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叠合板预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6891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叠合板预制技术领域,且公开了钢筋混凝土叠合板预制结构,包括两个支撑板,两个支撑板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通槽,通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均匀等距排列的若干个齿块,通过通槽、齿块、驱动组件和布料斗等装置的设置,使得在对叠合板预制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布料斗将混凝土倒入指定的模具内进行预制,在需要移动布料斗进行布料时,启动电机,使得电机通过驱动组件与齿块的配合下带动布料斗在支撑板上进行移动,并通过卡接组件在布料斗移动时对其进行支撑,同时利用卡接组件中的滑轮,从而便于布料斗在布料时进行移动,进而有效的提高了布料斗的布料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布料斗布料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布料斗布料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布料斗布料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筋混凝土叠合板预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叠合板预制
,具体为钢筋混凝土叠合板预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楼板整体性好,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
[0003]在叠合板的预制过程中,一般需要使用布料机对模具内布混凝土,使得混凝土均与的分布在模具内,但是,现有的在叠合板预制时所使用的布料机,大多是采用支架和滑轨来进行移动的,使得布料机在移动的过程中的稳定性较差,从而容易对工作人员的安全造成影响。为此,我们提出钢筋混凝土叠合板预制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钢筋混凝土叠合板预制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钢筋混凝土叠合板预制结构,包括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均匀等距排列的若干个齿块,两个所述支撑板的另一侧均开设有滑道,所述支撑板上表面的中部开设有第一滑槽,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通过卡接组件相连接,且卡接组件通过第一滑槽与支撑板滑动连接。
[0006]作为优选,所述卡接组件包括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用于装载混凝土的布料斗,所述连接架两端对应第一滑槽处均固定连接有横板,所述横板与滑槽之间通过第一滑轮相连接。
[0007]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架两端与滑道之间分别通过第二滑轮滑动连接,所述布料斗的一侧设有用于推动布料斗移动的驱动组件,且驱动组件的两端均与齿块相啮合。
[0008]作为优选,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在布料斗一侧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蜗杆,所述蜗杆的一侧啮合有蜗轮,所述蜗轮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与齿块相啮合的第一齿轮。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传动杆中部靠近蜗轮处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呈对称分布的两个第一限位板,两个所述限位板的顶端均与连接架固定连接,所述布料斗远离电机的一侧设有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与齿块相啮合的第二齿轮。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中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与第一限位板呈对称分布的两个第二限位板,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板的顶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架的下表面处,所述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之间通过传送带相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通过支撑板、通槽、齿块、卡接组件、驱动组件和布料斗等装置的设置,使得在对
叠合板预制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布料斗将混凝土倒入指定的模具内进行预制,在需要移动布料斗进行布料时,启动电机,使得电机通过驱动组件与齿块的配合下带动布料斗在支撑板上进行移动,并通过卡接组件在布料斗移动时对其进行支撑,同时利用卡接组件中的滑轮,从而便于布料斗在布料时进行移动,进而有效的提高了布料斗的布料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布料斗布料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既而有效的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驱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支撑板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支撑板和连接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技术卡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8]图6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支撑板;2、通槽;3、齿块;4、滑道;5、第一滑槽;6、卡接组件;61、连接架;62、横板;63、第一滑轮;64、第二滑轮;7、布料斗;8、驱动组件;81、电机;82、蜗杆;83、蜗轮;84、第一传动杆;85、第一齿轮;86、第一限位板;87、第二传动杆;88、第二齿轮;89、传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钢筋混凝土叠合板预制结构,包括两个支撑板1,两个支撑板1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通槽2,通槽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均匀等距排列的若干个齿块3,两个支撑板1的另一侧均开设有滑道4,滑道4和通槽2的一侧壁均开设有滑槽,第二滑轮64通过滑道4上所开设的滑槽与支撑板1滑动连接,使得在卡接组件6在移动时,会沿滑槽方向进行滑动,从而对第二滑轮64进行限位,防止其脱离支撑板1上的滑道4,第一齿轮85和第二齿轮88均与通槽2处所开设的滑槽滑动连接,并在其移动时,通过滑槽对其进行限位,支撑板1上表面的中部开设有第一滑槽5,两个支撑板1之间通过卡接组件6相连接,且卡接组件6通过第一滑槽5与支撑板1滑动连接,在叠合板预制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布料斗7将混凝土倒入预制模具内,在需要移动布料斗7时,通过驱动组件8带动其布料斗7在支撑板1上进行移动,同时通过卡接组件6对布料斗7进行固定和限位,使得布料斗7在移动的过程中更加稳定,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布料斗7进行布料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而达到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的效果。
[0022]卡接组件6包括连接架61,连接架61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用于装载混凝土的布料斗7,连接架61两端对应第一滑槽5处均固定连接有横板62,横板62与滑槽之间通过第一滑轮63相连接。
[0023]连接架61两端与滑道4之间分别通过第二滑轮64滑动连接,布料斗7的一侧设有用于推动布料斗7移动的驱动组件8,且驱动组件8的两端均与齿块3相啮合,在布料斗7移动布
料时,通过连接架61底部的第一滑轮63带动其沿第一滑槽5进行滑动布料,同时第二滑轮64沿滑道4进行滑动,从而在第一滑轮63和第二滑轮64的配合使用下,有效的提高了布料斗7移动时的稳定性。
[0024]驱动组件8包括固定在布料斗7一侧的电机81,电机8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蜗杆82,蜗杆82的一侧啮合有蜗轮83,蜗轮83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杆84,第一传动杆84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与齿块3相啮合的第一齿轮85,在需要布料斗7移动时,启动电机81,使得电机81的输出端带动底部的蜗杆82转动,使与其相啮合的蜗轮83带动第一传动杆84转动,使得第一传动杆84两端的第一齿轮85沿与其啮合的齿块3进行移动,从而通过第一传动杆84表面转动连接的限位板带动布料斗7移动。
[0025]第一传动杆84中部靠近蜗轮83处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呈对称分布的两个第一限位板86,两个限位板的顶端均与连接架61固定连接,布料斗7远离电机81的一侧设有第二传动杆87,第二传动杆87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与齿块3相啮合的第二齿轮8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钢筋混凝土叠合板预制结构,包括两个支撑板(1),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板(1)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通槽(2),所述通槽(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均匀等距排列的若干个齿块(3),两个所述支撑板(1)的另一侧均开设有滑道(4),所述支撑板(1)上表面的中部开设有第一滑槽(5),两个所述支撑板(1)之间通过卡接组件(6)相连接,且卡接组件(6)通过第一滑槽(5)与支撑板(1)滑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混凝土叠合板预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组件(6)包括连接架(61),所述连接架(61)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用于装载混凝土的布料斗(7),所述连接架(61)两端对应第一滑槽(5)处均固定连接有横板(62),所述横板(62)与滑槽之间通过第一滑轮(63)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筋混凝土叠合板预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61)两端与滑道(4)之间分别通过第二滑轮(64)滑动连接,所述布料斗(7)的一侧设有用于推动布料斗(7)移动的驱动组件(8),且驱动组件(8)的两端均与齿块(3)相啮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筋混凝土叠合板预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双林聂英海孙悦平刘浩王鑫郝晓伟苏海宁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