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67652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1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属于垃圾渗滤液处理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臭氧发生系统、臭氧气浮预处理系统、高效脱氮生物膜反应系统、臭氧催化反应系统以及臭氧尾气破坏装置。将待处理的垃圾渗滤液与药品、臭氧混合后依次进入臭氧气浮预处理系统、高效脱氮生物膜反应系统、臭氧催化反应系统以及臭氧尾气破坏装置,最终排放符合指标的清水。本发明专利技术用臭氧气浮技术代替传统混凝工艺,充分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和混凝效果去除COD、胶体、悬浮物。生化工艺前置于臭氧氧化前,可降低臭氧的投加量,降低能耗,减少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同时臭氧催化氧化尾气再利用工艺充分利用了臭氧催化氧化工序尾气中的氧气,减少生化反应池中曝气时所需要的能耗。时所需要的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垃圾渗滤液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生化法及组合工艺在处理垃圾渗滤液中被广泛采用,然而单纯生化法工艺往往难以适应渗滤液水质日趋恶化的特点,处理效率日趋下降,与其组合的反渗透工艺运行费用高,并且有浓缩液生成。与现有臭氧高级氧化工艺组合还存在以下缺点,操作困难、能耗高、臭氧利用率低、氨氮及COD去除率低等缺点。本专利技术开发出一种处理渗滤液的新型组合工艺,使其既能充分发挥生化法的优势,提高氨氮/总氮去除率,又能减少臭氧投加量,提高臭氧利用率,减少混凝阶段药剂投加量,最终使出水达到要求以及超低排放。
[0003]混凝法作为目前常用的水处理方法之一,仍存在设备占地面积大、工艺复杂、运行可靠性不佳、水利用率低、混凝剂消耗量大且无法高效去除生物絮体及胶体物质等不足。臭氧气浮通过将臭氧氧化技术同浮选分离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该工艺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臭氧的脱色、除臭、杀菌等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臭氧的强化混凝作用,可以降低混凝剂的用量,提高气浮分离效率。同时提高污水可生化性。
[0004]臭氧催化氧化是利用臭氧在催化剂作用下产生的
·
OH氧化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由于
·
OH的氧化能力极强,且氧化反应无选择性,所以可快速氧化分解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包括一些高稳定性、难降解的有机物)。臭氧催化氧化法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而且无二次污染,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及复杂的工业废水有着良好的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旨在解决所述
技术介绍
中现有生化法及组合工艺在处理垃圾渗滤液消耗臭氧多、工艺复杂、效率不高的问题。为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包括臭氧发生系统、臭氧气浮预处理系统、高效脱氮生物膜反应系统、臭氧催化反应系统、臭氧尾气破坏装置、反洗水系统以及压缩空气系统,具体为以下步骤:
[0006]步骤1:在垃圾渗滤液中投入PAC并混合,经过PAC混合的垃圾渗滤液进入臭氧气浮预处理系统,经过臭氧气浮预处理系统之后产生气体A1,液体B1以及废渣C1,其中,PAC为聚合氯化铝;
[0007]步骤2:气体A1通向尾气破坏装置,废渣C1进入污泥池,液体B1进入高效脱氮生物膜反应系统进行脱氮;
[0008]步骤3:液体B1被高效脱氮生物膜反应系统处理之后产生废渣C2以及液体B2,液体B2进入斜管沉淀池进行沉淀;
[0009]步骤4:液体B2经过斜管沉淀池沉淀之后产生废渣C3以及液体B3,液体B3经过臭氧高效混合装置与臭氧混合后进入臭氧催化反应系统;
[0010]步骤5:在臭氧催化反应系统中液体B3经过臭氧混合后产生气体A2以及液体B4;
[0011]步骤6:气体A2经过臭氧反应器排气口后依次经过尾气收集管疏水阀、集水U型管、尾气破坏装置、抽气系统,液体B4排至出水口。
[0012]对前述步骤的进一步描述,气体A1、气体A2经过尾气破坏装置之后部分回流至高效脱氮生物膜反应系统;进入臭氧气浮预处理系统的部分垃圾渗滤液回流至气液混合泵,回流的垃圾渗滤液加入臭氧后经过气液混合泵与微气泡发生器。
[0013]对前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臭氧发生系统包括液氧储存罐、液氧汽化器、臭氧发生器,以及配套的臭氧电源柜、控制设备、检测仪器和仪表、冷却设备,液氧储存罐的臭氧供给回流的垃圾渗滤液以及臭氧高效混合装置。
[0014]对前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臭氧气浮预处理系统包括加药装置、进水提升泵、气液混合溶气泵、气浮罐、缓冲池,以及配套的检测仪器和仪表阀门,加药装置与蓄水池连接并依次与进水提升泵、气液混合溶气泵、气浮罐连接,气浮罐的底部设有气浮罐出水口、气浮罐排泥口、气浮罐回流口,气浮罐的顶部设有气浮罐排气口,气浮罐排气口与尾气破坏装置连接,气浮罐出水口通向缓冲池,气浮罐回流口与液氧储存罐连接并通至气液混合泵,缓冲池包括缓冲池排泥口、缓冲池出水口,缓冲池出水口通向生物膜反应器。
