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膜及使用该保护膜的医用泵转子防碰撞装配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6643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保护膜及使用该保护膜的医用泵转子防碰撞装配工艺,所述保护膜设置有呈管状的膜主体部,所述膜主体部的周壁沿轴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点断线,所述第一点断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膜主体部的上、下端处,并将所述膜主体部分隔成若干主体膜片部,若干所述主体膜片部的顶部均向上一体延伸形成有若干手持膜片部;所述保护膜内置于所述内管时,若干所述手持膜片部均凸露出所述内管的顶部,进而于若干所述手持膜片部上施以拉力能够使得所述膜主体部沿所述第一点断线断开成若干部分。本发明专利技术保护膜及使用该保护膜的医用泵转子防碰撞装配工艺,不仅能够有效防止转子和医用泵的内管发生碰撞,而且易于组装、便于去除。去除。去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保护膜及使用该保护膜的医用泵转子防碰撞装配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泵
,特别涉及一种保护膜及使用该保护膜的医用泵转子防碰撞装配工艺。

技术介绍

[0002]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简称为“血泵”,被认为是诸多晚期心衰患者的最重要与最有前景的治疗手段。植入体内的血泵其入口端与心尖的左心室部分相连,出口端通过人造血管与主动脉相连;血泵运行时,通过驱动转子带动叶轮转动,将血液从左心室经血泵及人造血管泵至主动脉。
[0003]血泵作为植入体内的一种医用泵,必须要满足及其严格的质量要求。而现有的医用泵在装配的过程中转子和医用泵的内管会发生磕碰,尤其是在转子内的内磁芯组与内管外的外磁环组的磁力作用下,更为容易发生强烈碰撞;此外,在运输的过程中,转子和内管也难免会发生碰撞。而在上述几种情况下发生的碰撞会直接影响转子及内管的表面粗糙度,导致在血流冲刷过程中形成血栓,容易引起并发症。因此,如何防止转子和医用泵的内管发生碰撞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保护膜及使用该保护膜的医用泵转子防碰撞装配工艺,不仅能够有效防止转子和医用泵的内管发生碰撞,而且易于组装、便于去除。
[0005]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保护膜,用于放置在医用泵的内管中,以将该内管与伸入其内的转子相隔开;所述保护膜设置有呈管状的膜主体部,所述膜主体部的周壁沿轴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点断线,所述第一点断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膜主体部的上、下端处,并将所述膜主体部分隔成若干主体膜片部,若干所述主体膜片部的顶部均向上一体延伸形成有若干手持膜片部;所述保护膜内置于所述内管时,若干所述手持膜片部均凸露出所述内管的顶部,进而于若干所述手持膜片部上施以拉力能够使得所述膜主体部沿所述第一点断线断开成若干部分。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护膜还设置有环形的底膜片部,所述底膜片部的内圈一体连接在所述膜主体部的下端且相互呈垂直分布。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膜片部上沿径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点断线,所述第二点断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底膜片部的内、外圈处。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点断线与所述第二点断线一一对应相连接。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若干所述手持膜片部呈环形间隔分布,进而在相邻两个所述手持膜片部之间均形成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用于供所述内管上方的泵入口支架穿过。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护膜的厚度为0.05~0.15mm。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护膜采用BOPP薄膜制成。
[001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医用泵转子防碰撞装配工艺,使用上述的保护膜实现,包括以下步骤:
[0013]S1,将所述保护膜自下至上穿入医用泵的内管中;
[0014]S2,使所述保护膜顶部的若干手持膜片部穿过该内管上方的泵入口支架向外伸出;
[0015]S3,将转子插入所述内管中,并处于所述保护膜内;
[0016]S4,组装泵腔外壳并焊接固定,完成装配;
[0017]在医用泵投入使用前,手持所述手持膜片部向外撕扯,使得所述保护膜沿其上的第一点断线断开,进而从所述内管中抽出。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护膜设置有底膜片部,在所述S1中,所述保护膜穿入所述内管内直至所述底膜片部贴靠在固定于所述内管下端的泵腔盖上。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膜片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点断线一一对应连接的第二点断线,所述保护膜在撕扯过程中能够沿着所述第一点断线和所述第二点断线断开。