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括约肌扩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53956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6:34
一种肛门括约肌扩张装置,若干个椭圆环形的相同的气囊依次套装排布在主柱中部外;相邻的气囊的椭圆环形接触面相对主柱径向面倾斜,相邻的气囊的接触面之间连接在一起;这些气囊均连通有独立的气管,且每个管路均连接有压力传感器;每个管路均贯穿主柱中部、尾端的内部中空区域;压力传感器能够对气囊内的气体进行实时检测;一旦某些气囊内压力超出正常范围,就表示这些气囊受到过度紧张状态的括约肌的挤压,相应的气管均会向气囊内输送气体;膨胀的气囊抵抗过度紧张的括约肌,并保持一段时间;过度紧张的括约肌得到相应扩张,从而使过度紧张的状态得到缓解;括约肌的各段均能得到合适程度扩张,整体扩张效果好。整体扩张效果好。整体扩张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肛门括约肌扩张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肛门括约肌扩张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肛管被肛门括约肌复合体围绕,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由互相重叠的两层肌肉构成。外层肌肉为肛门外括约肌,它是骨骼肌,为随意肌。内层肌肉为肛门内括约肌,它是不随意的平滑肌部分;内括约肌的主要作用就是参与排便,当直肠内粪便达到一定量时,通过直肠内的压力感受器和齿状线区的排便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内括约肌舒张排出粪便。排便中止时,内括约肌收缩,可使肛管排空。排便结束后,内括约肌维持在收缩状态,保持一定的张力。因为内括约肌属不随意肌,保持平滑肌特性,受到刺激容易痉挛,出现排便不畅的情况;肛门括约肌扩张就是一种缓解肛门括约肌紧张,使其防松,恢复正常排便功能的治疗方式;现有技术的肛门括约肌扩张主要使用的合适口径的木塞或金属棒,涂抹甘油,由小到大逐渐扩张肛门括约肌;然而肛门括约肌各段的紧张程度并不均衡;木塞或金属棒为刚体,无法根据括约肌各段的紧张程度调整施加于该段括约肌的作用力,并不能保证每段括约肌均能得到合适程度的扩张,缓解效果并不能达到最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肛门括约肌扩张装置。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肛门括约肌扩张装置,包括主柱、若干气囊;主柱头端为半球面的端部,中部及尾端内部中空;若干个椭圆环形的相同的气囊依次套装排布在主柱中部外;相邻的气囊的椭圆环形接触面相对主柱径向面倾斜,相邻的气囊的接触面之间连接在一起;每个气囊均连通有独立的气管;气管贯穿主柱中部侧壁,从主柱中部和尾端的内部中空区域穿过;每个气管均连接有压力传感器。
[0005]优选的,主柱头端与中部之间设有台阶;主柱后部径向设有阻挡板。
[0006]优选的,主柱中部侧面设有与气管匹配对应的气路进孔;气路进孔包括与台阶相邻的头端气路进孔、与阻挡板相邻的尾端气路进孔、中部气路进孔;头端气路进孔、尾端气路进孔设置在相应的气囊最宽部分正中位置。
[0007]优选的,主柱中部设有固位凸环;固位凸环与相邻气囊环形接触面位置对应,形状匹配。
[0008]优选的,主柱上的任一径向截面均贯穿两个气囊。
[0009]优选的,主柱尾端还设有手持柄。
[0010]优选的,该手持柄整体为后壳体;该后壳体内端设有让气管通过的过管孔;主柱尾端与后壳体螺纹联结。
[001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肛门括约肌扩张装置,主柱中部套装有若干相互紧贴的气囊;相邻的气囊的椭圆环形接触面相对主柱径向面倾斜,相邻的气囊的接触面之间连接在一起;这些气囊均连通有独立的气管,且每个管路均连接有压力传感器;每个管路
均贯穿主柱中部、尾端的内部中空区域;压力传感器能够对气囊内的气体进行实时检测;一旦某些气囊内压力超出正常范围,就表示这些气囊受到过度紧张状态的括约肌的挤压,相应的气管均会向气囊内输送气体,帮助气囊抵抗括约肌的挤压,并保持一段时间;然后气管会排出一部分气体,直至气囊恢复到初始状态;上述过程,过度紧张的括约肌得到相应扩张,从而使过度紧张的状态得到缓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能够保证括约肌的各段均能得到合适程度扩张,整体扩张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专利技术肛门括约肌扩张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肛门括约肌扩张装置拆除后壳体后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A

