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进气组件、发动机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74927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1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进气组件、发动机和车辆,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组件包括:进气歧管;中冷器,所述中冷器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所述进气歧管相连通;以及第一节气门,所述第一节气门设于所述进气口上,以控制进气量。第一节气门用于控制进气量,能够精准控制进入中冷器的气体量,相比现有的发动机,为了保证进入进气歧管的气体充分燃烧,发动机的需求量几乎为进入中冷器的量,一方面,中冷器需要冷却的气体量减少,从而使得中冷器的体积减小;另一方面,不同的工况下,不同的进气量需求,只需通过第一节气门的控制,即可满足不同的需求,可有效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有效率,从而提升车辆的动力性能。从而提升车辆的动力性能。从而提升车辆的动力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的进气组件、发动机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动力
,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的进气组件、发动机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油耗及排放法规的日趋加严,以及市场对车用发动机性能提升的需求,增压中冷技术在车用发动机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增压发动机相对自然吸气发动机进排气系统增加了增压器、中冷器等零件,需要更大的布置空间,但一般整车机舱空间有限,所以对发动机进气系统的布置要求尤为重要。增压发动机进气的特点是新鲜空气经过增压器压缩做功后,气体温度急剧升高,一般最高可达150℃左右,如果不对其冷却,则发动机实际进气量将较少,影响增压效果及排放,所以增压发动机进气一般都需要中冷器冷却。尤其是高性能增压直喷汽油发动机,对中冷器冷却能力要求较高。
[0003]相关技术中,体积过大的中冷器不利于将其布置在空间有限的发动机舱内,并且影响发动机舱内其它器件的布置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发动机的进气组件,在中冷器的进气口设置第一节气门,能够精准调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的进气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歧管(10);中冷器(20),所述中冷器(20)具有进气口(21)和出气口(22),所述出气口(22)与所述进气歧管(10)相连通;以及第一节气门(30),所述第一节气门(30)设于所述进气口(21)上,以控制进气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20)包括:中冷器本体(23)、进气室(24)和出气室(25);所述中冷器本体(23)设于所述进气室(24)和所述出气室(25)之间,所述进气口(21)开设于所述进气室(24)上,所述出气口(22)开设于所述出气室(25)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本体(23)的储气量为V,所述V满足关系式:1200ml≤V≤1300ml。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室(24)内设有依次连通的第一进气段(241)、第二进气段(242)以及第三进气段(243),所述第一进气段(241)与所述进气口(21)连通,所述第三进气段(243)与所述中冷器本体(23)连通,以用于气体均匀导向至所述中冷器本体(23)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进气段(243)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进气段(241)的截面积,所述第二进气段(242)呈渐扩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在上下方向的截面上,所述第二进气段(242)的渐扩角度为α,所述α满足关系式:50
°
≤α≤70
°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室(25)内设有依次连通的第一出气段(251)、第二出气段(252)以及第三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锋陈海龙刘枭研牟敦艳许春苗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