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丁酸梭菌发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322184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丁酸梭菌发酵系统,包括发酵单元、进料单元、供气单元、出料单元、搅拌单元、排气单元、温控单元和控制单元。其中,发酵单元内腔的发酵空间大小可调节;进料单元设置发酵单元的顶部;供气单元设置于发酵单元的前端和/或后端;出料单元设置于发酵单元的前端和/或后端;搅拌单元设置于发酵单元的底端;排气单元设置于发酵单元的顶端;温控单元设置于发酵单元的内部;控制单元分别与进料单元、供气单元、搅拌单元和温控单元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调节发酵单元的发酵空间,以匹配不同体量的丁酸梭菌发酵,以使丁酸梭菌与罐内液体充分混合;通过设置进料单元取代人工少量多次地反复加料,提高混合与发酵的效率,以提高工作效率。作效率。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丁酸梭菌发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丁酸梭菌发酵
,尤其涉及一种丁酸梭菌发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水产养殖多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虽然配合饲料可满足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促进生长,但长期投喂配合饲料会造成养殖水体的残饵、粪便的不断蓄积,进而造成水质恶化,同时对水产动物的肠道和肝脏造成较大的负担,进而导致水产动物免疫力下降,发病率上升,严重影响水产养殖的收益。相较于配合饲料,发酵饲料在满足水产动物营养需求的同时,对养殖水质的影响较小,可维护肠道和肝脏健康,提高水产动物免疫力。因此,发酵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与推广越来越广泛。
[0003]其中,丁酸梭菌做为饲料添加剂在水产饲料中应用,可促进动物肠道有益菌群的增殖和发育,抑制肠道内有害菌和腐败菌的生长、繁殖,纠正肠道菌群紊乱,进而实现修复肠道损伤,治疗肠道疾病等功能。
[0004]丁酸梭菌发酵多采用发酵罐进行发酵。由于丁酸梭菌大多为粉末状,如一次性将太多丁酸梭菌导入发酵管内,会导致丁酸梭菌与罐内水接触后凝结成块,进而降低了混合与发酵的效率;因此需要工作人进行少量多次地反复加料,但上述少量多次的加料方法比较费时,故发酵罐旁需要一种自动加料装置,以提高工作效率。
[0005]当需要进行少量丁酸梭菌发酵时,发酵罐的内腔的发酵空间相较而言较大,而丁酸梭菌与罐内水的体积相较而言较小,以使发酵罐内搅拌装置无法充分地与丁酸梭菌、罐内液体相接触,且部分丁酸梭菌存在附着于发酵罐的内腔侧壁的情况,进而降低了混合与发酵的效率。如增设体积较小的发酵罐,成本较高,且多个发酵罐不便于存放管理。故需调整发酵罐内盛放丁酸梭菌与罐内水的发酵空间,以使搅拌装置可以充分地与丁酸梭菌、罐内液体相接触。
[0006]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无自动加料装置、发酵罐的内腔发酵空间不可调,以使丁酸梭菌混合效率低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丁酸梭菌发酵系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无自动加料装置、发酵罐的内腔发酵空间不可调,以使丁酸梭菌混合效率低等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9]一种丁酸梭菌发酵系统,包括发酵单元、进料单元、供气单元、出料单元、搅拌单元、排气单元、温控单元和控制单元,其中:
[0010]所述发酵单元竖直设置,其内腔的发酵空间大小可调节,用于匹配不同体量的丁酸梭菌发酵;
[0011]所述进料单元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的顶部,用于周期性地投放物料和丁酸梭菌;
[0012]所述供气单元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的前端和/或后端,且所述供气单元与所述发酵单元的内腔的中下部连通,用于向所述发酵单元的内腔供气;
[0013]所述出料单元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的前端和/或后端,且所述出料单元位于所述进料单元的下方和/或所述供气单元的下方,用于丁酸梭菌发酵后的出料;
[0014]所述搅拌单元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的底端,用于搅拌所述发酵单元内腔的液体与丁酸梭菌;
[0015]所述排气单元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的顶端,并与所述发酵单元的内腔连通,用于维持所述发酵单元内腔的压力不变;
[0016]所述温控单元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的内部,用于控制所述发酵单元的内部温度,以促进丁酸梭菌发酵;
[0017]所述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的外壁,并分别与所述进料单元、所述供气单元、所述搅拌单元和所述温控单元连接,用于分别控制所述进料单元进行投料、控制所述供气单元进行供气、控制所述搅拌单元进行搅拌,以及控制所述温控单元进行调温。
[0018]进一步地,所述发酵单元包括主体元件、若干连接元件、若干隔板元件、发酵室元件和密封元件,其中:
[0019]所述主体元件竖直设置,其外壁设置有所述控制单元;
[0020]若干所述连接元件竖直间隔地设置于所述主体元件的内部侧壁,用于可拆卸固定对应的所述隔板元件;
[0021]若干所述隔板元件设置于所述主体元件的内部,且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连接元件可拆卸连接,若干所述隔板元件将所述主体元件的内部空间分割为若干发酵室元件,若干所述发酵室元件用于丁酸梭菌发酵;
[0022]所述密封元件设置于所述主体元件的顶部,且位于若干所述隔板元件的上方,用于对所述主体元件进行密封。
[0023]进一步地,所述发酵单元还包括若干取样元件,其中:
[0024]若干所述取样元件分别间隔地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发酵室元件的中下部,且其输出端设置于所述主体元件的外部,用于对应的所述发酵室元件的取样。
[0025]进一步地,所述发酵单元还包括若干透气元件,其中:
[0026]若干所述透气元件分别间隔设置于对应的所述隔板元件的中上部,以使若干所述发酵室元件相连通,用于所述发酵室元件内的气体进行流通。
[0027]进一步地,所述进料单元包括若干进料元件、若干储存元件、若干推料元件、若干第一驱动元件和若干阀元件,其中:
[0028]若干所述进料元件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的顶部,并与所述发酵单元连通,用于投放物料和丁酸梭菌;
[0029]若干所述储存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进料元件的进料端,且与对应的所述进料元件相连通,用于存放物料和丁酸梭菌;
[0030]若干所述推料元件滑动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储存元件的内腔,用于推动物料和丁酸梭菌至所述进料元件;
