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下塑胶、电池、电池包和用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2313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6: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下塑胶、电池、电池包和用电设备,所述电池下塑胶包括:下塑胶本体,所述下塑胶本体在朝向电芯的侧面设有中间凸起和两个端部凸起,两个所述端部凸起位于所述下塑胶本体的两端,所述中间凸起位于两个所述端部凸起之间;其中,所述端部凸起适于抵压支撑于所述电芯,所述中间凸起的高度小于所述端部凸起的高度以与所述电芯间隔开且适于与所述电芯限定出气流间隙,所述中间凸起设有贯通所述下塑胶本体的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与所述气流间隙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池下塑胶,在中间凸起与电芯的上端面之间限定出气流间隙,从而增大中间凸起周围的气流排出量,提升排气效果,保证电池的安全性。保证电池的安全性。保证电池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下塑胶、电池、电池包和用电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下塑胶、具有该电池下塑胶的电池、具有该电池的电池包以及具有该电池包的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电池的下塑胶本体在朝向电芯的一侧形成有多个等高的凸起,使得下塑胶本体在与电芯装配连接后,凸起与电芯的端面贴合,导致设于凸起上的透气结构的透气量不足,无法保证电芯内部有效泄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下塑胶,电芯内的气流可顺畅地排出,利于电池内部快速泄压,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下塑胶,包括:下塑胶本体,所述下塑胶本体在朝向电芯的侧面设有中间凸起和两个端部凸起,两个所述端部凸起位于所述下塑胶本体的两端,所述中间凸起位于两个所述端部凸起之间;其中,所述端部凸起适于抵压支撑于所述电芯,所述中间凸起的高度小于所述端部凸起的高度以与所述电芯间隔开且适于与所述电芯限定出气流间隙,所述中间凸起设有贯通所述下塑胶本体的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与所述气流间隙连通。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下塑胶,通过将下塑胶本体朝向电芯的侧面的中间凸起的高度小于端部电芯,以在中间凸起与电芯的上端面之间限定出气流间隙,从而增大中间凸起周围的气流排出量,提升排气效果,保证电池的安全性。
[0006]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池下塑胶,所述中间凸起包括两个间隔开的凸部区域,两个所述凸部区域之间形成有透气凹槽,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形成于所述透气凹槽的底壁,所述凸部区域与所述电芯之间限定出所述气流间隙。
[0007]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池下塑胶,所述凸部区域设有贯通所述下塑胶本体的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气流间隙连通。
[0008]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池下塑胶,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构造为多个透气孔,多个所述透气孔间隔开分布于所述凸部区域。
[0009]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池下塑胶,所述凸部区域设有朝向所述电芯凸出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适于支撑于所述电芯。
[0010]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池下塑胶,所述下塑胶本体在背离电芯的侧面与所述中间凸起正对的区域形成有气流空间,所述气流空间在与所述凸部区域正对的位置处的深度L1大于在与所述透气凹槽正对的区域的深度L2。
[0011]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池下塑胶,所述中间凸起的高度H1与所述端部凸起的高度H2的比值的区间为0.2~0.95。
[0012]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池下塑胶,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构造为透气口,多个所述透气口间隔开分布于所述中间凸起。
[0013]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池下塑胶,多个所述透气口中的至少一个构造为直线型的长条口,且至少另一个构造为弧线形的长条口。
[0014]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电池。
[00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括端盖、电芯设置有和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电池下塑胶,所述电池下塑胶安装于所述电芯的端部,且所述端部凸起与所述电芯的端面支撑相抵,所述中间凸起与所述电芯的端面间隔开以限定出所述气流间隙,所述端盖安装于所述电池下塑胶背离所述电芯的一侧。
[0016]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电池包。
[001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设置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池。
[0018]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用电设备。
[001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电设备,设置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包。
[0020]所述用电设备、所述电池包、所述电池和上述的电池下塑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21]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2]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3]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下塑胶与电芯的装配图;
[0024]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池下塑胶的结构示意图(底面);
[0025]图3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的电池下塑胶的结构示意图(底部视角);
[0026]图4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的电池下塑胶的结构示意图(上部视角);
[0027]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下塑胶的正视图;
[0028]图6是图5中A处的放大图;
[0029]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下塑胶的结构示意图(另一视角)。
[0030]附图标记:
[0031]电池下塑胶1,
[0032]下塑胶本体10,中间凸起11,凸部区域111,透气凹槽112,第一气流通道113,透气口1131,第二气流通道114,透气孔1141,气流间隙12,端部凸起13,第三气流通道131,气流空间14,
[0033]电芯2。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
限制。
[0035]下面参考图1

图7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下塑胶1,在将电池下塑胶1与电芯2装配后,中间凸起11与电芯2的顶面间隔开且形成气流间隙12,利于电芯2内的气流从气流间隙12处排出,增大电芯2内气流的排出量,提升排气效果,保证电池的安全性。
[0036]如图1

图7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下塑胶1,包括:下塑胶本体10。
[0037]其中,下塑胶本体10在朝向电芯2的侧面设有中间凸起11和两个端部凸起13,两个端部凸起13位于下塑胶本体10的两端,中间凸起11位于两个端部凸起13之间。如图1

图4所示,端部凸起13位于下塑胶本体10的端部且与下塑胶本体10的端面平齐,两个端部凸起13对称分布。
[0038]由此,如图1所示,下塑胶本体10安装于电芯2的上端,且下塑胶本体10的下侧面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端部凸起13支撑于电芯2的上端面,以使下塑胶本体10稳定地安装于电芯2。其中,中间凸起11的高度低于端部凸起13的高度,即中间凸起11的竖向上的厚度小于端部凸起13的竖向上的厚度,以使中间凸起11与电芯2间隔开,且中间凸起11与电芯2的上端面之间限定出气流间隙12,气流间隙12与中间凸起11和端部凸起13之间的空间连通,且均与电芯2的上侧空间连通,以使电芯2内的气流可流向气流间隙12中。
[0039]如图1和图2所示,中间凸起11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下塑胶(1),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塑胶本体(10),所述下塑胶本体(10)在朝向电芯(2)的侧面设有中间凸起(11)和两个端部凸起(13),两个所述端部凸起(13)位于所述下塑胶本体(10)的两端,所述中间凸起(11)位于两个所述端部凸起(13)之间;其中,所述端部凸起(13)适于抵压支撑于所述电芯(2),所述中间凸起(11)的高度小于所述端部凸起(13)的高度以与所述电芯(2)间隔开且适于与所述电芯(2)限定出气流间隙(12),所述中间凸起(11)设有贯通所述下塑胶本体(10)的第一气流通道(113),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3)与所述气流间隙(1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池下塑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凸起(11)包括两个间隔开的凸部区域(111),两个所述凸部区域(111)之间形成有透气凹槽(112),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3)形成于所述透气凹槽(112)的底壁,所述凸部区域(111)与所述电芯(2)之间限定出所述气流间隙(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池下塑胶(1),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区域(111)设有贯通所述下塑胶本体(10)的第二气流通道(114),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14)与所述气流间隙(12)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电池下塑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14)构造为多个透气孔(1141),多个所述透气孔(1141)间隔开分布于所述凸部区域(11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池下塑胶(1),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静霞梁金云董红文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