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内矩形箱涵自动喷淋智能温控养护台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8027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内矩形箱涵自动喷淋智能温控养护台车,包括门架和设置在门架上的高压喷淋系统和智能温控管理系统,以及设置在门架下方的行走机构;门架为由横梁、立柱和纵梁搭接成的框梁,在门架上设有上层工作平台、中层工作平台和底层工作平台,在框梁的中间设有用于施工车辆通行的门洞;高压喷淋系统包括储水罐、与储水罐连接的加压泵站、与加压泵站连接的高压雾化机和与高压雾化机连接的喷淋管路。本发明专利技术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喷淋养护台车比人工养护更环保,节约用水的同时解决了漏养和养护不到位的问题,保证了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工程质量。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工程质量。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工程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内矩形箱涵自动喷淋智能温控养护台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掘进施工混凝土养护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内矩形箱涵自动喷淋智能温控养护台车。

技术介绍

[0002]相比于常规隧道,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衬砌混凝土养护问题尤为凸显,当隧道混凝土衬砌浇筑完成拆模后,因隧道散热差,内部温度高,导致混凝土中的水分开始迅速蒸发,进而使得混凝土内部水泥颗粒水化不足,颗粒间的粘结力下降,混凝土表面产生粉片状脱落,同时过早的水分蒸发严重时会出现干缩裂纹现象,严重危害隧道质量。目前常采用人工喷淋的方式进行混凝土养护工作,但人工喷淋存在养护质量参差不齐,养护不及时,漏养等缺陷,亟待有一种可靠高效的喷淋养护装置,保证隧道施工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内矩形箱涵自动喷淋智能温控养护台车,解决了超大直径隧道内混凝土养护难,人工养护易漏养,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内矩形箱涵自动喷淋智能温控养护台车,包括门架和设置在所述门架上的高压喷淋系统和智能温控管理系统,以及设置在所述门架下方的行走机构;所述门架为由横梁、立柱和纵梁搭接成的框梁,在所述门架上设有上层工作平台、中层工作平台和底层工作平台,在所述框梁的中间设有用于施工车辆通行的门洞;所述高压喷淋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层工作平台和底层工作平台上的储水罐、经过管路与所述储水罐连接的加压泵站、与所述加压泵站连接的高压雾化机和与所述高压雾化机连接的喷淋管路;所述智能温控管理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器、电机驱动控制器和上位机,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门架与喷淋管路连接处,所述温度控制器设置于储水罐内,所述电机驱动控制器与上位机均设置于底层工作平台上。
[0005]针对上述技术方案,上位机可设置行走方式,行走速度等参数,电机驱动控制器控制行走机构的电机;工作平台作为承载设备与人员的载体,为人员操作提供平台;行走机构带着养护台车在施工隧道内移动;工作时高压喷淋系统的储水箱加满清水,水经高压泵站加压后输送至高压雾化机,高压雾化机将加压后的水雾化为水雾,输送至喷淋管路,对混凝土进行养护。
[0006]优选的,在所述上层工作平台、中层工作平台和底层工作平台相邻之间分别设有手扶梯。便于人员维保高压喷淋系统和智能温控管理系统。
[0007]优选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门架两侧纵梁底部的行走车轮和用于驱动所述行走车轮的电机。行走车轮被电机驱动在隧道底部的行走轨道上以设定的速度前进或
后退。
[0008]优选的,在所述门架中部纵梁底部设有支撑油缸。支撑油缸用于稳定门架。
[0009]优选的,所述喷淋管路为三条,沿门架环向在门架前中后分别布置。防止出现漏养现象,保证喷淋充分。
[001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为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内矩形箱涵的养护难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喷淋养护台车比人工养护更环保,节约用水的同时解决了漏养和养护不到位的问题,保证了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工程质量。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图。
[0012]图中:1,门架;2,手扶梯;3,行走机构;4,支撑油缸;5,行走轨道;6,行走车轮;7,电机;8,储水罐;9,加压泵站;10,高压雾化机;11,喷淋管路;12,温度传感器;13,温度控制器;14,电机驱动控制器;15,上位机;16,上层工作平台;17,中层工作平台;18,底层工作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4]如图1

