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连接钢管混凝土柱与预应力管桩的连接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6943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连接钢管混凝土柱与预应力管桩的连接件。该连接件采用混凝土填芯钢结构,两端的上钢管与下钢管分别插入钢管混凝土柱中的钢管柱与预应力管桩孔内一定深度,以可形成可靠的铰接节点,可满足立柱的抗剪和承压要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连接件可在工厂批量制作,降低成本,而且方便采用超声探伤和射线检验等方法来检验连接焊缝的质量,从而确保连接件的质量。从而确保连接件的质量。从而确保连接件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连接钢管混凝土柱与预应力管桩的连接件


[0001]本技术属于基坑围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连接钢管混凝土柱与预应力管桩的连接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深基坑越来越多。深基坑常采用围护桩(墙)加钢筋混凝土支撑的支护结构。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立柱,主要采用钢格构柱(或钢管柱、型钢柱、钢管混凝土柱)和钻孔灌注桩的组合立柱。当工程桩也为钻孔灌注桩时,工程桩和立柱桩可以一起施工,另外立柱可以借用位置合适的工程桩作为立柱桩,不需要新打设立柱桩,降低造价。但是当工程桩为预应力管桩时,立柱桩采用钻孔灌注桩,则工程桩和立柱桩为两种不同的桩型,施工麻烦,工期长;且立柱桩不能借用工程桩,需要全部新打设立柱桩,造价也高。但是钢管混凝土柱与预应力管桩之间按照常规做法难以直接连接,需要特殊的连接结构。因此,亟需提供一种能够连接钢管混凝土柱与预应力管桩的连接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钢管混凝土立柱与预应力管桩的连接问题,并提供一种用于连接钢管混凝土柱与预应力管桩的连接件。本技术中将钢管混凝土柱与预应力管桩通过所提供的连接件连接,连接件在工厂批量预制,质量可靠,施工方便,造价低。
[0004]本技术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用于连接钢管混凝土柱与预应力管桩的连接件,其包括上钢管、下钢管、连接钢板、定位导向器和混凝土内芯;所述连接钢板为圆环形,外径与预应力管桩的外径相同,内径小于上钢管和下钢管的内径;上钢管同轴装配于连接钢板的顶面,且上钢管内壁与连接钢板顶面之间在连接位置设有上加劲板,下钢管同轴装配于连接钢板的底面,且下钢管内壁与连接钢板底面之间在连接位置设有下加劲板;所述连接钢板中位于上钢管和下钢管的装配区域外围的环形边缘作为连接区域,所述连接区域上开设有用于与预应力管桩顶部端板上的螺栓配合的连接孔;所述下钢管底部安装有定位导向器;所述定位导向器为一个具有倾斜侧面且顶部敞口而底部封口的结构件,其顶面固定连接在下钢管底端且顶面的外周不凸出于下钢管底端外周,其侧面由顶到底逐渐向下钢管的轴线倾斜;所述混凝土内芯填充于整个连接件的内部空间中。
[0006]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导向器成倒锥形或倒圆台形。
[0007]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导向器的顶面直径与所述下钢管的外径相等。
[0008]作为优选,所述上加劲板沿环向均匀布设多块。
[0009]作为优选,所述下加劲板沿环向均匀布设多块。
[0010]作为优选,所述上钢管的外径比钢管柱的内径小3~10mm。
[0011]作为优选,所述下钢管的外径比预应力管桩的内径小10~30mm。
[0012]作为优选,所述上钢管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所述连接钢板上。
[0013]作为优选,所述下钢管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所述连接钢板上。
[0014]作为优选,所述混凝土内芯填充满上钢管的内部空间、下钢管的内部空间、连接钢板的中心孔以及定位导向器的内部空间。
[0015]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的连接件可用于连接钢管柱与预应力管桩,连接件采用混凝土填芯钢结构,截面抗剪强度高。在地面将连接件插入钢管柱后焊接固定,再用送桩器将钢管柱与连接件吊住,定位导向器对准地面位置的桩孔插入连接,再用焊缝和螺栓固定,现场施焊少、操作方便。
