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椿叶中甾体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7883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39
臭椿叶中甾体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应用,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从苦木科臭椿属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叶中提取分离的4个新的甾体类化合物chouchunsteride 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臭椿叶中甾体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
,具体涉及一种从植物臭椿叶中制备甾体类化合物的方法及这类化合物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为苦木科(Simaroubaceae)臭椿属(AilanthusDesf.)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地。其根皮入药具有清热燥湿、收涩固肠的功效,主治赤白久痢、肠风下血、带下血崩、梦遗滑精等症。现代化学与药理学研究表明,臭椿中含有苦味素、甾体、香豆素、生物碱、木质素等成分,具有抗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等多种活性。
[0003]我国癌症数据评估:据2015年中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汇率及死因构成报告显示,因癌症死亡人数达到1643.5万(占比26.4%),位居第一位。据权威机构发布的《2020

2026年中国肿瘤治疗精准医疗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及投资价值咨询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新增癌症患者达1810万人,因癌症死亡人数为960万人。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癌症高发国家,2018年我国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占全球癌症新发病人数的20%以上,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女性乳腺癌是我国主要的常见恶性肿瘤,约占全部新发病例的77%。其中,我国肝癌发病和死亡人数约占全球一半,肝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致死率第2~3位,5年生存率仅为14.1%。中国人群的肝癌存在生存率低、死亡率高的情况,如何有效降低肝癌相关负担仍是中国公共卫生和慢性病防控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超过60%的抗癌药物来自天然产物,天然产物为化疗药物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来源,为维护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在天然产物中寻找具有抗癌潜力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4种从苦木科臭椿属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 叶中分离得到的甾体类化合物,结构如下所示:
1.46 (3H,s),1.20(3H,s),0.87(3H,s);剩余质子信号均为脂肪族碳上的质子信号且化学位移均在 3以内。依据上述信号推测化合物1可能为甾体类化合物。
13
C NMR中共给出24个碳信号,包括α,β不饱和酮碳基片段中的3个碳信号:δ
C 198.9,167.5,127.1;一个酯羰基信号:δ
C 177.6;两个连氧碳信号:δ
C 88.4,68.4;三个甲基碳信号:26.8,17.2,13.2;剩余碳信号均为脂肪族碳。根据HMBC谱与1H
‑1H COSY中的相关信号表明化合物1具有甾体四环骨架。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δ
C 198.9(C

3),127.1(C

4)与167.5(C

5)低场区信号以及H

4与C
‑ꢀ
2,C

6和C

10;H

1与C

3之间的HMBC相关表明,α,β

不饱和羰基连接在A环上。HMBC 谱中H

21与C

17,C

20,C

22,H

22与C

24,H

23与C

20的相关信号与C

20(δ
C 88.7)的去屏蔽信号证实该化合物的17位侧链为五元内酯环。此外H

7与C

5,C

9,C

14间的HMBC相关信号证明该化合物的7位被羟基取代。化合物1的相对构型可通过NOESY谱进行确定。 H

7/H

18,H

18/H

8,H

8/H

19间的NOE相关信号证明H

7,8以及18,19

CH3均为β

构型; H

9/H

14,H

14/H

17间的NOE相关信号证明H

9,14,17均为α

构型。对于21

CH3而言,由于其处于17侧链上而C

17与C

20间为可自由旋转的碳碳单键,无法通过NOESY谱确定其相对构型。因此结合生源以及文献报道的数据将其暂定为β

构型。化合物的绝对构型是通过比较计算和实测ECD确定的。化合物实测ECD曲线与计算的7R,8S,9S,10R,13S,14S,17S, 20S构型ECD曲线能够较好的吻合,因此确定化合物的绝对构型为7R,8S,9S,10R,13S,14S, 17S,20S,并命名为chouchunsteride A。
[0019]chouchunsteride B(2):白色粉末,UV(MeOH)λ
max
(logε):240.5 nm(0.10);高分辨质谱HRESIMS给出准分子离子峰[M+Na]+
(m/z):355.2246(calcd forC
21
H
32
NaO3:355.2244),结合1H NMR以及
13
C NMR核磁共振谱得出分子式为C
21
H
32
O3,计算不饱和度为6。1H NMR高场区仅观察到一个烯烃质子信号:δ
H 5.73(1H,br s);此外还观察到两个连氧碳上的质子信号:δ
H 4.50(1H,ddd,J=7.8,5.7,2.2Hz),4.14(1H,dd,J=9.8,6.0Hz);以及三个甲基信号:δ
H 1.31(3H,d,J=6.0Hz),1.19(3H,s),0.92(3H,s);剩余质子信号均为脂肪族碳上的质子信号且化学位移均在3以内。依据上述信号推测化合物2可能为甾体类化合物。
13
C NMR中共给出21个碳信号,包括α,β不饱和酮碳基片段中的3个碳信号:δ
C 199.7, 171.2,124.1;两个连氧碳信号:δ
C 73.1,66.7;三个甲基碳信号:23.8,17.5,14.2;剩余碳信号均为脂肪族碳。根据HSQC谱对该化合物的碳氢数据进行了全归属。依据HMBC谱中H

4与C

2,C

6,C

10,H

18与C

1,C

5,C

9,C

10间的相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臭椿叶中甾体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为如下所示化合物中任一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椿叶中甾体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由苦木科臭椿属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叶中分离得到。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臭椿叶中甾体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取干燥的臭椿叶以70

80%工业乙醇提取,浓缩提取液得浸膏,浸膏采用二氯甲烷与正丁醇萃取;(2)将二氯甲烷与正丁醇萃取液浓缩所得浸膏经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

甲醇或三氯甲烷

甲醇100:1

1:1进行梯度洗脱,共收集到5个流分A

E;(3)将流分C进一步经HP

20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以乙醇

水梯度洗脱,得3个流分C1、C2、C3;(4)将所得流分C3进一步经ODS柱色谱以甲醇

水系统20:80

90:10梯度洗脱得到了4个流分C
3.1

C
3.4
;(5)将所得流分C
3.2
经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

甲醇系统50:1

1:1进行梯度洗脱,所得流分C
3.2.1

C
3.2.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少江黄肖霄白明姚国栋段治康高志恒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药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