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系统的端子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28521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09:56
一种端子系统(20),包括第一端子组件(110)、围绕第一端子组件(110)设置的套筒(140)以及可沿纵向方向(L)与第一端子组件(110)配合的第二端子组件(210)。套筒(140)可相对于第一端子组件(110)沿着纵向方向(L)朝着第二端子组件(210)从插入位置(I)移动到末端位置(C),同时第一端子组件(110)在与第二端子组件(210)的配合位置(M)保持静止。子组件(210)的配合位置(M)保持静止。子组件(210)的配合位置(M)保持静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系统的端子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端子系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可与第二端子组件配合的第一端子组件的端子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一个线束组件可与另一线束组件配合的连接器系统中,在配合状态下,配合的线束组件的端子组件之间的接口处通常存在气隙。气隙的尺寸显著影响包括端子组件在内的端子系统的性能。当前提高端子系统性能的努力,例如通过传输更高的数据速度,以及使端子系统的尺寸最小化,导致空气间隙尺寸的容差更小。
[0003]在现有的连接器系统中,每个线束组件都有用于包括线束组件的多个不同零件的公差范围。例如,在端子组件内,接触端至接触件的闩锁点的尺寸受到公差的影响。端子组件在线束组件的外壳体内的位置受制于单独公差。当线束组件配合时,各个零件的公差加在一起决定了气隙的潜在尺寸;当连接器系统中存在大量不同的公差时,满足气隙尺寸的小公差是困难和不可靠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种端子系统,包括第一端子组件、设置在第一端子组件周围的套筒和可沿纵向方向与第一端子组件配合的第二端子组件。套筒可相对于第一端子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子系统(20),包括:第一端子组件(110);套筒(140),围绕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设置;和第二端子组件(210),能够沿着纵向方向(L)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配合,所述套筒(140)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沿着所述纵向方向(L)朝向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10)从插入位置(I)移动到末端位置(C),同时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在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10)的配合位置(M)保持静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系统(20),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包括第一内壳体(120)和围绕所述第一内壳体(120)设置的第一外触头(130),所述套筒(140)围绕所述第一外触头(130)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系统(20),其中,所述第一外触头(130)具有第一外触头主体(132)和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外触头主体(132)弹性偏转的外触头梁(134),所述套筒(140)具有套筒主体(142)和能够相对于所述套筒主体(142)弹性偏转的套筒梁(14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系统(20),其中,所述套筒(140)具有设置在所述套筒梁(144)的端部上的锁扣(146),所述锁扣(146)在所述插入位置(I)接合在所述外触头梁(134)的接合通道(136)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系统(20),其中,当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10)不在所述配合位置(M)时,所述套筒(140)固定到所述第一外触头(130)。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系统(20),其中,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10)包括第二内壳体(220)和围绕所述第二内壳体(220)设置的第二外触头(230),所述第二内壳体(220)在所述插入位置(I)和所述末端位置(C)都通过连接器接口间隙(CG)与所述第一内壳体(120)分开。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子系统(20),其中,所述第二外触头(230)具有突起(234),在所述第一端子组件(110)沿着所述纵向方向(L)朝向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10)插入的过程中,所述外触头梁(134)偏离与所述突起(234)的接触。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系统(20),其中,在所述配合位置(M),所述突起(234)接合在所述外触头梁(134)的所述接合通道(136)中。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系统(20),其中,在所述插入位置(I),所述突起(234)将所述套筒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D斯塔克
申请(专利权)人:泰连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