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填方地段多功能扶壁式挡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8373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扶壁式挡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填方地段多功能扶壁式挡墙,为为了解决现有超限边坡采用双排桩以及椅式双排桩存在着变形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设置在边坡前后的外排桩和内排桩,外排桩与内排桩之间通过连系梁连接在一起,所述外排桩和内排桩的下端深入到边坡土体中,所述外排桩和内排桩的上端延伸出边坡的原始坡面线,所述外排桩和内排桩的顶部浇筑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上方浇筑有扶壁式挡墙,所述扶壁式挡墙上靠近内排桩的一侧连接有若干钢筋混凝土扶壁,所述扶壁式挡墙与外排桩之间的底板形成第一道路,所述内排桩与钢筋混凝土扶壁与边坡之间进行填土压实形成压实区域并在压实区域的顶部形成第二道路。实区域并在压实区域的顶部形成第二道路。实区域并在压实区域的顶部形成第二道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填方地段多功能扶壁式挡墙


[0001]本技术属于扶壁式挡墙
,具体涉及一种填方地段多功能扶壁式挡墙。

技术介绍

[0002]通常将土质边坡超过15m的边坡定义为超限边坡,其支护工程实施难度大、工程造价高且边坡变形难以控制。
[0003]针对超限边坡的常规处理方式有结构架空、双排桩支护结构、椅式双排桩等方法。结构架空法虽造价低,但由于场地外运的大量土方不易处置,且边坡绿化成本较高,若边坡后侧存在不稳定山体,经架空处理后,难以保证山体结构自身稳定性。双排桩支护结构成本高,且施工时桩间回填土难以压实;椅式双排桩受力较为合理,但前后排之间的连接梁施工不便,且施工周期相对较长;常规双排桩及椅式双排桩均存在支护结构变形大的问题,常需要配合锚索及腰梁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超限边坡采用双排桩以及椅式双排桩存在着变形大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填方地段多功能扶壁式挡墙。
[0005]为解决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填方地段多功能扶壁式挡墙,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边坡前后的外排桩和内排桩,外排桩与内排桩之间通过连系梁连接在一起,所述外排桩和内排桩的下端深入到边坡土体中,所述外排桩和内排桩的上端延伸出边坡的原始坡面线,所述外排桩和内排桩的顶部浇筑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上方浇筑有扶壁式挡墙,所述扶壁式挡墙上靠近内排桩的一侧连接有若干钢筋混凝土扶壁,所述扶壁式挡墙与外排桩之间的底板形成第一道路,所述内排桩与钢筋混凝土扶壁与边坡之间进行填土压实形成压实区域并在压实区域的顶部形成第二道路。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相邻的外排桩之间设置有挡土板。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排桩和内排桩的底端深入到地下水位线下方的土体中。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排桩与内排桩之间进行回填并压实。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排桩与内排桩之间的回填土内铺设有土工格栅。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扶壁式挡墙和钢筋混凝土扶壁中预埋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沿着朝向扶壁式挡墙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的填方地段多功能扶壁式挡墙,特别适用于超限边坡的支护,能够适用于上下两级均为公路、支护高度大的边坡,也能够适用于下部为公路,上部为坡体或绿化的边坡或滑坡的支护,即本技术能够作为滑坡体前缘的被动反压区。
[0014]本技术通过扶壁式挡墙后侧的回填压实区以及双排桩支护体系形成的抗力
起到压脚的作用,对于边坡后部不稳定、欠稳定的山体起到压脚的作用,具有滑坡治理的作用。其中,边坡后部不稳定、欠稳定的山体常见于挖填结合性的临沟谷、河谷及低洼地带的道路。
[0015]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考虑前排桩、后排桩的不同埋置深度以及扶壁挡墙外墙的位置,使得扶壁式挡墙的力矩趋于平衡,底板类似于衡重式挡墙的衡重台;通过减小结构的受力,进而减少结构的配筋;外排桩与内排桩之间的回填土内铺设土工格栅,能够提高填土的等效抗剪强度参数,进而减小土压力,进而减小支护体系的配筋及截面尺寸,达到减少工程造价的目的;本技术中外排桩和内排桩顶部的底板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减少了道路沉降变形及相应的路基工程量。
[0016]综上所述,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的双排桩和椅式双排桩支护结构,由于能够起到压脚的作用,因为对于滑坡体具有良好的治理作用,进而减小支护结构的变形;并且能够让扶壁式挡墙力矩趋于平衡,进而减小支护体系的配筋及截面尺寸,达到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标记:01、原始坡面线,02、地下水位线,1、双排桩,11、外排桩,12、内排桩,2、扶壁式挡墙,3、连系梁,4、排水管,5、钢筋混凝土扶壁,6、挡土板,7、底板,8、压实区域,9、第一道路,10、第二道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用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1]结合附图,本技术的填方地段多功能扶壁式挡墙,包括设置在边坡前后的外排桩11和内排桩12,其中,外排桩和内排桩组成双排桩1,其中外排桩11相对于内排桩12更加远离山坡,外排桩11相对于内排桩12更加靠近坡脚,外排桩11与内排桩12之间通过连系梁3连接在一起,所述外排桩11和内排桩12的下端深入到边坡土体中,所述外排桩11和内排桩12的上端延伸出边坡的原始坡面线01,所述外排桩11和内排桩12的顶部浇筑有底板7,所
述底板7的上方浇筑有扶壁式挡墙2,所述扶壁式挡墙2上靠近内排桩12的一侧连接有若干钢筋混凝土扶壁5,所述扶壁式挡墙2与外排桩11之间的底板7形成第一道路9,所述内排桩12与钢筋混凝土扶壁5与边坡之间进行填土压实形成压实区域8并在压实区域8的顶部形成第二道路。其中,压实区域8是指:原始边坡线01上方的区域进行回填压实。压实区域8进行回填土压实的时候,填土分层压实厚度、压实度满足对应规范要求。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外排桩11之间设置有挡土板6。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首先在外排桩11上进行植筋,然后通过植筋将挡土板6与外排桩连接为一个整体。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排桩11和内排桩12的底端深入到地下水位线02下方的土体中。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排桩11与内排桩12之间进行回填并压实。其中,现有技术中也有下方双排桩、上方为扶壁式挡墙的支护结构,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双排桩之间的间距与扶壁式挡墙的底板的宽度相同,这种结构会导致双排桩之间的间距较小,而不能确保双排桩之间的回填土能够压实;另一方面,这种结构很难使得扶壁式挡墙的力矩平衡,从而使得不能够起到压脚的作用,对于滑坡体的治理作用有限。而本技术中,外排桩与内排桩上方的底板不仅作为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填方地段多功能扶壁式挡墙,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边坡前后的外排桩和内排桩,外排桩与内排桩之间通过连系梁连接在一起,所述外排桩和内排桩的下端深入到边坡土体中,所述外排桩和内排桩的上端延伸出边坡的原始坡面线,所述外排桩和内排桩的顶部浇筑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上方浇筑有扶壁式挡墙,所述扶壁式挡墙上靠近内排桩的一侧连接有若干钢筋混凝土扶壁,所述扶壁式挡墙与外排桩之间的底板形成第一道路,所述内排桩与钢筋混凝土扶壁与边坡之间进行填土压实形成压实区域并在压实区域的顶部形成第二道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方地段多功能扶壁式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外排桩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宇赵津廷章宁王荧飞黄泽军周文灏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成都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