2所示,一种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内矩形箱涵自动喷淋智能温控养护台车,包括门架1和设置在门架1上的高压喷淋系统和智能温控管理系统,以及设置在门架1下方的行走机构3。
[0015]门架1为由横梁、立柱和纵梁搭接成的框梁,均为槽钢,由螺栓连接而成,在门架上设有上层工作平台16、中层工作平台17和底层工作平台18,在框梁的中间设有用于施工车辆通行的门洞,在上层工作平台16、中层工作平台17和底层工作平台18相邻之间分别设有手扶梯2。
[0016]高压喷淋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上层工作平台16和底层工作平台18上的储水罐8、经过管路与储水罐8连接的加压泵站9、与加压泵站9连接的高压雾化机10和与高压雾化机10连接的喷淋管路11。喷淋管路11为三条,沿门架1环向在门架1前中后分别布置。该台车共设计了两套高压喷淋系统,用来保证养护效果,两套系统可分别独立工作,也可同时工作。
[0017]智能温控管理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12、温度控制器13、电机驱动控制器14和上位机15,温度传感器12设置在门架1与喷淋管路11连接处,温度控制器13设置于储水罐内8,电机驱动控制器14与上位机15均设置于底层工作平台上,通过上位机15可以设置行走方式,行走速度等参数,电机驱动控制器14控制行走机构的电机,温度控制器13结合温度传感器12测得的隧道内温度和设定的温度值控制水温,电机驱动控制器14依据上位机15设定的行走方式,行走速度等参数对行走机构3的电机7进行控制,保证养护的效果。
[0018]行走机构3包括设置在门架1两侧纵梁底部的行走车轮6和用于驱动行走车轮6的电机7,行走车轮6在隧道底部设置的行走轨道5上行走;工作时行走车轮6被电机7驱动在行走轨道5上以设定的速度前进或后退。在门架1中部纵梁底部设有支撑油缸4。支撑油缸4由液压装置驱动可自由伸出与缩回,伸出至地面时用于稳定门架1。
[0019]具体的:盾构隧道中间预制箱涵横向宽度15.0m、高度7.5m、环宽6.5m、厚度1.2m,采用人工养护的方案是,安排2组工班进行白班夜班轮替值班,由于超大直径盾构内箱涵直径大,面积大,厚度大,每组工班需要4—6人同时工作,每平方混凝土用水在20—25kg/h。
[0020]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自动养护喷淋台车时,其喷淋管路设计合理,水雾分散均匀且喷淋效果好,每个工班只需安排1—2人即可,用水量可降低至约15kg/h,大大节约了水资源与人工费用,经济环保。
[0021]在以上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设备元件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设备元件,所涉及的结构设置方式、工作方式或控制方式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常规的设置方式、工作方式或控制方式。
[0022]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内矩形箱涵自动喷淋智能温控养护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架和设置在所述门架上的高压喷淋系统和智能温控管理系统,以及设置在所述门架下方的行走机构;所述门架为由横梁、立柱和纵梁搭接成的框梁,在所述门架上设有上层工作平台、中层工作平台和底层工作平台,在所述框梁的中间设有用于施工车辆通行的门洞;所述高压喷淋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层工作平台和底层工作平台上的储水罐、经过管路与所述储水罐连接的加压泵站、与所述加压泵站连接的高压雾化机和与所述高压雾化机连接的喷淋管路;所述智能温控管理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器、电机驱动控制器和上位机,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门架与喷淋管路连接处,所述温度控制器设置于储水罐内,所述电机驱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杰曾垂刚杨光韩伟锋蔡骏刘家俊王利明郭璐王雅文许华国闫晋瑞代勇杨振兴赵海雷秦银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广州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