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体与转向架的整体起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26837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1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机车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体与转向架的整体起吊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车体与转向架的整体起吊装置,包括对称分设于转向架两侧的起吊机构,起吊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组件,包括车体底架吊梁,第一提吊件以及连接底盒;第二连接组件,包括构架吊座以及第二提吊件。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现车体与转向架的整体起吊,装配方式,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既能解决单轴转向架结构空间紧凑不利于布置起吊机构的问题,又能满足轨道车辆整体起吊的要求,吊运过程中无须额外设备或工具即可直接起吊,简化了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经济成本低,方便检查和维护工作。方便检查和维护工作。方便检查和维护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体与转向架的整体起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车体与转向架的整体起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轨道车辆在日常运用中,从生产组装、组织运输到维护检修的全寿命周期内,车体和转向架通常需要整体起吊,一般要求在起吊过程中不依赖额外的工装设备完成作业。整体起吊结构可保证车体与转向架可靠连接,且重量均匀分配到车上结构件,起吊安全可靠、简便快捷。目前,在机车等轨道车辆中,车体与转向架整体起吊装置有链条式、中心销嵌套式等方案。链条式方案通过在车体侧梁和转向架构架分别设置起吊座并使用链条连接,而中心销嵌套式方案一般集成在中央牵引装置上,由车体转动中心销由上至下穿入转向架牵引梁孔后垂向限位。
[0003]但是,上述起吊装置多应用于双轴转向架与车体之间的连接,利用两组轮对之间的结构空间,并通过摇枕或中央牵引装置实现连接机构的布置。但对于单轴转向架而言,构架一般采用日字形结构,轮对布置在构架中间位置,占用了传统转向架的摇枕或中央牵引装置布局空间,既有的起吊装置无法适用。因此,须重新设计一种全新的起吊装置连接车体与单轴转向架,实现整体起吊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体与转向架的整体起吊装置,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起吊装置无法适用于单轴转向架的技术问题。
[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体与转向架的整体起吊装置,包括对称分设于所述转向架两侧的起吊机构,所述起吊机构包括:
[0006]第一连接组件,包括车体底架吊梁,第一提吊件以及连接底盒,所述车体底架吊梁用于与车体底架相连,所述连接底盒设置在所述转向架的构架侧梁的顶面上,所述第一提吊件具有沿竖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提吊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车体底架吊梁相连,第二端设置在所述连接底盒中,且所述第一提吊件的第二端活动设置在所述连接底盒的内腔中;
[0007]第二连接组件,包括构架吊座以及第二提吊件,所述构架吊座设置在所述转向架的构架侧梁的侧壁上,所述第二提吊件的底端与所述转向架的轴箱端盖连接,所述第二提吊件的顶端设有抵接面,至少部分所述构架吊座设置在所述抵接面下方,且与所述抵接面之间设有间隙。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提吊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底盒内腔底面之间的间隙高度大于所述转向架的旁承的最大压缩量。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提吊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底盒内壁沿车体宽度方向的两侧之间也设有间隙。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提吊件包括竖杆以及沿竖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杆和
第二横杆,所述竖杆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之间,所述第一横杆被配置为所述第一提吊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横杆被配置为所述第一提吊件的第二端。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底盒的顶部开设有矩形装配孔,所述矩形装配孔的长度大于第二横杆的长度、宽度大于第二横杆的宽度,且所述矩形装配孔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横杆的长度。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所述构架吊座与所述第二提吊件的抵接面之间的间隙长度为H

h,其中,H为一系轴箱弹簧压缩量,h为一系轴箱弹簧的预压紧安装要求长度。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提吊件包括第三横杆以及两根相对设置的连接杆,所述第三横杆设置在两根所述连接杆的顶端之间,所述第三横杆朝向所述轴箱端盖的一侧为所述第二提吊件的抵接面。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构架吊座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在所述转向架的构架侧梁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三横杆的下方。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板上与所述抵接面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凹面。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轴箱端盖的顶部设有连接块,两根所述连接杆的底部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块设置在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且所述连接块与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0017]本申请有益效果如下:
[0018]本申请提供的车体与转向架的整体起吊装置,第一连接组件在起吊过程中,第一提吊件的第一端通过车体底架吊梁与车体相连,在重力作用下,第一提吊件的第二端与连接底盒内壁的顶面之间的垂向间隙会逐渐减小,当垂向间隙为零后第一提吊件的第二端与连接底盒内壁的顶面开始接触并承载受力,这样起吊时第一提吊件的第二端卡接于连接底盒内壁的顶面,即转向架两侧的连接底盒通过第一提吊件与车体底架连接成为整体受力状态,从而实现转向架构架与车体连接为一体;同时,第二连接组件在起吊过程中,构架会随着轴箱弹簧受载减小向上回弹而升高,从而带动构架吊座升高,由于至少部分构架吊座设置在第二提吊件的抵接面下方,且与抵接面之间设有间隙,因此构架吊座升高的过程中,与抵接面之间的间隙会逐渐减小,直至间隙为零后开时接触受力,由于第二提吊件的底端与转向架的轴箱端盖连接,因此,转向架两侧的构架吊座通过第二提吊件与轴箱及轮对连接成为整体受力状态,从而实现转向架构架与轴箱及轮对连接为一体,满足了车体与转向架整体起吊的要求。由于起吊机构设置在转向架两侧,无需使用转向架中间的空间,从而可适用于单轴转向架的起吊。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
[0020]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车体与转向架的整体起吊装置与转向架的装配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主视图;
[0022]图3为图2的A

A剖视图;
[0023]图4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提吊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吊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轴箱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
转向架,11

构架,12

轮对,13

轴箱,14

轴箱端盖,15

轴箱弹簧,141

连接块,10

起吊机构,100

第一连接组件,110

车体底架吊梁,120

第一提吊件,121

第一横杆,122

第二横杆,123

竖杆,130

连接底盒,131

矩形装配孔,200

第二连接组件,210

构架吊座,211

第一连接板,212

第二连接板,220

第二提吊件,221

第三横杆,222

连接杆,2121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体与转向架的整体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分设于所述转向架两侧的起吊机构,所述起吊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组件,包括车体底架吊梁,第一提吊件以及连接底盒,所述车体底架吊梁用于与车体底架相连,所述连接底盒设置在所述转向架的构架侧梁的顶面上,所述第一提吊件具有沿竖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提吊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车体底架吊梁相连,第二端设置在所述连接底盒中,且所述第一提吊件的第二端活动设置在所述连接底盒的内腔中;第二连接组件,包括构架吊座以及第二提吊件,所述构架吊座设置在所述转向架的构架侧梁的侧壁上,所述第二提吊件的底端与所述转向架的轴箱端盖连接,所述第二提吊件的顶端设有抵接面,至少部分所述构架吊座设置在所述抵接面下方,且与所述抵接面之间设有间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体与转向架的整体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提吊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底盒内腔底面之间的间隙高度大于所述转向架的旁承的最大压缩量。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体与转向架的整体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提吊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底盒内壁沿车体宽度方向的两侧之间也设有间隙。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体与转向架的整体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提吊件包括竖杆以及沿竖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所述竖杆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之间,所述第一横杆被配置为所述第一提吊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横杆被配置为所述第一提吊件的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辉苏利杰柯晓乐柏元强常书鹏刘爱文侯建云梅琨王全虎崔灿冯晔向正新邹红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长江运输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