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核磁共振设备及抗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的抗震系统及减震方法,抗震系统包括设置在核磁共振设备和行走机构之间的承载板、定位连接杆和减震器;承载板安装在行走机构上端,承载板的设有锥形通孔,锥形通孔的上端开口尺寸小于下端开口尺寸;定位连接杆的上端与核磁共振设备底部连接,定位连接杆的下端穿过锥形通孔;减震器包括弹簧和液囊,弹簧位于套设在定位连接杆上;液囊设置充有液体的密封内腔,液囊安装在承载板的上端面,液囊设有上、下开口的通腔,套设有弹簧的定位连接杆穿过通腔。减震方法通过设置的承载板、定位连接杆和减震器;以减震器采用弹簧和液囊相互配合实现减震与调平,实现设备有效保护。现设备有效保护。现设备有效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的抗震系统及减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核磁共振设备及抗震
,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的抗震系统及减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其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定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吸收能量;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会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从而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接受器收录,经计算机处理获得相应图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点是能够在对身体没有损害的前提下,快速获得患者身体内部结构的高精确度立体图像。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诊断很多以前无法诊断的疾病,例如脑和脊髓部位的病变;可实现手术的准确定位,尤其是脑手术,已经离不开核磁共振成像定位手段。
[0003]由于核磁共振设备属于精密设备,其设备精度和成像效果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例如震动。因此,目前多数医疗单位的核磁共振设备是固定设置在检测室内的;这不利于一些较偏远地区行动不便的患者或者临时紧急救灾时的伤员检查,由此,本申请人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为了防止或者降低移动过程中的颠簸对核磁共振设备造成的损害,研究设计了一种应用于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的抗震系统和减震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的抗震系统,包括设置在核磁共振设备和行走机构之间的承载板、定位连接杆和减震器;
[0005]承载板安装在行走机构上端,承载板的设有锥形通孔,锥形通孔的上端开口尺寸小于下端开口尺寸;
[0006]定位连接杆的上端与核磁共振设备底部连接,定位连接杆的下端穿过锥形通孔;
[0007]减震器包括弹簧和液囊,弹簧位于套设在定位连接杆上;液囊设置充有液体的密封内腔,液囊安装在承载板的上端面,液囊设有上、下开口的通腔,套设有弹簧的定位连接杆穿过通腔。
[0008]可选的,液囊采用柔性材料制作;
[0009]定位连接杆、弹簧、承载板的锥形通孔和液囊的通腔一一对应设置多个,且呈对称式间隔布置在承载板上。
[0010]可选的,定位连接杆的下端穿过锥形通孔后连接有卡板,卡板的尺寸大于锥形通孔的下端开口尺寸。
[0011]可选的,定位连接杆的上端设有球形头和连接座,连接座设有下端开口的球形槽,球形头安装在球形槽内;
[0012]球形槽的下端开口尺寸大于定位连接杆的杆体截面尺寸,且球形槽的下端开口尺寸小于球形头的直径,定位连接杆的杆体由球形头从球形槽的下端开口穿出。
[0013]可选的,定位连接杆的下端穿过锥形通孔处套设有囊体,囊体的内部充有液体或者气体。
[0014]可选的,定位连接杆的下端穿过卡板处设有径向通孔,径向通孔内插有卡条。
[0015]可选的,液囊按方位将密封内腔分隔为多个,且每个密封内腔都配置有充注或者放出液体的接口,接口通过管道与液泵连接,管道上设置电动阀;液泵与贮液罐连接;
[0016]核磁共振设备上设置陀螺仪传感器和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陀螺仪传感器、电动阀和液泵电连接;
[0017]陀螺仪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核磁共振设备的震动数据并传感给控制器;
[0018]控制器根据震动数据判断震动是否超出预设值范围,若是,则根据震动数据选定预设的充液抗震方案,并根据充液抗震方案启动相应的电动阀和液泵,控制对应的密封内腔内的充液量。
[001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的减震方法,包括:
[0020]在核磁共振设备和行走机构之间的承载板、定位连接杆和减震器;
[0021]减震器采用弹簧和液囊相互配合实现减震与调平,包括采用套设在定位连接杆上的弹簧进行初步减震;通过在液囊的密封内腔充有液体,利用液体的缓冲作用和在重力作用下会保持上液面水平的作用,实现减震与调平。
[0022]可选的,将液囊按方位将密封内腔分隔为多个,且每个密封内腔都通过管道连接电动阀和液泵;
