介绍

[0002]一般电梯设底坑,在坑内安装缓冲器。通常缓冲器设计成柱形,缓冲器底部通过支撑柱与地面连接,这些设计是为了在底坑和轿厢之间形成一个逃逸空间,让困在底坑的人不会被压死,可以躲在支撑柱撑起的空间里。
[0003]专利技术人发现,位于室内的别墅电梯没有底坑。而电梯的设计者受困于传统思路,优先选择柱形缓冲器。为了腾空间,要把轿厢的停靠位置向上提升,造成了不得不制造更高的围挡,设置更陡的坡道困局。且柱形缓冲器连接在地板上,还要用四个膨胀螺栓固定,相当于把地板的局部打碎,电梯向下撞过来,可能击碎地板。轿厢也要在底部保留冲击梁与缓冲器配合,挤占空间又没有必要。
[0004]现有的缓冲器不适合楼板安装,也不适合室内电梯工作场景,没有兼顾安全性和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提供的是一种电梯缓冲器,所要解决的是,现有的缓冲器不适合地板安装,也不适合室内电梯工作场景,没有兼顾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技术问题。
[0006]为了上述目的,根据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梯缓冲器,包括:井道、轿厢、围框、坡道、楼板、第三缓冲器,所述井道建立在所述楼板上,所述围框连接在所述井道底部,所述坡道架设在所述围框外,所述轿厢位于所述井道内上下移动,所述轿厢停靠在所述围框上边缘,所述轿厢内地面与所述坡道顶部持平,形成进出通道,所述第三缓冲器位于所述井道内,所述第三缓冲器位于所述楼板与所述楼板之间,其中,所述第三缓冲器横截面与所述井道内围截面相当,或所述第三缓冲器横截面与所述轿厢底部截面相当。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缓冲器受压力产生纵向阻尼溃缩,或/和所述第三缓冲器受压力产生横向膨胀变形,所述第三缓冲器放置或连接在所述楼板上。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缓冲器阻尼机械波,所述第三缓冲器连接在所述轿厢底部外。
[0009]进一步的,还包括:冲击梁,所述轿厢底部设置有所述冲击梁。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缓冲器与所述井道间预留横向间隙,所述第三缓冲器受压力产生横向膨胀变形,所述第三缓冲器填充与所述井道间预留横向间隙。
[0011]进一步的,还包括:冲击梁第三缓冲距离,所述第三缓冲器受所述轿厢与所述楼板挤压变形的过程距离为所述冲击梁第三缓冲距离,所述轿厢以一个初始速度向所述楼板移动,仅由所述第三缓冲器将所述轿厢减速为零,其中,优选减速线性好的所述第三缓冲器。
[0012]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间隙,所述第三缓冲器受所述轿厢与所述楼板挤压变形的结果距离为所述第三间隙,其中,优选所述冲击梁第三缓冲距离与所述第三间隙比值大的所述第三缓冲器。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缓冲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一部分连接在所述第三缓冲器连接在所述轿厢底部外侧,另一部分放置或连接在所述楼板(10)上面。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缓冲器为非单一材质的材料构成,其中一种材质的材料呈网格状或蜂窝状作为主体,填充在网格或蜂窝空隙内的材料使用另一种材质;填充在网格或蜂窝空隙内的材料加工成具有规律的几何状或无规律的颗粒状。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缓冲器受压力形变,压力去除复原,所述第三缓冲器的形变与复原的过程具有稳定性,稳定性包括:机械参数、化学参数、有效时间、次数、频率的。
[0016]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通过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获得一种缓冲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缓冲器不适合楼板安装,也不适合室内电梯工作场景,没有兼顾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是通常的电梯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通常的电梯缓冲示意图;
[0020]图3是通常的别墅电梯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通常的别墅电梯缓冲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示意图;