[0017]而且本技术的连接件可通过工厂批量加工制作,工厂内施焊采用探伤检验,质量有保障。连接件两端的上钢管与下钢管分别插入钢管柱与预应力管桩孔内一定深度后,已可形成可靠的铰接节点,可满足立柱的抗剪和承压要求。连接件还可以与钢管柱和预应力管桩采用焊接和螺栓连接固定,提供一定的抗剪和抗弯承载力。连接节点可靠,强度高。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一种用于连接钢管混凝土柱与预应力管桩的连接件的剖面图。
[0019]图2为钢管混凝土柱与预应力管桩连接节点剖面图。
[0020]图中附图标记为:连接件A、上钢管1、下钢管2、连接钢板3、定位导向器4、混凝土内芯5、上加劲板6、下加劲板7、钢管混凝土柱8、钢管柱81、管内混凝土82、连接件与支撑立柱连接结构9、第一焊缝91、螺栓92、第二焊缝93、预应力管桩10。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在没有相互冲突的前提下,均可进行相应组合。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是间接连接即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0024]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连接钢管混凝土柱与预应力管桩的连接件,该连接件包括上钢管1、下钢管2、连接钢板3、定位导向器4、高强混凝土内芯5、上加劲板6和下加劲板7。该连接件一般可在工厂批量预制加工后转运至施工现场。
[0025]如图2所示,展示了通过该连接件(标记为A)连接钢管混凝土柱8、预应力管桩10的
形式,钢管混凝土柱8、预应力管桩10通过连接件A连接后可形成一条整体的支撑立柱。为了实现各部分之间的连接,还该支撑立柱中还存在作为辅助的连接件与支撑立柱连接结构9。下面分别对各部分结构的具体实现形式和配合作动关系进行详细描述。
[0026]其中,连接钢板3作为其他组件的安装载体,为一块圆环形的钢板,圆环形钢板的外径与预应力管桩10的外径相同,而圆环形钢板的内径均小于上钢管1和下钢管2的内径。上钢管1同轴装配于连接钢板3的顶面,且连接钢板3的内环有一段环体伸入上钢管1内部。上钢管1内壁与连接钢板3伸入上钢管1内部的这一段环体顶面之间在搭接位置设有上加劲板6。上加劲板6可以绕着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多块,其作用是起到强化上钢管1与连接钢板3之间联结强度的作用。每块上加劲板6呈梯形,可焊接固定在上钢管1与连接钢板3构成的阴角位置。同样的,下钢管2同轴装配于连接钢板3的底面,且由于圆环形钢板的内径小于下钢管2的内径,因此连接钢板3的内环也有一段环体伸入下钢管2内部。下钢管2内壁与连接钢板3底面之间也在连接位置设有下加劲板7。下加劲板7也可以绕着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多块,其作用是起到强化下钢管2与连接钢板3之间联结强度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连接钢管混凝土柱与预应力管桩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钢管(1)、下钢管(2)、连接钢板(3)、定位导向器(4)和混凝土内芯(5);所述连接钢板(3)为圆环形,外径与预应力管桩(10)的外径相同,内径小于上钢管(1)和下钢管(2)的内径;上钢管(1)同轴装配于连接钢板(3)的顶面,且上钢管(1)内壁与连接钢板(3)顶面之间在连接位置设有上加劲板(6),下钢管(2)同轴装配于连接钢板(3)的底面,且下钢管(2)内壁与连接钢板(3)底面之间在连接位置设有下加劲板(7);所述连接钢板(3)中位于上钢管(1)和下钢管(2)的装配区域外围的环形边缘作为连接区域,所述连接区域上开设有用于与预应力管桩顶部端板上的螺栓配合的连接孔;所述下钢管(2)底部安装有定位导向器(4);所述定位导向器(4)为一个具有倾斜侧面且顶部敞口而底部封口的结构件,其顶面固定连接在下钢管(2)底端且顶面的外周不凸出于下钢管(2)底端外周,其侧面由顶到底逐渐向下钢管(2)的轴线倾斜;所述混凝土内芯(5)填充于整个连接件的内部空间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连接钢管混凝土柱与预应力管桩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导向器(4)成倒锥形或倒圆台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连接钢管混凝土柱与预应力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晓阳杨萤冯维维张爱萍卫程波徐梦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地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