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质单向循环三维均热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53181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质单向循环三维均热板,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上的盖板,散热翅片;底板中心部位设有第二毛细结构,用于在热源加热时,吸热气化内部工质;盖板于底板之间的空腔设有第一毛细结构,且第一毛细结构设置在第二毛细结构侧端;第一毛细结构用于阻隔气态工质的流动方向,并对第二毛细结构内部工质进行补充;第二毛细结构顶部设有蒸发腔体,散热翅内部设计有流道,流道一端与蒸发腔体连通,呈S形向上延伸后,另一端与第一毛细结构连通,流道用于冷凝气态工质,并利用表面张力形成挂壁液柱,最终将液态工质回流到第一毛细结构中。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利用空间散热面积,将气液工质进行分流,防止气体夹带现象。防止气体夹带现象。防止气体夹带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质单向循环三维均热板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信息产品强化散热技术,特别是一种工质单向循环三维均热板。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已经遍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类电子元器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代电子设备的高密度、高集成、高功率及微型化的发展方式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也就意味着单个电子元器件的发热热流密度将会大大提高,以微电子芯片为例,芯片的发热热流密度一般己达60~90W/cm2,最高可达200W/cm2,如此高的发热热流密度会导致电子设备局部温度骤増,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子元器件和设备的使用性能。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问题,已经成为保证电子产品及设备稳定运行和继续发展的关键。
[0003]均热板是一个内壁具有微细结构的真空腔体,当热源处的热传到均热板时,腔体内的介质吸收热量并蒸发到腔体的各个地方,蒸汽接触到较冷的区域冷凝,冷凝液借由腔体内的微细结构回流到热源处,此运作将在腔体内周而复始进行地运行。
[0004]传统均热板主要面临两个问题:第一,只在二维平面进行热扩展,当翅片较高时,翅片效率大大降低。第二,气态工质和液态工质在同一个腔体内运行,当功率较高时,气态工质会对液态工质产生夹带作用,阻止液态工质回流,降低均热板传热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质单向循环三维均热板,其结构一方面可以使均热板内部工质在高度方向进行扩展,有效利用空间散热面积;另一方面将气液工质进行分流,防止气体夹带现象。
[0006]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0007]一种工质单向循环三维均热板,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上的盖板,散热翅片;所述底板中心部位设有第二毛细结构,用于在热源加热时,吸热气化内部工质;
[0008]所述盖板于底板之间的空腔设有第一毛细结构,且第一毛细结构设置在第二毛细结构侧端;
[0009]所述第一毛细结构用于阻隔气态工质的流动方向,并对第二毛细结构内部工质进行补充;
[0010]所述第二毛细结构顶部设有蒸发腔体,所述散热翅内部设计有流道,流道一端与蒸发腔体连通,呈S形向上延伸后,另一端与第一毛细结构连通,流道用于冷凝气态工质,并利用表面张力形成挂壁液柱,最终将液态工质回流到第一毛细结构中。
[0011]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
[0012](1)本专利技术的三维均热板在高度方向进行气液两相区域扩展,比传统平板均热板在相同尺寸下拥有更多换热面积,空间利用更加合理充分,可有效降低热源处温度,提高换热效率。
[0013](2)均热板不工作时,液态工质充满毛细结构中。当有热源输入后,毛细结构(薄)内工质吸热气化。由于毛细结构(厚)内部充满液态工质,因此气化后的工质不会向此方向流动,反而会快速进入散热翅片内部进行冷凝换热,由此实现气液工质单向循环流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三维均热板外形结构图。
[0015]图2为三维均热板内部组成布局图。
[0016]图3为图2中I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介绍。
[0018]结合图1

图3,本实施例的一种工质单向循环三维均热板,包括底板1、盖板2、第一毛细结构(厚)3、第二毛细结构(薄)4、散热翅片5及内部工质组成。底板1与盖板2和散热翅片5内的流道共同形成密封腔体,盖板2对底板1进行密封,
[0019]底板1中心部位设有第二毛细结构4,第一毛细结构3设置在盖板2于底板1之间的空腔,并设置在第二毛细结构4侧端,第二毛细结构4顶部空腔作为蒸发腔体6,散热翅5内部设计有流道7,流道7一端与蒸发腔体6连通,呈S形向上延伸后,另一端与第一毛细结构3连通。
[0020]所述底板1内部的第二毛细结构4,靠近热源区域,其形式可以是粉末烧结结构、丝网烧结结构和微型槽道结构,用于增加换热面积及工质回流。内部其余位置填充第一毛细结构3,用于及时补充第二毛细结构4中蒸发的工质,同时防止气体工质向该方向(流道7另一端)流动。
[0021]所述散热翅片5内部的流道7,其当量直径在0.5

3mm之间,当气体工质冷凝后会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挂壁现象,可以有效排除重力对均热板性能的影响。
[0022]所述第二毛细结构4厚度一般在0.3~0.6mm之间,主要作用是热源处工质换热。
[0023]三维均热板散热器内部含有气液两相态工质,在不工作时液态工质充满第一毛细结构3和第二毛细结构4内部。当热源加热时,第二毛细结构4内部工质吸热气化,由于第一毛细结构3内部有液态工质阻隔,因此气态工质不会往该方向移动,同时第一毛细结构3内部工质可以对第二毛细结构4内部工质进行及时补充。当气态工质进入散热翅片5内部流道7后开始冷凝。冷凝后的液态工质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会形成挂壁现象,因此散热翅片内部流道尺寸不能过大,否则液柱无法形成,没法产生抗重力效果。随着液态工质不断增多,最终回到第一毛细结构3中,由此完成工质循环。
[0024]由于三维均热板在高度方向进行气液两相区域扩展,比传统平板均热板在相同尺寸下拥有更多换热面积,空间利用更加合理充分,可有效降低热源处温度,提高换热效率。同时内部气液工质单独循环,一方面防止了气体夹带作用,气体可以推动冷凝液加速回流。因此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均热板性能反而有所提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质单向循环三维均热板,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上的盖板,散热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中心部位设有第二毛细结构,用于在热源加热时,吸热气化内部工质;所述盖板于底板之间的空腔设有第一毛细结构,且第一毛细结构设置在第二毛细结构侧端;所述第一毛细结构用于阻隔气态工质的流动方向,并对第二毛细结构内部工质进行补充;所述第二毛细结构顶部设有蒸发腔体,所述散热翅内部设计有流道,流道一端与蒸发腔体连通,呈S形向上延伸后,另一端与第一毛细结构连通,流道用于冷凝气态工装,并利用表面张力形成挂壁液柱,最终将液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博轩徐德好梁震涛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艾科美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