[0023]图6是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0024]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5]1、井道;2、轿厢; 3、地面;4、第一缓冲器;5、第一缓冲座;6、底坑;7、第一缓冲距离;8、第一间隙;9、冲击梁;10、楼板;11、围框;12、坡道;13、第二缓冲距离;14、第二缓冲器;15、第三缓冲器;16、第三缓冲距离;17、冲击梁厚度;18、第二间隙;19、第三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7]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电梯缓冲器,包括:井道1、轿厢2、围框11、坡道12、楼板10、第三缓冲器15,井道1建立在楼板10上,围框11连接在井道1底部,坡道12架设在围框11外,轿厢2位于井道1内上下移动,轿厢2停靠在围框11上边缘,轿厢2内地面与坡道12顶部持平,形成进出通道,第三缓冲器15位于井道1内,第三缓冲器15位于楼板10与楼板10之间,其中,第三缓冲器15横截面与井道1内围截面相当,或第三缓冲器15横截面与轿厢2底部截面相当。
[0028]具体而言,一般电梯安装在地面3,井道1下方有底坑6,第一缓冲器4下方连接在第一缓冲座5的上方。为了与第一缓冲器4能够冲击不变形,轿厢2下方都设置一个冲击梁9,冲击梁9具有冲击梁厚度17,不能被压缩。轿厢2挤压第一缓冲器4到第一缓冲距离8停止,留下第一间隙8可以藏匿被困人员不备压死。只要底坑6够深,第一缓冲距离8可以有很大的选择
余地。
[0029]但当这个设计思路用到一般室内别墅梯就不合适,因为没有底坑。靠提升轿厢2的停靠位置,然后把第二缓冲器14放到楼板11上,还要与楼板固定。虽然第二缓冲器14选用小的,但本质与第一缓冲器4是一种类型,呈一柱形,压力从很小的面积向楼板11上施加。产生的第二缓冲距离13不够,第二间隙18大了也没用,因为没有底坑6的电梯也不需要藏匿被困人员。而冲击梁9也要被迫保留,并保留一定的冲击梁厚度17,否则受不住第二缓冲器14的冲击。
[0030]本技术首先把第三缓冲器15设计成宽大的垫子,把本已废弃的第一间隙8占用的表面积利用起来,不让楼板11的局部受到大的压强,随之而来的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比如冲击梁9不用也能够耐住冲击的,冲击梁厚度17的位置可以进一步留给第三缓冲距离16,围挡11和坡道12相较于之前的方案可以降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缓冲器不适合地板安装,也不适合室内电梯工作场景,没有兼顾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技术问题。
[0031]可选的,第三缓冲器15受压力产生纵向阻尼溃缩,或/和第三缓冲器15受压力产生横向膨胀变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井道(1)、轿厢(2)、围框(11)、坡道(12)、楼板(10)、第三缓冲器(15),所述井道(1)建立在所述楼板(10)上,所述围框(11)连接在所述井道(1)底部,所述坡道(12)架设在所述围框(11)外,所述轿厢(2)位于所述井道(1)内上下移动,所述轿厢(2)停靠在所述围框(11)上边缘,所述轿厢(2)内地面与所述坡道(12)顶部持平,形成进出通道,所述第三缓冲器(15)位于所述井道(1)内,所述第三缓冲器(15)位于所述楼板(10)与所述楼板(10)之间,其中,所述第三缓冲器(15)横截面与所述井道(1)内围截面相当,或所述第三缓冲器(15)横截面与所述轿厢(2)底部截面相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缓冲器(15)受压力产生纵向阻尼溃缩,或/和所述第三缓冲器(15)受压力产生横向膨胀变形,所述第三缓冲器放置或连接在所述楼板(10)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梯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缓冲器(15)阻尼机械波,所述第三缓冲器(15)连接在所述轿厢(2)底部外。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梯缓冲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冲击梁(9),所述轿厢(2)底部设置有所述冲击梁(9)。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梯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缓冲器(15)与所述井道(1)间预留横向间隙,所述第三缓冲器(15)受压力产生横向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海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升华电梯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