[0023]采用陀螺仪传感器实时检测核磁共振设备的震动数据并传感给控制器;
[0024]根据震动数据判断震动是否超出预设值范围,若是,则根据震动数据选定预设的充液抗震方案,并根据充液抗震方案启动相应的电动阀和液泵,控制对应的密封内腔内的充液量。
[0025]可选的,设置毫米波雷达检测行进前方的地面平整度情况;
[0026]设置速度传感器测量核磁共振设备的移动速度;
[0027]控制器采用震动模拟模块根据地面平整度情况、移动速度和自重,预先进行震动模拟,并绘制震动模拟图像;
[0028]根据震动模拟图像构建震动模拟函数,通过震动模拟函数的反值化变换得到抵消震动的消震函数;
[0029]根据消震函数控制液泵,对各密封内腔的液体量进行调整。
[0030]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的抗震系统及减震方法,采用弹簧和液囊相互配合实现减震与调平,使用弹簧进行初步减震,再通过在液囊的密封内腔充有液体,利用液体的缓冲作用和在重力作用下会保持上液面水平的作用,特别是容器内相对静止的液体对于瞬时外部变化,其上端液面基本可以保持水平不变;配合套设有弹簧的定位连接杆对液体动荡的相对限制,可以实现设备的减震与调平;采用本专利技术可以解决震动在核磁共振设备的底部分布不平衡造成的设备倾斜和检测精度的不利影响。
[0031]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0032]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3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34]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应用于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的抗震系统示意图;
[0035]图2为本专利技术应用于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的抗震系统实施例中的定位连接杆与核磁共振设备底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6]图3为本专利技术应用于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的抗震系统实施例中的定位连接杆的下端套接囊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8]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的抗震系统,包括设置在核磁共振设备1和行走机构2之间的承载板3、定位连接杆4和减震器;
[0039]承载板3安装在行走机构2上端,承载板3的设有锥形通孔31,锥形通孔31的上端开口尺寸小于下端开口尺寸;
[0040]定位连接杆4的上端与核磁共振设备1底部连接,定位连接杆4的下端穿过锥形通孔31;
[0041]减震器包括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的抗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核磁共振设备和行走机构之间的承载板、定位连接杆和减震器;承载板安装在行走机构上端,承载板的设有锥形通孔,锥形通孔的上端开口尺寸小于下端开口尺寸;定位连接杆的上端与核磁共振设备底部连接,定位连接杆的下端穿过锥形通孔;减震器包括弹簧和液囊,弹簧位于套设在定位连接杆上;液囊设置充有液体的密封内腔,液囊安装在承载板的上端面,液囊设有上、下开口的通腔,套设有弹簧的定位连接杆穿过通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的抗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液囊采用柔性材料制作;定位连接杆、弹簧、承载板的锥形通孔和液囊的通腔一一对应设置多个,且呈对称式间隔布置在承载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的抗震系统,其特征在于,定位连接杆的下端穿过锥形通孔后连接有卡板,卡板的尺寸大于锥形通孔的下端开口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的抗震系统,其特征在于,定位连接杆的上端设有球形头和连接座,连接座设有下端开口的球形槽,球形头安装在球形槽内;球形槽的下端开口尺寸大于定位连接杆的杆体截面尺寸,且球形槽的下端开口尺寸小于球形头的直径,定位连接杆的杆体由球形头从球形槽的下端开口穿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的抗震系统,其特征在于,定位连接杆的下端穿过锥形通孔处套设有囊体,囊体的内部充有液体或者气体。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的抗震系统,其特征在于,定位连接杆的下端穿过卡板处设有径向通孔,径向通孔内插有卡条。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移动式核磁共振设备的抗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液囊按方位将密封内腔分隔为多个,且每个密封内腔都配置有充注或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源,徐彤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微影浙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