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汽车道路测试仿真汽车目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4823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智能汽车道路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智能汽车道路测试仿真汽车目标物,现提出如下方案包括内胆,所述内胆的前后端面分别安装有前气囊墙和后气囊墙,所述前气囊墙与所述后气囊墙之间通过气柱相连通,所述气柱为四组分别安装于所述内胆上接近四边角的位置处,所述前气囊墙朝向所述后气囊墙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吸波海绵,包括技术内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前气囊墙、后气囊墙,通过打气口对气柱、前气囊墙和后气囊墙内部进行充气,内胆采用气囊形式,简单易用,并且材料耐撞,在不同工况进行试验时,可调通过对气柱、前气囊墙和后气囊墙进行充放气,调整其内气压,以便于后续的试验。后续的试验。后续的试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汽车道路测试仿真汽车目标物


[0001]本技术涉及智能汽车道路测试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汽车道路测试仿真汽车目标物。

技术介绍

[0002]依据公司项目针对ADAS/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专用设备开发,目的是自主设计开发符合ADAS/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汽车开发测试所需的系列测试专用设备,用于场地道路测试环境下,ADAS/智能网联汽车车辆环境感知系统、控制策略等主动安全技术的开发和检验。
[0003]本着安全、可靠、使用便捷的前提,同时可取代国外进口测试产品降低成本,为ADAS领域相关测试提供中国制造的测试设备和技术支持,提供一种智能汽车道路测试仿真汽车目标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智能汽车道路测试仿真汽车目标物,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一种智能汽车道路测试仿真汽车目标物,包括内胆,所述内胆的前后端面分别安装有前气囊墙和后气囊墙,所述前气囊墙与所述后气囊墙之间通过气柱相连通,所述气柱为四组分别安装于所述内胆上接近四边角的位置处,所述前气囊墙朝向所述后气囊墙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吸波海绵,所述前气囊墙与所述后气囊墙相背的一侧面分别安装有第二吸波海绵和保险杠,所述保险杠的端面处安装有上下平行的两组反射膜,两组所述反射膜位于所述内胆上安装有角反射器,所述内胆上前气囊墙所在的一侧下端放置有托盘,所述托盘的底部安装有滚轮,所述内胆的前端面设置有深入内胆内部的通气孔。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囊内胆形式简单易用,材料耐撞,气压根据不同工况可调,气囊内端与托盘可分离,可以同时适用静态和动态情况试验,一车两用。
[0007]四组所述气柱的中部一侧均安装有打气口,所述气柱为圆柱型结构设置。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碰撞装的时候中间会出现压缩情况,进而能够快速排出气体。
[0009]所述托盘为L型结构设置,所述托盘的较长端部位于所述内胆的底端,所述托盘的较短端部位于所述内胆的前端。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在不碰撞试验时,内胆静止,碰撞试验时,其内胆被撞击的一侧,会被撞起,使内胆通过托盘底部的滚轮向前移动,接地后则会受地面的摩擦力最终停止向前移动。
[0011]所述内胆的两侧均安装拉手。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拉手用绳子拴在托盘上,进而防止内胆从托盘处脱落。
[0013]所述内胆的外部套设有车衣。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模拟真实场景。
[0015]本技术一种智能汽车道路测试仿真汽车目标物的有益效果是:
[0016]1、通过设置前气囊墙、后气囊墙,通过打气口对气柱、前气囊墙和后气囊墙内部进行充气,内胆采用气囊形式,简单易用,并且材料耐撞,在不同工况进行试验时,可调通过对气柱、前气囊墙和后气囊墙进行充放气,调整其内气压,以便于后续的试验;
[0017]2、通过设置托盘,车子整体是固定在托盘上,通过两个拉手用绳子拴在托盘上,托盘可向前移动,可在不碰撞试验时,车子整体静止,碰撞试验时,其车子被撞击的一侧,会被撞起,使车子通过托盘底部的滚轮向前移动,接地后则会受地面的摩擦力最终停止向前移动。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智能汽车道路测试仿真汽车目标物内胆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智能汽车道路测试仿真汽车目标物内胆侧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智能汽车道路测试仿真汽车目标物内胆套设车衣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智能汽车道路测试仿真汽车目标物内胆俯视图;
[0022]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智能汽车道路测试仿真汽车目标物保险杠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内胆;2、前气囊墙;3、后气囊墙;4、气柱;5、打气口;6、第一吸波海绵;7、第二吸波海绵;8、托盘;9、拉手;10、保险杠;11、通气孔;12、反射膜;13、滚轮;14、角反射器;15、车衣。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被本领域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5]参照图1

