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晶体管生产用测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56212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晶体管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晶体管生产用测试装置,包括外壳主体,所述外壳主体的内部安装有检测主体,且外壳主体顶部且相对于检测主体的部位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等间距开设有三个固定凹槽,三个所述固定凹槽的内部均等间距开设有三个检测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了固定凹槽、检测凹槽和检测触点等,在检测晶体管时,将晶体管嵌入至固定凹槽的内部,进而带动晶体管的触头嵌入至检测凹槽的内部,并与检测凹槽内部的检测触点相互接触,通过检测主体进行检测,操作人员阅读显示屏上的数值判断是否合格,解决了检测晶体管时需要同时进行手动固定晶体管和检测的问题。检测的问题。检测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晶体管生产用测试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晶体管
,具体涉及一种晶体管生产用测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晶体管大多使用在电脑、手机等电子电路中,由于晶体管本身体积较小,无需特殊规划放置区域,其本身具有的响应速度块以及准确性高的特点故而广泛普及,但由于晶体管在手机和电脑中的重要性,在晶体管生产后的检测环节就显得尤其重要。
[0003]在检测晶体管时需要使用到万能表,由于晶体管本身体积较小,在检测时需要先将晶体管放置在工作台面上,操作人员需要手动一边固定晶体管,一边使用万能表附带的检测触头碰触晶体管的触头,通过阅读万能表上的数值判断晶体管是否合格,检测步骤较为繁琐,固定晶体管需要花费过多精力,故而设计了一种晶体管生产用测试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晶体管生产用测试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检测晶体管时需要同时进行手动固定晶体管和检测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晶体管生产用测试装置包括外壳主体,所述外壳主体的内部安装有检测主体,且外壳主体顶部且相对于检测主体的部位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等间距开设有三个固定凹槽,三个所述固定凹槽的内部均等间距开设有三个检测凹槽,三个所述检测凹槽的其中两个底部设置有检测触点,所述固定凹槽的内部嵌入有晶体管,所述晶体管的触头与检测触点相互连接,所述检测触点的底部设置有导线,所述导线与检测主体相互连接,所述外壳主体的前端面且相对于检测主体的部位与显示屏,所述显示屏的下方设置有控制器。
[0006]优选的,所述外壳主体的顶部两侧对称安装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上均设置有连接绳索,所述连接绳索的另一端均连接有第一连接杆,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之间连接有隔断板,所述隔断板可以嵌入至第一凹槽的内部,所述隔断板的顶部开设有凹槽,且隔断板的底部相对于固定凹槽的部位安装有弹簧限制块,所述弹簧限制块可嵌入至固定凹槽的内部。
[0007]优选的,所述外壳主体的底部安装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安装有固定绳索,所述固定绳索远离连接块的一端安装有悬挂环。
[0008]优选的,所述弹簧限制块具有回弹性,且弹簧限制块的长度大于固定凹槽的长度,所述隔断板的高度大于第一凹槽的高度。
[0009]优选的,所述检测主体的下方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检测主体相互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外壳主体的两侧壁且相对于蓄电池的部位开设有第二凹槽,其中一侧的所述第二凹槽上开设有充电口。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设置了固定凹槽、检测凹槽和检测触点等,在检测晶体管时,将晶
体管嵌入至固定凹槽的内部,进而带动晶体管的触头嵌入至检测凹槽的内部,并与检测凹槽内部的检测触点相互接触,通过检测主体进行检测,操作人员阅读显示屏上的数值判断是否合格,解决了检测晶体管时需要同时进行手动固定晶体管和检测的问题。