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保护膜及使用该保护膜的医用泵转子防碰撞装配工艺,该保护膜设置有膜主体部和底膜片部,将保护膜装入医用泵的内管中,通过膜主体部对内管的内壁进行保护,通过底膜片部对泵腔盖的底面进行保护,进而能够防止转子与内管、叶轮与泵腔盖之间发生碰撞,在零件装配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抗冲击效果,有效避免因零件发生碰撞导致表面粗糙度增加进而在血流冲刷过程中形成血栓的状况,且组装方便;同时,保护膜上还设置有伸出内管的手持膜片部,且膜主体部和底膜片部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点断线和第二点断线,在医用泵投入使用前,手持手持膜片部向外撕扯,使保护膜沿其上的第一点断线和第二点断线断开成若干个部分,进而从内管中抽出,非常方便去除。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保护膜的立体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保护膜的仰视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保护膜装配在医用泵中的剖视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保护膜和内管、外管及转子装配的立体图;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保护膜和内管、转子、叶轮及泵腔盖装配的仰视图;
[0026]图6为本专利技术医用泵转子防碰撞装配工艺的步骤流程框图。
[0027]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0028]1、保护膜;101、膜主体部;1011、主体膜片部;1012、手持膜片部;1013、避让孔;102、第一点断线;103、底膜片部;104、第二点断线;2、内管;3、转子;4、泵入口支架;5、泵腔外壳;6、泵腔盖;7、外管;8、叶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0030]实施例一
[0031]参阅图1至图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保护膜,用于放置在医用泵内,以保护医用泵内相关零部件表面不受碰撞。
[0032]本实施例中的医用泵包括内管2、转子3、泵入口支架4、泵腔外壳5、泵腔盖6、外管7和叶轮8。外管7同轴套装在内管2的外侧,其中,内管2与外管7之间安装有外磁环组及定子绕组(图中未示出)。泵入口支架4无缝焊接在内管2和外管7的上端,泵入口支架4设置有向上拱起的的三个支撑爪,三个支撑爪各自的一端延伸至内管2的上方且相互连接,用于防止血泵工作时,因负压吸住心室间隔,导致医用泵失效、栓塞。
[0033]进一步的,泵腔盖6无缝焊接在内管2和外管7的下端;其中,泵腔盖6的中部开设有供内管2的下端穿过的孔。泵腔外壳5无缝焊接在泵腔盖6上,并与泵腔盖6合围形成供血液流动的泵腔,该泵腔与内管2连通。转子3和叶轮8通过无缝焊接方式连为一体,转子3伸入内管2中,叶轮8处于泵腔内。其中,转子3内置有内磁芯组和转子磁钢(图中未示出),内磁芯组与外磁环组相对设置,转子磁钢与定子绕组相对设置。
[0034]参阅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保护膜1用于放置在医用泵的内管2中,以将该内管2与伸入其内的转子3相隔开。该保护膜1设置有膜主体部101,膜主体部101呈圆管状,且其外径与内管2的内径相适配,以便将保护膜1放置于内管2内时,膜主体部101能够贴合在内管2的内壁上。膜主体部101的周壁沿轴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点断线102,由于泵入口支架4上的支撑爪为三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保护膜,用于放置在医用泵的内管(2)中,以将该内管(2)与伸入其内的转子(3)相隔开;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1)设置有呈管状的膜主体部(101),所述膜主体部(101)的周壁沿轴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点断线(102),所述第一点断线(10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膜主体部(101)的上、下端处,并将所述膜主体部(101)分隔成若干主体膜片部(1011),若干所述主体膜片部(1011)的顶部均向上一体延伸形成有若干手持膜片部(1012);所述保护膜(1)内置于所述内管(2)时,若干所述手持膜片部(1012)均凸露出所述内管(2)的顶部,进而于若干所述手持膜片部(1012)上施以拉力能够使得所述膜主体部(101)沿所述第一点断线(102)断开成若干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1)还设置有环形的底膜片部(103),所述底膜片部(103)的内圈一体连接在所述膜主体部(101)的下端且相互呈垂直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膜片部(103)上沿径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点断线(104),所述第二点断线(104)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底膜片部(103)的内、外圈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点断线(102)与所述第二点断线(104)一一对应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膜,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手持膜片部(1012)呈环形间隔分布,进而在相邻两个所述手持膜片部(1012)之间均形成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鹏彭远仪刘中民宋之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东心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