[0015]对前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高效脱氮生物膜反应系统包括生物膜反应器、悬浮填料、曝气组件、斜管沉淀池,以及配套的仪表阀门,悬浮填料、曝气组件安装在生物膜反应器内,生物膜反应器出水口与斜管沉淀池连接,压缩空气系统接入曝气组件,生物膜反应器与斜管沉淀池的排泥口通向排泥池,斜管沉淀池出水口接入臭氧催化反应系统。
[0016]更优的是,生物膜反应器的底部连接压缩空气系统与反洗水系统,对悬浮填料、曝气组件进行气、水联合反洗。
[0017]进一步的,臭氧催化反应系统包括臭氧反应器、臭氧投加泵、臭氧高效混合装置、尾气收集管疏水阀、集水U型管、尾气破坏装置,臭氧反应器包括除沫器、臭氧反应器进水口、臭氧反应器出水口、臭氧反应器排气口、以及臭氧反应器进气口,臭氧投加泵与臭氧高效混合装置的前端连接,臭氧高效混合装置的后端与反洗水系统接入臭氧反应器进水口,压缩空气系统接入臭氧反应器进气口,臭氧反应器排气口依次与尾气收集管疏水阀、集水U型管、尾气破坏装置连接。
[0018]作为优选,臭氧反应器材质采用316L,臭氧反应催化剂采用金属离子负载型臭氧催化剂。
[0019]具体的,臭氧反应器采用压力、液位自动控制,设置有压力变送器、液位计,通过PID调节自动控制排水阀及尾气排放阀的开度。
[0020]具体的,气浮罐采用密闭立罐式结构,采用压力、液位自动控制,设置有压力变送器、液位计,通过PID调节自动控制排水阀及尾气排放阀的开度。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用臭氧气浮技术代替传统混凝工艺,可以有效减少药剂使用量和生成污泥量,充分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和混凝效果,增加COD、胶体、悬浮物的去除率,提高污水可生化性。气浮处理后接高效脱氮生物膜反应器,改进现有生化工艺脱氮效率低,污泥生成量大,占地面积大,易发生污泥膨胀等缺点;生化工艺前置于臭氧高级氧化前面,可以降低臭氧的投加量,降低能耗,减少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同时臭氧催化氧化尾气再利用工艺充分利用了臭氧催化氧化工序尾气中的氧气成分,减少生化反应池中曝气时所需要的能耗,降低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各工序数据表格。
[0024]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5]1、臭氧发生系统;2、加药装置;201、进水提升泵;202、气液混合溶气泵;203、气浮罐;204、气浮罐出水口;205、气浮罐排泥口;206、气浮罐回流口;2061、气液混合泵;2062、微气泡发生器;207、气浮罐排气口;208、缓冲池;2081、缓冲池排泥口;2082、缓冲池出水口;3、蓄水池;4、压缩空气系统;5、反洗水系统;501、反洗水抽水泵;6、生物膜反应器;601、悬浮填料;602、曝气组件;603、生物膜反应器出水口;604、生物膜反应器排泥口;605、曝气气源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包括臭氧发生系统(1)、臭氧气浮预处理系统、高效脱氮生物膜反应系统、臭氧催化反应系统、臭氧尾气破坏装置(810),其特征在于:步骤1:在垃圾渗滤液中投入PAC并混合,经过PAC混合的垃圾渗滤液进入臭氧气浮预处理系统,经过臭氧气浮预处理系统之后产生气体A1,液体B1以及废渣C1;步骤2:所述气体A1通向尾气破坏装置(810),废渣C1进入污泥池,液体B1进入高效脱氮生物膜反应系统;步骤3:液体B1被高效脱氮生物膜反应系统处理之后产生废渣C2以及液体B2,液体B2进入斜管沉淀池(7)进行沉淀;步骤4:所述液体B2经过斜管沉淀池(7)之后产生废渣C3以及液体B3,液体B3经过臭氧高效混合装置(802)与臭氧混合后进入臭氧催化反应系统;步骤5:在臭氧催化反应系统中液体B3经过臭氧混合后产生气体A2以及液体B4;步骤6:气体A2经过臭氧反应器排气口(804)后依次经过尾气收集管疏水阀(808)、集水U型管(809)、尾气破坏装置(810)、抽气系统,液体B4排至出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A1、气体A2经过尾气破坏装置(810)之后部分回流至高效脱氮生物膜反应系统;进入臭氧气浮预处理系统的部分垃圾渗滤液回流至气液混合泵(2061),回流的垃圾渗滤液加入臭氧后经过气液混合泵(2061)与微气泡发生器(206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发生系统(1)包括液氧储存罐、液氧汽化器、臭氧发生器,以及配套的臭氧电源柜、控制设备、检测仪器和仪表、冷却设备,液氧储存罐的臭氧供给回流的垃圾渗滤液以及臭氧高效混合装置(80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气浮预处理系统包括加药装置(2)、进水提升泵(201)、气液混合溶气泵(202)、气浮罐(203)、缓冲池(208),以及配套的检测仪器和仪表阀门,所述加药装置(2)与蓄水池(3)连接并依次与进水提升泵(201)、气液混合溶气泵(202)、气浮罐(203)连接,所述气浮罐(203)的底部设有气浮罐出水口(204)、气浮罐排泥口(205)、气浮罐回流口(206),气浮罐(203)的顶部设有气浮罐排气口(207),所述气浮罐排气口(207)与尾气破坏装置(810)连接,气浮罐出水口(204)通向缓冲池(20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薇霖曾丽霞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津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