A剖视图;图5是图4的I放大视图;图6是图3的B

B剖视图;图7是图3的C

C剖视图;图8是主柱的立体图;图中:1.主柱、11.台阶、12.阻挡板、13.固位凸环、14.后壳体、141.过管孔、2.气囊、31.气管、311.压力传感器、33.尾端气路进孔、34.中部气路进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实施例一:参见图1

8,一种肛门括约肌扩张装置,包括主柱1、若干气囊2;主柱1头端为半球面的端部,中部及尾端内部中空;若干个椭圆环形的相同的气囊2依次套装排布在主柱1中部外;相邻的气囊2的椭圆环形接触面相对主柱1径向面倾斜,相邻的气囊2的接触面之间连接在一起;每个气囊2均连通有独立的气管31;气管31贯穿主柱1中部侧壁,从主柱1中部和尾端的内部中空区域穿过;每个气管31均连通有压力传感器311;本实施例的气囊2有15个,相应的气管31以及压力传感器311均为15个;气囊2紧密排布,套装在主柱1中部外侧;而主柱1头端的半球面端部能够很好地进入肛门内;随后的主柱1中部也可顺势进入肛门内;就是说主柱1头端的半球面端部能够很好地引导主柱1中部进入肛门内;初始的气囊2内含有一些气体,使得气囊2的径向截面不会超出主柱1头端的径向截面,以利于主柱1中部进入肛门内;进入肛门后,所有的气管31统一输入气体一段时间使主柱1中部的气囊2完全与括约肌接触;这些气囊2会受到括约肌的挤压;气囊2内部会压力会变大;气囊2内部的压力变换均会在压力传感器311上体现;其中某些压力传感器311所反映的压力值明显大于其他压力传感器311的所反映的压力值;这就说明相对应的气囊2所处的括约肌段正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对这些压力值明显过大的气囊2继续输入,直至这些气囊2所对应的压力传感器311反映的压力值与其他压力传感器311反映的压力值相近;这样,主柱1中部的各个气囊2均能够根据相应的括约肌段的紧张程度膨胀到适合程度,每段括约肌就能得到合适程度的扩张,缓解效果达到最佳;相邻气囊2的环形接触面相对主柱1径向面倾斜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任一括约肌段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向气囊2挤压时,总有至少两个的气囊2能够与该括约肌段进行可靠接触
并发挥作用;若采用圆环形的气囊,括约肌收缩时,有可能刚好位于相邻气囊的接触面相接处;括约肌的收缩力并不直接作用在气囊上,反而致使接触面两侧的气囊均能得到一定的扩张;因为括约肌的收缩力主要作用在相邻气囊的接触面连接处,相邻气囊相应的压力传感器获取的压力不准,自然无法实现上述向相应的气囊进行针对性的充气以及后续功能;即使向气囊充气,圆环形的气囊也无法直接反作用到收缩的括约肌上,缓解效果也并不好;本申请倾斜设置椭圆环形的气囊能够很好地避免这些问题;另外,倾斜设置椭圆环形的气囊还可以将括约肌的压力分散到至少两个气囊上;这样单个气囊所需承受的括约肌收缩压力均得以降低;对单个气囊来说,其选材和制造的要求得以降低;而气管31通过主柱1中部、尾端的内部中空区域通向外部,可避免括约肌/气囊2的挤压造成气路不畅,气囊2无法发挥作用。
[0014]主柱1头端与中部之间设有台阶11;主柱1后部径向设有阻挡板12;台阶11、阻挡板12相互配合对所有气囊2实现轴向限位;这里阻挡板12还起到一个对主柱1的插入深度的安全提醒作用;当阻挡板12与肛门外括约肌接触时,则说明主柱1已深入肛门足够深度,不能再继续进入。
[0015]主柱1中部侧面设有与气管31匹配对应的气路进孔;气路进孔包括与台阶11相邻的头端气路进孔、与阻挡板12相邻的尾端气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肛门括约肌扩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柱、若干气囊;主柱头端为半球面的端部,中部及尾端内部中空;若干个椭圆环形的相同的气囊依次套装排布在主柱中部外;相邻的气囊的椭圆环形接触面相对主柱径向面倾斜,相邻的气囊的接触面之间连接在一起;每个气囊均连通有独立的气管;气管贯穿主柱中部侧壁,从主柱中部和尾端的内部中空区域穿过;每个气管均连接有压力传感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肛门括约肌扩张装置,其特征在于:主柱头端与中部之间设有台阶;主柱后部径向设有阻挡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肛门括约肌扩张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寇娟原小科王静朱琳黄娣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