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97489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包括定模组件、动模组件和流道转换模块。定模组件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定模模架和定模模芯,定模模架贯穿开设有浇注口,定模模芯贯穿开设有与浇注口连通的浇注通道;动模组件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动模模架和动模模芯,动模模架与定模模架可拆卸连接,动模模芯朝向定模模芯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流道转换模块与动模模芯朝向定模模芯的一侧表面可拆卸连接,流道转换模块包括承载板,承载板上开设有冷料井以及与冷料井连通的单侧流道,冷料井与浇注通道连通,单侧流道与第一型腔或第二型腔连通。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同一动模模芯可以进行不同流动性测试,更换动模模芯时无需更换整个动模组件,操作简便。操作简便。操作简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熔体流动性测试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类似液晶聚合物等高流动性热塑性聚合物被广泛用于电子、信息和通讯领域的装置,除了其有优异的机械性能(耐热性、刚性等)、化学稳定性、尺寸精度等,主要还因为其熔体在注塑加工中具有超高的加工流动性,便于成型部件中的极薄部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电子、信息和通讯领域的装置薄壁化、小型化、轻量化的需求。
[0003]评价高流动热塑性聚合物的熔体流动性是必不可少的,目前衡量熔体流动性的指标有表观粘度、熔融指数、流长比等。其中,利用流长比测试熔体流动性的过程中,是将开设有型腔的动模与贯穿有流动通道的定模连接,熔体经流动通道注入型腔,并在型腔内延伸一定距离,冷却后形成成型体,成型体的延伸长度即表征熔体的流动性。对于不同流动性的熔体,或是同一熔体在不同注塑工艺下,需要使用的型腔规格不同,现有技术中,需要更换整个动模以实现更换不同型腔的目的,操作繁琐,动模的通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动模模芯上开设有两种规格的型腔,且安装有流道转换模块,根据测试需求,选择将流道转换模块上的单侧流道与其中一个型腔连通,两种规格的型腔均不满足测试需求时,无需更换整个动模组件,从动模模架上拆卸动模模芯,更换新的动模模芯即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包括定模组件、动模组件和流道转换模块。所述定模组件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定模模架和定模模芯,所述定模模架贯穿开设有浇注口,所述定模模芯贯穿开设有与所述浇注口连通的浇注通道;所述动模组件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动模模架和动模模芯,所述动模模架与所述定模模架可拆卸连接,所述动模模芯朝向所述定模模芯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所述流道转换模块与所述动模模芯朝向所述定模模芯的一侧表面可拆卸连接,所述流道转换模块包括承载板,所述承载板上开设有冷料井以及与所述冷料井连通的单侧流道,所述冷料井与所述浇注通道连通,所述单侧流道与所述第一型腔或所述第二型腔连通。
[0006]可选地,所述动模模芯朝向所述定模模芯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容置槽,所述流道转换模块在所述容置槽内与所述动模模芯可拆卸连接,所述承载板与所述动模模芯平齐。
[0007]可选地,所述动模模架朝向所述定模模架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动模模芯与所述第一容纳槽可抽取式连接。
[0008]可选地,所述动模模芯上开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动模模架上可移动连接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槽匹配卡接的第一定位件。
[0009]可选地,所述定模模架朝向所述动模模架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定
模模芯与所述第二容纳槽可抽取式连接。
[0010]可选地,所述定模模芯上开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定模模架上可移动连接有与所述第二定位槽匹配卡接的第二定位件。
[0011]可选地,所述动模模芯设置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动模模芯内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的第一介质流动槽;所述动模模架上贯穿开设有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所述动模模芯与所述动模模架连接后,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介质入口连通,且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介质出口连通。
[0012]可选地,所述定模模芯设置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定模模芯内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的第二介质流动槽;所述定模模架上贯穿开设有第二介质入口和第二介质出口;所述定模模芯与所述定模模架连接后,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二介质入口连通,且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二介质出口连通。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型腔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主流道、第一分流道、第一浇口和第一测试流道;所述第一主流道用于与所述单侧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分流道的横截面面积在朝向所述第一浇口的方向上逐渐增大;所述第一浇口的深度小于第一分流道的深度。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型腔还包括:第一冷料槽,所述第一冷料槽的相对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分流道和所述第一浇口,所述第一冷料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分流道的深度。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采用本专利技术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根据测试需求,可以使流道转换模块连通第一型腔或第二型腔,同一动模模芯可以进行不同流动性测试,当同一动模模芯上的两个型腔均不满足测试需求时,无需更换整个动模组件,从动模模架上拆卸动模模芯,更换并安装新的动模模芯即可,操作简便,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的立体剖视图;
[0018]图2为图1所示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2所示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的侧视图;
[0020]图4为图1所示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的动模模芯的示意图;
[0021]图5为图4所示动模模芯的侧视图;
[0022]图6为图4所示动模模芯的俯视图;
[0023]图7为图1所示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的定模模芯的示意图;
[0024]图8为图7所示定模模芯的俯视图;
[0025]图9为图4所示动模模芯的第一型腔的局部放大图;
[0026]图10为图9所示第一型腔的剖视图;
[0027]图11为图9所示第一型腔的第一主流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8]图12为向第一型腔注入熔体后形成的成型体。
[0029]附图标记:
[0030]1:流道转换模块;11:承载板;12:冷料井;13:单侧流道;2:定模模架;21:浇注口;22:第二定位件;3:定模模芯;31:浇注通道;32:第二定位槽;33:第二扶手;4:动模模架;41:第一定位件;5:动模模芯;51:第一型腔;511:第一主流道;512:第一分流道;513:第一浇口;
514:第一测试流道;515:第一冷料槽;52:第二型腔;53:第一定位槽;54:第一扶手;55:快速接头;6:成型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需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的立体剖视图;图2为图1所示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的侧视图;图4为图1所示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的动模模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定模组件、动模组件和流道转换模块:所述定模组件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定模模架和定模模芯,所述定模模架贯穿开设有浇注口,所述定模模芯贯穿开设有与所述浇注口连通的浇注通道;所述动模组件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动模模架和动模模芯,所述动模模架与所述定模模架可拆卸连接,所述动模模芯朝向所述定模模芯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所述流道转换模块与所述动模模芯朝向所述定模模芯的一侧表面可拆卸连接,所述流道转换模块包括承载板,所述承载板上开设有冷料井以及与所述冷料井连通的单侧流道,所述冷料井与所述浇注通道连通,所述单侧流道与所述第一型腔或所述第二型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模芯朝向所述定模模芯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容置槽,所述流道转换模块在所述容置槽内与所述动模模芯可拆卸连接,所述承载板与所述动模模芯平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模架朝向所述定模模架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动模模芯与所述第一容纳槽可抽取式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模芯上开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动模模架上可移动连接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槽匹配卡接的第一定位件。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测试熔体流动性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模模架朝向所述动模模架的一侧表面开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定模模芯与所述第二容纳槽可抽取式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广业王文博张红刘江岩马兴元
申请(专利权)人: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