[0031]若干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储存元件的内腔,其驱动端与对应的所述推料元件相连接,且所述第一驱动元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0032]若干所述阀元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储存元件出料端,且位于对应的所述进料元件的上游,所述阀元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进料元件与对应的所述储存元件之间的连通或中断。
[0033]进一步地,所述供气单元包括若干供气元件,其中:
[0034]若干所述供气元件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的前端和/或后端,所述供气元件与所述发酵单元的内腔的中下部连通,且所述供气元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向所述发酵单元的内腔供气。
[0035]进一步地,所述出料单元包括若干出料元件,其中:
[0036]若干所述出料元件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的前端和/或后端,且所述出料单元位于所述进料单元的下方和/或所述供气单元的下方,用于丁酸梭菌发酵后的出料。
[0037]进一步地,所述搅拌单元包括若干第二驱动元件、若干转动元件和若干搅拌元件,其中:
[0038]若干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分别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的底端,且所述第二驱动元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驱动对应的所述转动元件转动;
[0039]若干所述转动元件分别竖直间隔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的内部,且其底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输出端相连接;
[0040]若干所述搅拌元件分别间隔地设置于对应的所述转动元件,用于搅拌所述发酵单元内腔的液体与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丁酸梭菌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酵单元(10)、进料单元(20)、供气单元(30)、出料单元(40)、搅拌单元(50)、排气单元(60)、温控单元(70)和控制单元(80),其中:所述发酵单元(10)竖直设置,其内腔的发酵空间大小可调节,用于匹配不同体量的丁酸梭菌发酵;所述进料单元(20)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10)的顶部,用于周期性地投放物料和丁酸梭菌;所述供气单元(30)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10)的前端和/或后端,且所述供气单元(30)与所述发酵单元(10)的内腔的中下部连通,用于向所述发酵单元(10)的内腔供气;所述出料单元(40)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10)的前端和/或后端,且所述出料单元(40)位于所述进料单元(20)的下方和/或所述供气单元(30)的下方,用于丁酸梭菌发酵后的出料;所述搅拌单元(50)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10)的底端,用于搅拌所述发酵单元(10)内腔的液体与丁酸梭菌;所述排气单元(60)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10)的顶端,并与所述发酵单元(10)的内腔连通,用于维持所述发酵单元(10)内腔的压力不变;所述温控单元(70)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10)的内部,用于控制所述发酵单元(10)的内部温度,以促进丁酸梭菌发酵;所述控制单元(80)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10)的外壁,并分别与所述进料单元(20)、所述供气单元(30)、所述搅拌单元(50)和所述温控单元(70)连接,用于分别控制所述进料单元(20)进行投料、控制所述供气单元(30)进行供气、控制所述搅拌单元(50)进行搅拌,以及控制所述温控单元(70)进行调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丁酸梭菌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单元(10)包括主体元件(11)、若干连接元件(12)、若干隔板元件(13)、发酵室元件(14)和密封元件(15),其中:所述主体元件(11)竖直设置,其外壁设置有所述控制单元(80);若干所述连接元件(12)竖直间隔地设置于所述主体元件(11)的内部侧壁,用于可拆卸固定对应的所述隔板元件(13);若干所述隔板元件(13)设置于所述主体元件(11)的内部,且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连接元件(12)可拆卸连接,若干所述隔板元件(13)将所述主体元件(11)的内部空间分割为若干发酵室元件(14),若干所述发酵室元件(14)用于丁酸梭菌发酵;所述密封元件(15)设置于所述主体元件(11)的顶部,且位于若干所述隔板元件(13)的上方,用于对所述主体元件(11)进行密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丁酸梭菌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单元(10)还包括若干取样元件(16),其中:若干所述取样元件(16)分别间隔地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发酵室元件(14)的中下部,且其输出端设置于所述主体元件(11)的外部,用于对应的所述发酵室元件(14)的取样;和/或所述发酵单元(10)还包括若干透气元件(17),其中:若干所述透气元件(17)分别间隔设置于对应的所述隔板元件(13)的中上部,以使若干所述发酵室元件(14)相连通,用于所述发酵室元件(14)内的气体进行流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丁酸梭菌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单元(20)包括若干
进料元件(21)、若干储存元件(22)、若干推料元件(23)、若干第一驱动元件(24)和若干阀元件(25),其中:若干所述进料元件(21)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发酵单元(10)的顶部,并与所述发酵单元(10)连通,用于投放物料和丁酸梭菌;若干所述储存元件(22)设置于对应的所述进料元件(21)的进料端,且与对应的所述进料元件(21)相连通,用于存放物料和丁酸梭菌;若干所述推料元件(23)滑动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储存元件(22)的内腔,用于推动物料和丁酸梭菌至所述进料元件(21);若干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4)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储存元件(22)的内腔,其驱动端与对应的所述推料元件(23)相连接,且所述第一驱动元件(24)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绍帮陆荣亮李久银李遂倡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海枫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