[0013](2)本技术设置了第一连接杆、隔断板和连接绳索等,在无需检测晶体管时,将隔断板嵌入至第一凹槽的内部,带动隔断板底部的弹簧限制块嵌入至固定凹槽内部,通过弹簧限制块固定隔断板,进而通过隔断板将检测凹槽与检测触点与外界隔断,防止外界异物进入检测凹槽的内部,损坏检测触点。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外观图;
[0016]图3为图1中的A出放大图;
[0017]图中:1、第一连接杆;2、隔断板;3、晶体管;4、第一凹槽;5、固定凹槽;6、检测凹槽;7、弹簧限制块;8、连接绳索;9、导线;10、检测主体;11、蓄电池;12、第二凹槽;13、悬挂环;14、固定绳索;15、连接块;16、外壳主体;17、第二连接杆;18、显示屏;19、检测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

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晶体管生产用测试装置包括外壳主体16,外壳主体16的内部安装有检测主体10,且外壳主体16顶部且相对于检测主体10的部位开设有第一凹槽4,第一凹槽4的内部等间距开设有三个固定凹槽5,三个固定凹槽5的内部均等间距开设有三个检测凹槽6,三个检测凹槽6的其中两个底部设置有检测触点19,固定凹槽5的内部嵌入有晶体管3,晶体管3的触头与检测触点19相互连接,检测触点19的底部设置有导线9,导线9与检测主体10相互连接,外壳主体16的前端面且相对于检测主体10的部位与显示屏18,显示屏18的下方设置有控制器。
[00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检测晶体管3时,将晶体管3依次嵌入至三个固定凹槽5的内部,三个固定凹槽5内部的检测凹槽6从左到右依次为第一检测槽、第二检测槽和第三检测槽,左侧的固定凹槽5内部的检测凹槽6底部具有检测触点19的为第二检测槽和第三检测槽,中间的固定凹槽5内部的检测凹槽6底部具有检测触点19的为第一检测槽和第三检测槽,右侧的固定凹槽5内部的检测凹槽6底部具有检测触点19的为第一检测槽和第二检测槽,通过将晶体管3依次嵌入至三个固定凹槽5的内部,进而带动晶体管3的触头依次嵌入至检测凹槽6的内部,并依次与检测凹槽6内部的检测触点19相互接触,检测触点19所收集的数据通过导线9传输给检测主体10,通过检测主体10进行检测,操作人员依次阅读显示屏18上的数值判断是否合格,检测时无需手动固定晶体管3,解决了检测晶体管3时需要同时进行手动固定晶体管3和检测的问题。
[0021]进一步的,检测主体10的下方安装有蓄电池11,蓄电池11与检测主体10相互连接,
外壳主体16的两侧壁且相对于蓄电池11的部位开设有第二凹槽12,其中一侧的第二凹槽12上开设有充电口。
[0022]具体地,通过设置的蓄电池11,增加设备的运行时间,此外在外壳主体16外部开设的第二凹槽12方便使用者单手拿取设备本体,进而得以快速的将晶体管3依次嵌入至固定凹槽5的内部,加速检测效率,在蓄电池11电量过低时,可通过充电口为蓄电池11进行充电。
[0023]请参阅图1

图2所示,外壳主体16的顶部两侧对称安装有第二连接杆17,第二连接杆17上均设置有连接绳索8,连接绳索8的另一端均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两个第一连接杆1之间连接有隔断板2,隔断板2可以嵌入至第一凹槽4的内部,隔断板2的顶部开设有凹槽,且隔断板2的底部相对于固定凹槽5的部位安装有弹簧限制块7,弹簧限制块7可嵌入至固定凹槽5的内部,弹簧限制块7具有回弹性,且弹簧限制块7的长度大于固定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晶体管生产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主体(16),所述外壳主体(16)的内部安装有检测主体(10),且外壳主体(16)顶部且相对于检测主体(10)的部位开设有第一凹槽(4),所述第一凹槽(4)的内部等间距开设有三个固定凹槽(5),三个所述固定凹槽(5)的内部均等间距开设有三个检测凹槽(6),三个所述检测凹槽(6)的其中两个底部设置有检测触点(19),所述固定凹槽(5)的内部嵌入有晶体管(3),所述晶体管(3)的触头与检测触点(19)相互连接,所述检测触点(19)的底部设置有导线(9),所述导线(9)与检测主体(10)相互连接,所述外壳主体(16)的前端面且相对于检测主体(10)的部位与显示屏(18),所述显示屏(18)的下方设置有控制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晶体管生产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主体(16)的顶部两侧对称安装有第二连接杆(17),所述第二连接杆(17)上均设置有连接绳索(8),所述连接绳索(8)的另一端均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1)之间连接有隔断板(2),所述隔断板(2)可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嘉洪郭嘉创郭嘉智
申请(专利权)人:亿配芯城深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