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机器人驱控一体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0437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业机器人驱控一体控制器,属于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领域,包括:外壳和位于外壳内底壁的驱动模块,驱动模块的顶部抵接有泡棉,泡棉的顶部连接有上压板,上压板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自攻钉,外壳的内底壁连接有电源模块,外壳的顶部铰接有盖板,盖板的底部安装有第二磁铁,外壳的顶部安装有第一磁铁。该工业机器人驱控一体控制器,通过第一自攻钉的作用,便于将上压板和泡棉从外壳的顶部移出,便于工作人员对驱动模块进行检测,再通过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配合使用,对盖板翻转调节,便于工作人员对电源模块检测,通过上述结构从而达到了便于工作人员对驱动模块或者电源模块检测的效果。或者电源模块检测的效果。或者电源模块检测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业机器人驱控一体控制器


[0001]本技术属于工业机器人控制
,尤其涉及一种工业机器人驱控一体控制器。

技术介绍

[0002]工业机器人是广泛用于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具有一定的自动性,可依靠自身的动力能源和控制能力实现各种工业加工制造功能,控制器是对工业机器人运行状态进行控制的一种设备。
[0003]现有的工业机器人驱控一体控制器:
[0004]对比文件CN209449032U公开了工业机器人驱控一体控制器,“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工业机器人驱控一体控制器,包括主控制器模块、驱动模块和电源模块,各模块的框体均由塑料外壳和散热铝座组成,散热铝座两侧设置有用于各模块两两可拆卸连接的连接结构,主控制器模块上设有主控制器、液晶面板、按键模块和第一接口模块,驱动模块上设置有驱动器和第二接口模块,驱动器连接有散热风扇,电源模块上设置有主电源、控制电源和再生电阻接口,主控制器模块与驱动模块、驱动模块与电源模块分别通过并行总线连接,主控制器连接直流开关电源。本技术连接结构灵活,紧凑,体积小,各模块可以独立维修和更换,各模块功率任意配置,变更方便,非常满足市场需求”。
[0005]但是该工业机器人驱控一体控制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时,可能不便于工作人员对出现故障的驱动模块或者电源模块检测处理,从而使得工作人员排除故障的时间随之增长,进而大幅度增加了故障排除的难度。
[0006]为此,我们提出来一种工业机器人驱控一体控制器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可能不便于工作人员对出现故障的驱动模块或者电源模块检测处理,从而使得工作人员排除故障的时间随之增长,进而大幅度增加了故障排除的难度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工业机器人驱控一体控制器。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工业机器人驱控一体控制器,包括:外壳和位于外壳内底壁的驱动模块,所述外壳的内底壁与驱动模块的底部抵接,所述驱动模块的顶部抵接有泡棉,所述泡棉的顶部连接有上压板,所述上压板的底部与外壳的顶部贴合,所述上压板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自攻钉,所述第一自攻钉的外侧壁与外壳的顶部螺纹连接,所述外壳的内底壁连接有电源模块,所述外壳的顶部铰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底部安装有第二磁铁,所述外壳的顶部安装有第一磁铁,所述第一磁铁的顶部与第二磁铁的底部贴合,所述外壳的外侧壁开设有接口。
[0010]通过设置泡棉、上压板、第一自攻钉、盖板、第一磁铁、第二磁铁和接口,实现了便于工作人员对驱动模块或者电源模块进行检测。
[0011]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外侧壁连接有定位框,所述定位框的内侧壁安装有散热扇。
[0012]通过设置定位框和散热扇,实现了对外壳内部的驱动模块和电源模块散热处理。
[0013]优选的,所述定位框远离外壳的一侧连接有外框板,所述外框板的内侧壁安装有过滤网。
[0014]通过设置外框板和过滤网,实现了对流入外壳内部的气体过滤处理。
[0015]优选的,所述外壳靠近接口的一侧有百叶窗,所述百叶窗的外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二自攻钉,所述第二自攻钉的外侧壁与外壳靠近百叶窗的一侧螺纹连接。
[0016]通过设置百叶窗和第二自攻钉,实现了便于外壳的通风。
[0017]优选的,所述外壳靠近接口的一侧安装有稳固板,所述稳固板的内底壁安装有液晶面板。
[0018]通过设置稳固板和液晶面板,实现了显示驱动模块的运行状态。
[0019]优选的,所述液晶面板的顶部贴合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的外侧壁与稳固板的内侧壁滑动连接。
[0020]通过设置防护板,实现了尽量避免液晶面板的顶部破损。
[0021]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工业机器人驱控一体控制器,通过第一自攻钉的作用,便于将上压板和泡棉从外壳的顶部移出,便于工作人员对驱动模块进行检测,再通过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配合使用,对盖板翻转调节,便于工作人员对电源模块检测,通过上述结构从而达到了便于工作人员对驱动模块或者电源模块检测的效果。
[0022]通过定位框和散热扇的配合使用,便于将风传输至外壳的内部,过滤网对流动的风过滤处理,再通过百叶窗和第二自攻钉的配合使用,使得外壳的内部具有通风的效果,通过上述结构从而达到了便于对驱动模块和电源模块散热处理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盖板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稳固板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外壳;2、驱动模块;3、泡棉;4、上压板;5、第一自攻钉;6、电源模块;7、盖板;8、第一磁铁;9、第二磁铁;10、接口;11、定位框;12、散热扇;13、外框板;14、过滤网;15、百叶窗;16、第二自攻钉;17、稳固板;18、液晶面板;19、防护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9]参照图1

