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24998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冷凝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冷凝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凝器存在换热效率低下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冷凝器包括冷凝器体;冷凝管,安装在所述冷凝器体之上,且所述冷凝管的内外表面分别周向设置扩大所述冷凝管与流体接触面积的凸缘部和凹缘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凹缘部连续设置在所述冷凝管的长度方向、两者为一体成型设计,且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凹缘部的厚度与所述冷凝管厚度一致;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分别设置并贯穿所述冷凝器体的正面和侧面,且所述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配置成能够加速所述冷凝器体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空间,此结构设计能够能够提高冷凝器与周围空气的换热效率。空气的换热效率。空气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冷凝器


[0001]本技术涉及冷凝器
,尤其涉及一种高效冷凝器。

技术介绍

[0002]冷凝器(Condenser)为制冷系统的机件,属于换热器的一种,能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将管子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管子附近的空气中。冷凝器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热量散发缓慢的问题,从而会极大影响冷凝器的换热工作效率。
[0003]以现行的冷凝器为例,风冷凝器通常在冷凝管的一侧安装有吸风机或者吹风机,采用单一吸风或者吹风的结构设计,通过降低冷凝管表面温度的方式来提高整个冷凝器的换热效率。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冷凝管分布较为密集,单纯的吸风设计不能很好的将冷凝管周围的温度带走,因此同样存在换热效率差的问题。
[0004]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冷凝器存在换热效率低下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效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包括:
[0006]外壳;
[0007]冷凝管,设置在所述外壳之上,且在所述冷凝管的内外表面设置有沿周向排布的凸缘部和凹缘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凹缘部连续设置在所述冷凝管的长度方向,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凹缘部用于扩大所述冷凝管与流体接触面积,两者为一体成型设计,且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凹缘部的厚度与所述冷凝管厚度一致;
[0008]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分别设置在外壳上,且两者贯穿所述外壳,且所述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配置成能够加速所述外壳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空间。
[0009]在上述高效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凝管的周向设置有供流体滑落的滑落槽,所述滑落槽不少于一个且围绕所述冷凝管的横截面周向设置。
[0010]在上述高效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凸缘部靠近所述冷凝管内部中心的位置形成便于流体流动的圆角面。
[0011]在上述高效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风道包含有安装在所述外壳正面和背面的第一主动吸风机和第一从动吸风机,所述第一主动吸风机、所述第一从动吸风机以及所述外壳组成第一风道。
[0012]在上述高效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风道包含有安装在所述外壳两个侧面上的第二主动吸风机,两个所述第二主动吸风机分别与所述第一从动吸风机以及所述外壳组成两个所述第二风道。
[0013]在上述高效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壳的最底端设置有与所述滑落槽配合使用的容纳腔体。
[001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传统冷凝管的内外表面分别周向连续,并且/或者不连续设置不少于一个的凸缘部和凹缘部,两者为一体成型设计,并且两者的厚度与冷凝管厚度一致,使得冷凝管扩大了其与流体的整体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提高冷凝器与周围空气的换热效率。
[0015]利用在外壳的正面以及两个侧面设置的第一风道以及第二风道,能够在外壳的内部形成循环流通的风道,从而提高冷凝管与周围空气的换热效率,并且形成的多处循且环流通的风道能够避免因冷凝管密集而无法进行充足热量交换的问题。
[0016]进一步地,通过在冷凝管竖直方向上设置的滑落槽,滑落槽周向设置在冷凝管的横截面,使得凝结或者漏出在冷凝管表面的冷凝水可以沿滑落槽下滑,防止出现冷凝水集结在冷凝管表面影响其散热的问题。
[0017]进一步地,通过在凸缘部的顶端设置圆角面,能够避免凸缘部设置在冷凝管的内部影响流体流动。
[0018]进一步地,通过在外壳的最底端设置容纳腔体,使其可以将冷凝管外表面上通过滑落槽滑落的水滴进行收集,防止冷凝水出现四处滴溅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19]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高效冷凝器。附图中:
[0020]图1为本申请高效冷凝器的整体结构图。
[0021]图2为本申请高效冷凝器的侧面结构图。
[0022]图3为本申请高效冷凝器的冷凝管结构图。
[0023]图4为本申请高效冷凝器的冷凝管剖面结构图。
[0024]图中:
[0025]1、外壳;
[0026]2、冷凝管;21、凸缘部;22、凹缘部;23、滑落槽;231、圆角面;
[0027]3、第一风道;31、第一主动吸风机;32、第一从动吸风机;
[0028]4、第二风道;41、第二主动吸风机;
[0029]5、容纳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
[0031]基于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冷凝器,通过在传统冷凝管的内外表面分别周向连续,并且/或者不连续设置不少于一个的凸缘部和凹缘部,两者为一体成型设计,并且两者的厚度与冷凝管厚度一致,使得冷凝管扩大了其与流体的整体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提高冷凝器与周围空气的换热效率;利用在外壳的正面以及两个侧面设置的第一风道以及第二风道,能够在外壳的内部形成循环流通的风道,从而提高冷凝管与周围空气的换热效率,并且形成的多处循且环流通的风道能够避免因冷凝管密集而
无法进行充足热量交换的问题。
[0032]首先参见图1和图2,对本技术的冷凝器进行描述。其中,图1是本申请冷凝器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本申请冷凝器的侧面结构图。
[0033]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冷凝器包括外壳1和冷凝管2,冷凝管2是安装在外壳1内部并用于交换散热的管件,同时在外壳1的正面和侧面分别设置第一风道3和第二风道4,第一风道3和第二风道4能够加速外壳1与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周围空气在第一风道3和第二风道4之间循环往复的流动,达到加速热量与空气进行温度交换的目的,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0034]进一步地,在外壳1的正面与背面分别设有第一从动吸风机32与第一主动吸风机31,两者与外壳1形成了第一风道3,第一风道3贯穿外壳1的正面部分,并在垂直于外壳1正面的方向形成了单向循环风道;外壳1的两个侧面设置第二主动吸风机41,其中任意一个第二主动吸风机41与第一从动吸风机32以及外壳1组成第二风道4,第二风道4为贯穿外壳1侧面与其正面形成的循环风道;具体地,俯视外壳1并将第一主动吸风机31定义为正面可知,第一风道3的气体流动方向为由上自下,第二风道4的气体流动方向是由左自下和由右自下,且第一风道3与第二风道4为垂直关系,两者之间互相连通更能带动外壳1之间的空气循环流通。
[0035]下面结合如图3和图4对外壳1的冷凝管2进行一步介绍。
[0036]如图3所示,图3是本申请高效冷凝器的冷凝管结构图,在冷凝管2的内外表面分别一体设置有不少于一个凸缘部21和凹缘部22,两者在内外表面均对应设置,并且,凸缘部21和凹缘部22周向、连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外壳;冷凝管,设置在所述外壳之上,且在所述冷凝管的内外表面设置有沿周向排布的凸缘部和凹缘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凹缘部连续设置在所述冷凝管的长度方向,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凹缘部用于扩大所述冷凝管与流体接触面积,两者为一体成型设计,且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凹缘部的厚度与所述冷凝管厚度一致;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分别设置在外壳上,且两者贯穿所述外壳,且所述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配置成能够加速所述外壳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的周向设置有供流体滑落的滑落槽,所述滑落槽不少于一个且围绕所述冷凝管的横截面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薄鑫磊赵玖山
申请(专利权)人:中众泰德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