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支架强叠合钢混叠合梁用桁架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7414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1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支架强叠合钢混叠合梁用桁架梁,设置在钢梁顶部,包括工具板凳、工具梁、横梁和吊件;所述钢梁两侧的钢梁上翼缘上分别设置有工具板凳,两个所述工具板凳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工具梁,两个所述工具梁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横梁,所述工具梁和钢梁的两端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吊件。本申请使用桁架梁参与混凝土层结硬形成强度前的混凝土层的荷载,荷载由桁架梁和钢梁共同承担,既实现混凝土层与钢梁的强叠合效果,又省略支架的铺设,降低施工成本。工成本。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支架强叠合钢混叠合梁用桁架梁


[0001]本技术涉及桥梁建设
,尤其是一种无支架强叠合钢混叠合梁用桁架梁。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叠合梁的施工方式分为两种方案;
[0003]方案一:无支架施工,先吊装钢梁至桥墩上,铺设钢模板后,直接浇注混凝土层,由钢梁和混凝土层组合成钢混叠合梁;这种施工方式中混凝土层的自重全部由钢梁承担,并且混凝土层在结硬之前不会参与叠合梁的结构受力,所以混凝土层无法承担叠合梁本身的恒载,只能承担二期恒载及活载,故称之为弱叠合梁;
[0004]方案二:有支架支撑,在钢梁底部安装支架,支撑的另一端垂直地面,然后铺设钢模板,再浇注混凝土层;这种施工方式使得混凝土的自重由钢梁传递给支架再传递给地面,等待混凝土层结硬形成强度后再拆除支架,所以混凝土层与钢梁组合成的钢混叠合梁承担了自身的恒载,故称之为强叠合梁。
[0005]但是,这两种施工方式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0006]采用方案一,虽然节省了支架的用量,但是由于混凝土层不参与叠合梁的恒载作用,恒载全部由钢梁承担,所以叠合效果差,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支架强叠合钢混叠合梁用桁架梁,设置在钢梁(1)顶部,其特征在于:包括工具板凳(2)、工具梁(3)、横梁(4)和吊件(5);所述钢梁(1)两侧的钢梁上翼缘(101)上分别设置有工具板凳(2),两个所述工具板凳(2)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工具梁(3),两个所述工具梁(3)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横梁(4),所述工具梁(3)和钢梁(1)的两端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吊件(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支架强叠合钢混叠合梁用桁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具板凳(2)包括支撑部(201)、上加强部(202)和下加强部(204);所述支撑部(201)的上部两端分别设置有上加强部(202),所述上加强部(202)的上表面与支撑部(201)的上表面齐平并组合成上连接面;所述支撑部(201)的下部两端分别设置有下加强部(204),所述下加强部(204)的下表面与支撑部(201)的下表面齐平并组合成下连接面;所述上连接面与工具梁(3)的工具梁下翼缘(301)相连接,所述下连接面与钢梁(1)的钢梁上翼缘(101)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支架强叠合钢混叠合梁用桁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面和工具梁(3)的工具梁下翼缘(301)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快拆部(203);所述下连接面和钢梁(1)的钢梁上翼缘(101)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快拆部(20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支架强叠合钢混叠合梁用桁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快拆部(203)包括第一螺杆(2031)、第一上螺母(2032)和第一下螺母(2033);所述第一螺杆(2031)竖向贯穿于上加强部(202)和工具梁下翼缘(301),所述第一上螺母(2032)与第一螺杆(2031)螺纹连接并与工具梁下翼缘(301)的上表面抵接,所述第一下螺母(2033)与第一螺杆(2031)螺纹连接并与上加强部(202)的下表面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平吴俊锋张华林茂文张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科佳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