3,一种工业机器人驱控一体控制器,包括:外壳1和位于外壳1内底壁的驱动模块2,驱动模块2设置有六个,六个驱动模块2位于外壳1的底部呈线性阵列分布,外壳1的内底壁与驱动模块2的底部抵接,驱动模块2的顶部抵接有泡棉3,泡棉3的顶部连接有上压板4,泡棉3位于上压板4和驱动模块2之间,处于被压缩状态,上压板4的底部与外壳1的顶部贴合,上压板4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自攻钉5,第一自攻钉5设置有四个,四个第一自攻
钉5位于上压板4的顶部四角处,第一自攻钉5的外侧壁与外壳1的顶部螺纹连接,第一自攻钉5旋转向上移动至与上压板4脱离后,上压板4带动泡棉3从外壳1的顶部移出,从而不再对外壳1的顶部进行封闭,便于工作人员对驱动模块2检测处理;
[0030]外壳1的内底壁连接有电源模块6,电源模块6和驱动模块2之间电连接,外壳1的顶部铰接有盖板7,盖板7的底部安装有第二磁铁9,第二磁铁9位于盖板7的底部一侧,外壳1的顶部安装有第一磁铁8,第一磁铁8的顶部与第二磁铁9的底部贴合,贴合后第一磁铁8和第二磁铁9相邻一侧的磁极相反,外壳1的外侧壁开设有接口10,盖板7翻转调节,使得第二磁铁9移动至与第一磁铁8脱离,从而使得盖板7不再对外壳1的顶部一侧封闭,进而便于工作人员对电源模块6进行检测。
[0031]参照图2,外壳1的外侧壁连接有定位框11,定位框11设置有两个,两个定位框11均匀分布在外壳1的右侧,定位框11的内侧壁安装有散热扇12,定位框11和散热扇12的数量一一对应,散热扇12将外部气体传输至外壳1的内部,从而对驱动模块2和电源模块6散热处理。
[0032]参照图2,定位框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业机器人驱控一体控制器,包括:外壳(1)和位于外壳(1)内底壁的驱动模块(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内底壁与驱动模块(2)的底部抵接,所述驱动模块(2)的顶部抵接有泡棉(3),所述泡棉(3)的顶部连接有上压板(4),所述上压板(4)的底部与外壳(1)的顶部贴合,所述上压板(4)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自攻钉(5),所述第一自攻钉(5)的外侧壁与外壳(1)的顶部螺纹连接,所述外壳(1)的内底壁连接有电源模块(6),所述外壳(1)的顶部铰接有盖板(7),所述盖板(7)的底部安装有第二磁铁(9),所述外壳(1)的顶部安装有第一磁铁(8),所述第一磁铁(8)的顶部与第二磁铁(9)的底部贴合,所述外壳(1)的外侧壁开设有接口(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业机器人驱控一体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外侧壁连接有定位框(11),所述定位框(11)的内侧壁安装有散热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慧坤
申请(专利权)人:塔可温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