5,一种智能汽车道路测试仿真汽车目标物,包括内胆1,内胆1的前后端面分别安装有前气囊墙2和后气囊墙3,前气囊墙2与后气囊墙3之间通过气柱4相连通,气柱4为四组分别安装于内胆1上接近四边角的位置处,前气囊墙2朝向后气囊墙3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吸波海绵6,前气囊墙2与后气囊墙3相背的一侧面分别安装有第二吸波海绵7和保险杠10,保险杠10的端面处安装有上下平行的两组反射膜12,两组反射膜12位于内胆1上安装有角反射器14,内胆1上前气囊墙2所在的一侧下端放置有托盘8,托盘8的底部安装有滚轮13,内胆1的前端面设置有深入内胆1内部的通气孔11。四组气柱4的中部一侧均安装有打气口5,气柱4为圆柱型结构设置。托盘8为L型结构设置,托盘8的较长端部位于内胆1的底端,托盘8的较短端部位于内胆1的前端。内胆1的两侧均安装拉手9。
[0026]车子整体是固定在托盘8上,通过两个拉手9用绳子拴在托盘8上,托盘8可向前移动,在不碰撞试验时,车子整体静止,碰撞试验时,其车子被撞击的一侧,会被撞起,使车子
通过托盘8底部的滚轮13向前移动,接地后则会受地面的摩擦力最终停止向前移动;
[0027]通过打气口5对气柱4、前气囊墙2和后气囊墙3内部进行充气,内胆1采用气囊形式,简单易用,并且材料耐撞,在不同工况进行试验时,可调通过对气柱4、前气囊墙2和后气囊墙3进行充放气,调整其内气压,以便于后续的试验。
[0028]内部气囊内胆1是由一个耐压达到50KPH的气球组成,外部设置有车衣15,防止PVC材料在经过低温后表面会出现龟裂影响强度(过冬后性能会衰减),为保证强度和气囊的实用性需要在内,1的表面粘贴一层橡胶布增加气囊的强度和密封性;
[0029]内胆1参数:
[0030]内胆主体1材料为内丝长度100mm的PVC拉丝材料,侧裙1mmPVC夹网布焊接密封,内胆1表面贴附橡胶蒙皮,主体部分正面选用厚度1mm双面硫化橡胶布;背面选用1mm单面硫化橡胶布。内胆1气柱材料为0.6mm双面硫化橡胶布。粘合胶水采用黑胶,清洗剂选用二甲苯;
[0031]第一吸波海绵6和第二吸波海绵7:
[0032]内胆1表面布置第一吸波海绵6和第二吸波海绵7。
[0033]雷达吸收材料是由聚氨酯泡沫吸附吸波材料制作,能量衰竭表如下表1所示。
[0034]表1SAT泡沫平板吸波材料部分型号电性能
[0035]保险杠10:
[0036]为了更好地达到模拟真实的车辆的效果,内胆1在碰撞面(车子前面)装配一个挡板,即为保险杠10。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汽车道路测试仿真汽车目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胆(1),所述内胆(1)的前后端面分别安装有前气囊墙(2)和后气囊墙(3),所述前气囊墙(2)与所述后气囊墙(3)之间通过气柱(4)相连通,所述气柱(4)为四组分别安装于所述内胆(1)上接近四边角的位置处,所述前气囊墙(2)朝向所述后气囊墙(3)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吸波海绵(6),所述前气囊墙(2)与所述后气囊墙(3)相背的一侧面分别安装有第二吸波海绵(7)和保险杠(10),所述保险杠(10)的端面处安装有上下平行的两组反射膜(12),两组所述反射膜(12)位于所述内胆(1)上安装有角反射器(14),所述内胆(1)上前气囊墙(2)所在的一侧下端放置有托盘(8),所述托盘(8)的底部安装有滚轮(13),所述内胆(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昌国王逸明廉永昊卞程王畅
申请(专利权)人:中质智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