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和藻类增殖的多功能礁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洋生态修复
,具体为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和藻类增殖的多功能礁体。
技术介绍
[0002]海藻增殖具有积极的生态效应,如海藻养殖过程中可大量吸收氮、磷等营养盐,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收、吸附重金属等污染物,对缓解近海富营养化、海洋酸化、防控海水污染等具有重要作用。牡蛎礁通常位于潮汐扰动较低的区域,可为动植物营造适宜的生境条件。能够抗击海水侵蚀,稳定滩面,为潮间带生物营造适宜生境。
[0003]目前针对近岸浅水区海洋生境退化,生态环境较差,生物多样性较低的生态问题,很多地区都陆续开展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构建牡蛎礁和海藻场以达到生态系统修复、改善环境的目的。
[0004]现有专利“一种活体牡蛎礁区域藻-贝-参生态增养殖的方法(CN106234266)”,采用块石配重牡蛎壳并移植海藻进行修复。此增殖方法不能有效防止牡蛎礁下沉和固定海藻,并且牡蛎和海藻的空间布置不清晰。目前的牡蛎礁体和海藻阀架设计较单一,能够同时固着牡蛎和海藻的多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和藻类增殖的矩形礁体,包括矩形礁体机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礁体机构(1)包括一号混凝土底座(106),所述一号混凝土底座(106)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一号混凝土底梁(105),所述一号混凝土底梁(105)的上端面分别固定设置有多个混凝土立柱(102)和一号吊环(104);多个所述混凝土立柱(102)的上端通过扎带固定设置有矩形玄武岩纤维格栅(101),所述一号混凝土底座(106)的上端面活动设置有多个一号牡蛎网袋(10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和藻类增殖的矩形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立柱(102)的直径为0.2米,高度为0.8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和藻类增殖的矩形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混凝土底梁(105)的高度为0.2米,长宽均为1.6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浅水区域牡蛎和藻类增殖的矩形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混凝土底座(106)的高度为0.2米,长宽均为2米。5.一种适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潇,温国义,王荣元,刘海滨,曲亮,王鹏,刘霜,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海监北海区检验鉴定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